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一號普洱茶

    大儒,也叫鴻儒,多指有學問、品德高尚的知識分子。舊時指學問淵博的著名學者。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大儒很多,如孟子、朱熹、顧炎武等。

    1. 儒學大師。

    《荀子·儒效》:"通則一天下,窮則獨立貴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汙,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

    《荀子·儒效》:"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統類,如是則可謂大儒矣。大儒者,天子三公也。"

    唐 司馬貞《史記索隱》:"韋稜雲:褚顗家傳褚少孫,樑相褚大弟之孫,宣帝時為博士,寓居沛,事大儒王式,號"先生",續太史公書。"

    2. 泛指學問淵博的人。

    《後漢書·逸民傳·法真》:"﹝法真﹞好學而無常家,博通內外圖典,為關西大儒。"

    唐 韓愈《讀荀》:""六經"與百家之說錯雜,然老師大儒猶在。"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蔡公逼伯喈赴試》:"春闈裡紛紛大儒,難道是沒爹孃的孩兒方去。"

    清 吳偉業《壽王鑑明五十》詩:"當世數大儒,如君號名宿。"

    梁啟超《梁啟超全集》:"湯斌、李光地,皆以大儒聞於清初,而斌以計斬明舊將李玉廷,光地賣其友陳夢雷,而主謀滅耿、鄭,皆坐是貴顯。然斌之欺君,聖祖察之,光地之忘親貪位,彭鵬劾之。即微論大節,其私德已不足表率流俗矣。"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別錄乙·湯斌》:"湯斌本意欲以此養高,出而緣飾吏事.故終身無自得。特工為剽取,調和朱陸間以自文,而流俗遂相扇為大儒,稍稍忘其拒義師戰功矣。"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 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寡人之於國也》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逝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曆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在此居住了。

    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屋裡,蹲在地上。孟子進屋看見妻子這個樣子,就向母親說:"這個婦人不講禮儀,請准許我把她休了。"孟母說:"什麼原因?"孟子說:"她蹲在地上。"孟母問:"你怎麼知道的?"孟子說:"我親眼看見的。"孟母說:"這是你不講禮儀,不是婦人不講禮儀。《禮經》上不是這樣說嗎,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屋裡誰在裡面;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裡面的人知道;將進屋的時候,必須眼往下看。《禮經》這樣講,為的是不讓人措手不及,無所防備。而今你到妻子閒居休息的地方去,進屋沒有聲響人家不知道,因而讓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樣子。這是你不講禮儀,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講禮儀。"孟子聽了孟母的教導後,認識到自己錯了,再也不敢講休妻的事了。引自《韓詩外傳》

    孟子最初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拿起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你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準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幹擾。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

    朱熹(農曆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註》《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註》,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註》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農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於尤溪縣城水南鄭義齋館舍(今南溪書院),乳名沈郞。朱熹出生時右眼角長有七顆黑痣,排列如北斗。

    宋朝紹興五年(1135年),五歲時,朱熹始入小學,能讀懂《孝經》,在書額題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六歲時,朱熹與群兒遊玩,以指畫八卦於鄭氏館舍前沙洲上。向父親問日、問天。

    紹興七年(1137年),朱鬆應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紹興十三年(1143年),朱鬆病逝於建甌,臨終前把朱熹託付給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劉子羽(朱熹義父),又寫信請五夫的劉子翬(屏山)、劉勉之(白水)、胡憲(籍溪)等三位學養深厚的朋友代為教育朱熹。劉子羽視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築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陽樓。

    紹興十七年(1147年),朱熹18歲,在建州鄉試中考取貢生。

    紹興十八年(1148年)春,劉勉之將自己的女兒劉清四許配給朱熹。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舉,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準勅賜同進士出身。

    少有大志

    朱熹出身於儒學世家,他的父親朱鬆對朱熹的教育十分認真。《宋史》本傳說:“熹幼穎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問曰:‘天上何物’?”這個傳說,說明朱熹自幼就是一個具有強烈求知慾望的人。由於朱鬆是在二程理學思想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儒生,他對兒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學做聖賢的目標去實行。據《朱子年譜》中記載,朱熹在10歲時就“厲志聖賢之學”,每天如痴如迷地攻讀《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他自己回憶說:“某十歲時,讀《孟子》,至聖人與我同類者,喜不可言”。從此,便立志要做聖人。以後他又教育學生說:“凡人須以聖人為己任”。

