首頁>Club>
聽說70%以上的軀體疾病和情緒有關。
3
回覆列表
  • 1 # 王義濤

    這種病叫“軀體障礙",主要是神經焦慮所致。由於患者因某事刺激而引起情緒焦慮,失眠,從而導致身體上某些器官不適,總認為自己有病,如胃,腸,頸錐等,去醫院一查,又沒有病。這類病人最好方法去神經科對應治療,緩解精神壓力,半個月就會減輕,半年會痊癒。

  • 2 # 大洋網

    日常中我們常聽人會說“氣得頭疼”“氣得胃難受”……這些“氣”出了的病,其實很多都是心理問題“軀體化”的一種表現。很多人在出現感冒、發燒等軀體不適的情況下會選擇積極就醫,但卻很少有人關注心理方面是否健康,久而久之,心理上的不適可能會以身體不適的狀體表現出來,這在醫學上稱之為心理問題“軀體化”。武警廣東省總隊醫院心理科主任王曉麗表示,心理問題“軀體化”現象可由多種原因造成,不過,無論哪種原因、以何種症狀表現,對患者來說都是雙重甚至多重的折磨。

    (圖源網路)

    心理問題引起的身體不適會以各種各樣的狀態表現出來:腹瀉、腹痛、頭暈、頭疼、消化不良、精神不振……幾乎每個人都不一樣。很難歸類,也無法總結其具體表現。同樣是焦慮引發的不適,有的人會主訴食不下咽、夜不能寐,有的人則是肢體疼痛……

      為什麼有些人明明是心理上有問題,卻總是表現為軀體的不適呢?“具體引發因素並不明確。”王曉麗介紹,“個體的軀體化障礙、身體應激水平、遺傳基因、表達能力及環境、社會家庭背景等,都會對此產生影響。”

      臨床中,這種軀體化心理問題表現方式有多種,王曉麗舉例,受“男兒有淚不輕彈”思想的影響,往往會有一部分男性在面對巨大壓力、需要他人幫助與傾聽時,卻選擇了獨自忍受,長期以往壓力沒有出口,便會導致一些軀體性疾病的出現。此外,一些父母在吵架後,可能經常會說“氣得胃疼”之類的話,孩子在這種環境下成長,慢慢地就會覺得,自己在心情不好或吵架後也會“胃疼”。

      王曉麗提醒,面對複雜多樣的症狀表現,醫護人員在確診患者到底是心理疾病還是軀體疾病時,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專業知識與耐心,而且,很多情況下患者的心理疾病是伴隨著軀體疾病的,兩者是“共病”,互不排斥。

      臨床上更多的患者往往是在內科等門診就診,並經過相應科室的專業檢查被確定沒有器質性疾病後,才會去做心理方面的評估。“這一就診過程中,很多人寧願自己是功能性疾病,也不承認有心理方面的問題。”王曉麗建議。

      王曉麗表示,提出心理問題軀體化表現這個現象,是要提醒人們常將軀體性疾病單純歸類為某種疾病治療,卻忽視了心理因素對身體所產生的影響,如果是心理因素導致身體產生症狀,光注意軀體表達方式解決不了根本性問題,還是需要從源頭著手,心病還須心藥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去除皮上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