    連環巧問

    朱熹自幼受教於父,聰明過人,想象力強。四歲時,其父朱鬆指日示曰:“此日也。”朱熹問:“日何所附?”朱鬆回答說:“附於天?”朱熹又追問道:“天何所附?”一席話問的朱鬆驚訝不已。

    為官正直,體察民情

    公元1167年秋天,福建崇安發生大水災,朝廷派他前往視察災情,他曾遍訪於崇安各山谷之間。在視察中,朱熹發現“肉食者漠然無意於民,直難與圖事”(《文集》卷10)。他說:“若此學不明,天下事決無可為之理”(同上)。由於災情嚴重,糧食無收,地方官不認真救濟,到次年青黃不接之時,就在崇安發生了饑民暴動。這時,朱熹與知縣諸葛廷瑞共同發起,要求地方豪富,用藏粟賑救饑民,他又請求朝廷以“六百斛賑濟”,這才平息了饑民的暴動。由此,朱熹便想出了建立“社倉”的辦法,並建議朝廷廣為推行,作為解決農民在青黃不接之時的口糧問題的機構。他規定“社倉”的任務,是在青黃不接之時貸谷給農民,一般取息20%,這就可以不向豪民高利貸糧,若發生小飢,息利可以減半,若發生大飢、則可免除利息。當然設立社倉的最大好處可以防止農民暴動。為此,朱熹於公元1171年在其家鄉首創“五夫社倉”,作為試點,並上疏朝廷,建議按其辦法在全國範圍推行。由於此法對官僚地主和高利貸者不利,因而未能廣為推行,只有極少地方,如福建建陽和浙江金華等地實行了這個措施。

    鵝湖論學

    在南宋的理學家之中,陸九淵也是名氣很大的人物。陸九淵與朱熹同時,小於朱熹9歲。二人在治學目標上基本一致,而其思想方法和認識途徑卻大不相同。從哲學觀點上講,朱、陸兩家是南宋時期唯心主義理學內部的兩個不同學派,由於觀點不同,兩家在學術問題上進行了長期的爭辯。朱陸二人的辯論方式,主要是通過書信的往來進行交鋒,然而鵝湖之會卻是一次例外。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為了調和朱陸之分歧,由另一位著名學者呂祖謙發起,邀請了朱熹和陸九淵、陸九齡兄弟共四五人在信州鵝湖寺(今江西鉛山縣境內)集會,討論的主要問題是“為學之方”。這便是中國學術史上有名的“鵝湖之會”。鵝湖之會5年過後(1180年),陸九淵來到白鹿洞書院拜訪朱熹,請為其兄陸九齡撰寫墓誌銘,二人一見如故,十分友善,並且表現了互相仰慕之情。朱熹不僅接受了陸的請求,同時還邀請陸九淵為書院師生講學,陸也欣然同意,他的題目是講解《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章,聽者深受感動,給師生們留下了良好印象。這件事說明朱、陸的觀點雖有分歧,但他們在學術交往和待人處事的態度上都具有寬豁大度的君子之風。

    顧炎武(1613.7.15-1682.2.15),漢族,明朝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今江蘇省崑山市)千燈鎮人,本名絳,乳名藩漢,別名繼坤、圭年,字忠清、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南都敗後,因為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傑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他一生輾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創立了一種新的治學方法,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被譽為清學"開山始祖"。 顧炎武學問淵博,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晚年治經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其學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為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為一。詩多傷時感事之作。

    其主要作品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韻補正》、《古音表》、《詩本音》、《唐韻正》、《音論》、《金石文字記》、《亭林詩文集》等。

    顧炎武於明萬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年7月15日)生於崑山千燈鎮,原為顧同應之子,曾祖顧章志,顧氏為江東望族。顧炎武過繼給去世的堂伯顧同吉為嗣,寡母是王逑之女,十六歲未婚守節,白天紡織,晚上看書至二更才休息,獨立撫養顧炎武成人,教以岳飛、文天祥、方孝孺忠義之節。

    顧炎武14歲取得諸生資格後,與同窗歸莊興趣相投,遂成莫逆之交。到十八歲時二人前往南京參加應天鄉試,共入復社。二人個性特立耿介,時人號為"歸奇顧怪"。顧炎武以"行己有恥"、"博學於文"為學問宗旨,屢試不中。自27歲起,斷然棄絕科舉帖括之學,遍覽歷代史乘、郡縣誌書,以及文集、章奏之類,輯錄其中有關農田、水利、礦產、交通等記載,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開始撰述《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志》。崇禎十四年(1641年)二月,祖父顧紹芾病故。崇禎十六年(1643年)夏,以捐納成為國子監生。

    摺疊留戀明朝

    明朝滅亡後,年僅三十二歲的顧炎武誓不損節,不為清朝服務,還參加抗清復明的"復社"。每年端午節,他總是在門前懸掛一塊紅色的蔓菁,在裡面塞上一點蒜青,並在後面掛一塊白布,白布上寫著"避青"二字,意思是"不直國朝惡而避之"。因此人們稱他為"避青先生"。他曾六次從家裡步行至南京明孝陵哭吊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往返數千裡,不辭跋涉之苦。又在漂泊各地途中,兩次到北京昌平縣長陵哭吊明成祖朱棣,六次到明思陵哭吊明代末帝朱由檢。

    摺疊博學強記

    顧炎武小時候,每年春夏溫習經書,家人為他請了四名聲音巨集亮的士子,坐在周邊。顧炎武面前放一本經書,四人前面還放著該經書的註疏。他先叫一人讀一段經書,遇到其中字句不同的或他忘記了的地方,則與四人辯論或再記一遍。一人讀二十頁書,之後再叫另一人讀二十頁,他每天溫習經書二百頁。

    顧炎武自小至老手不釋卷,出門則總是騎著一頭跛驢,用二匹瘦馬馱著幾箱書。遇到邊塞亭障,就叫身邊的老僕到路邊的酒店買酒,二人對坐痛飲,諮詢當地的風土人情,考究其地理山川。如果與平生所聽到的不相符,他就開啟書本驗證,必定要弄清楚才罷休。騎在驢上無事時,他就默誦諸經註疏。碰上老朋友,他往往記不起他是誰了。有時掉到崖下,他也毫不怨悔。顧炎武這樣勤學,終於成為學問淵博的大家,沒人可與之抗衡。

    顧炎武曾經客居北京。一天,在朝廷做官的王士禎去他住所拜訪,對顧炎武說:"先生博學強記,請您背誦一下古樂府《蛺蝶行》好嗎?"顧炎武當即背誦出來了,一字不遺,同座皆驚。《蛺蝶行》雖然只是一首僅僅五十六字的短詩,但它較生僻,要完整地記在腦海裡是不容易的。

    王式(生卒不詳) 字翁思,西漢東平人,昌邑王劉賀的老師。漢昭帝死後,劉賀繼皇帝位20多天,因肆行淫亂被廢,昌邑群臣因此而被下獄誅殺。只有中尉王吉、郎中令龔遂因多次規勸昌邑王,免去死罪。王式也在被誅殺之列,負責這樁案子的官員責問王式:"你是昌邑王的老師,為什麼不進諫制止?"王式答道:"我朝夕給王講授《詩經》三百零五篇,那些教人做忠臣孝子的篇章,我都是反覆講誦;那些描述無道昏君的篇章,我都是痛心地深刻剖析,我這是用三百零五篇詩進諫啊!"官員聽了他的話,覺得有道理,也免去了他的死罪。

    王式回家教書,東平唐長賓、沛縣褚少孫拜為師。他講授聖人文章,只講一遍,說:"聽老師講一遍就可以了,如果覺得不夠,就自己去鑽研吧。"

    唐生、褚生應博士弟子選,成績甚佳。眾人驚問:"老師是誰?"他二人異口同聲地回答:"王式"。眾人平時就聽說王式賢能,一齊推薦他做博士。而王式則認為自己是犯過罪的人,不適宜做禮官。眾人因此對他更加敬重,在他住的旅舍裡舉行酒宴,為他接風。其中博士江公,祖上是研究魯詩的宗師,江公本人著《孝經》,對王式心懷嫉妒,於是對眾人說:"請大家唱一支"驪駒"歌吧"(歌詞是:"驪駒在門,僕伕具存。驪駒在路,僕伕整駕"。)。王式說:"聽老師說,這支歌應是客人唱的,今日各位是主人,不宜唱這支歌。"江公問:"什麼經上這樣說?"王式說:"曲禮。"江公說:"為什麼拘泥於曲禮!"王式感到自己受了羞辱,責備眾人:"我本不想來,你們強勸我來,竟被豎子所辱。"於是稱病回家,從此不再出仕。

  • 2 # 劉小愛串串

    大儒者,學問、品德高尚者也。

    古有傳道授業、至聖先師的孔子,漢代博士、公羊大師的董仲舒,"述先聖之玄意,思整百家之不齊"的鄭玄,"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的心學大師王守仁,”天下為主,君為客“的大清儒宗黃宗羲,近有”出世入世間,秉性自浩然“的梁漱溟,”七上清帝書,籲清維新變法“的康有為,”立心立命繼絕學,貞下起元開太平“的馮友蘭……

    有人說,魏晉”三百年間無大儒“,這裡的”大儒“主要是儒學大師。而魏晉時期戰亂頻繁,佛學傳入、道教產生,人們從修齊治平、關注社會轉向關注生命本體,使得修齊治平的儒學漸漸喪失了漢代以來的影響,儒學大師也就慢慢衰退。

    西漢五經博士董仲舒

    漢武帝實行察舉制,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西漢博士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春秋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得到漢武帝賞識。之後,儒學地位大大提高,重用儒生,儒家學說成為政府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準;設定五經博士,專事研究和傳播五經,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中央設定太學,太學生為博士弟子,學完經考試合格後即可到政府任官,打破貴族世代為官的陳規;各地郡縣學校推廣儒學,使儒學在民間開始處於獨尊地位。對於董仲舒的評價,“理孔氏遺經,發春秋大義,究天人之策,啟史遷奮筆”總結的很妙。

    董仲舒

    詩禮人家馮友蘭

    清光緒年間戊戌科進士,後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歷經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適逢胡適和梁漱溟二人先後來到北大任教。 一個是留美的哲學博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健將,並專以杜威實用主義哲學為旗幟, 大肆鼓吹全盤西化論;一個是一踏進北大即宣稱“我此來除替釋迦牟尼、孔子發揮外,更不作旁的事”的東方文化派砥柱,專以復興中國文化為職志。1919年後赴美留學修哲學史,回國後於清華大學任教哲學史,馮友蘭融會中西,構建新理學,畢生以復興中華傳統文化、巨集揚儒家哲學思想為己任,一生著述巨集富,他著述的“新理學”是中國三四十年代有相當影響的哲學思想體系。

    大儒還有很多, 大儒都是心懷天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借用馮友蘭的一句:“況中國家民族,值貞元之會,當絕續之交,通天人之際,達古今之變,明內聖外王之道者,豈可不盡所欲言,以為中國家致水平,我億兆安身立命之 用乎?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非日能之,願學焉”。

    馮友蘭

  • 3 # 大熊與小熊

    我來回答

    大儒,也叫鴻儒,多指有學問、品德高尚的知識分子。舊時指學問淵博的著名學者。

    至聖先師:孔子

    儒林亞聖:孟子

    週末大儒:荀子

    公羊大師:董仲舒

    古學鼻祖:劉歆

    蜀中大儒:揚雄

    博學奇儒:王充

    經學大師:鄭玄

    一代經師:王肅

    少年奇才:王弼

    盛世鴻儒:孔穎達

    盛唐三賢:啖助·趙匡·陸淳

    衛道巨擘:韓愈

    理學先驅:李翱

    大唐文儒:柳宗元

    安樂先生:邵雍

    理學鼻祖:周敦頤

    史林宗匠:司馬光

    關學開山:張載

    宋學泰斗:程顥·程頤

    五峰先生:胡巨集

    理學大師:朱熹

    湖湘學宗:張栻

    婺學之祖:呂祖謙

    心學祖師:陸九淵

    龍川諍儒:陳亮

    水心先生:葉適

    鶴山耆儒:魏了翁

    西山先生:真德秀

    禮學師儒:吳澄

    心學大師:王守仁

    理學殿軍:劉宗周

    大清儒宗:黃宗羲

    清學開山:顧炎武

    學術偉人:王夫之

    叔世碩儒:戴震

    經學畸人:廖平

    維新主帥:康有為

    新唯識家:熊十力

    現代聖人:梁漱溟

    新理學家:馮友蘭

    新心學家:賀麟

    文化巨人:唐君毅

  • 4 # 使用者111076947924張華

    儒學自孔子開始,成為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的一大家,不是憑空而來,是它的先賢通過社會實踐,兼收包容的結果。中中國人喜歡給前輩先聖附弄風花雪月,奇情異象。其實這中間除了有近愚的膜拜還有一種自我認同的文化自覺,從另一個方面證明思想流派的形成出自市井,帶有濃重的市井民間氣質的學說就無論如何也成不了正宗的宗教。所以自孔子先師開始,歷代"大儒"都有煙熏火燎的故事。

    比如孔子拜師七歲的項橐,七歲的孩子真的面對孔子任詰問:你怎麼不知道給車子讓路呢?而能回敬:從古至今,只聽說車要繞城而過,哪有城給東讓道的?周遊列國的孔子震驚的恐怕不是這一句對辭,他一口氣問了四十幾個問題,包括:為什麼山上沒有石頭,為什麼水中沒有魚等等,七歲的小項答曰:土山,井水。孔子驚㤉的應是這個,於是拜項為師。孔子拜師老子我信,而拜項師,恐怕就是後人強附,

    這麼看來,後人是分外討厭的。你看當初的孔子多麼天真浪漫呀。聽了韶樂,三月不知肉味,見了南子,賭咒發誓,臉紅耳赤,學生死了,號啕大哭,周遊列國,九死一生。何處有一點點迂腐酸呆?道貌岸然?倒是道家的老子騎牛出關,故弄玄虛,象個小資情調的知識分子。

    好玩的儒家在先秦,到了董仲舒手裡,把孔子貼上了正牆,儒法結合,,開始成為此後千年封建社會的思想理論基礎。天地之間,人倫最大,把自然的人倫注入偏執的文明學養,二者構成牢不可破的社會道德框架,這樣的民族,亡雖不亡,虛偽起來,災難不斷。

    宋明理學,陸王心學,在商品經濟資本萌芽的大環境下完全沒有把握時代所予重任,除了兼收佛道思想,除了″存天理,滅人慾"一系列無用之學,深陷天理的人倫糾纏。理來理去,理出一堆一肚子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儒蟲。最令人不齒的就是朱子冤獄一一一聖人朱熹為搞倒政敵唐仲友抓了官妓嚴蕊,要她承認老唐上了她的床。宋律,官員設宴可請官妓助興,但不能上床,上了床,作風問題無小事。

    哪想到小小官妓被嚴刑拷打幾月,說:沒有的事我怎麼能承認?雖然我是個妓女,但不敢說虧心的話。

    老朱自己一邊私通尼姑,一邊用妓女去噁心對手,一邊高舉"存天理,滅人慾"大旗,這赤裸裸的雙標,情何以堪?

    源頭的水清澈明淨,越往下流越渾濁。儒生不絕,民族難興。中國文化只有注入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才會生機勃發。

  • 5 # 好奇觀古今

    說到大儒,當然應該從孔子開始。因為沒有沒有孔子就沒有儒家這一派,孔子當然是儒家學派的祖師爺了。

    著名的如秦朝的李斯,奠定了中國統一的文化和政治基礎,“車同軌、書同文”,“實行郡縣制”就是他的主意,作為文人為中國的統一立下了不世之功。雖然李斯被劃入“法家”之列;但他是一個讀書人,我看他的所作所為無一處不暗合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稱他為大儒名至實歸。

    漢興之初,為劉邦“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的蕭何,其所建功業早就為漢高祖劉邦所稱道,當然為儒家弟子的傑出代表。

    三國時期的諸葛孔明先生,未出茅廬便預知三分天下,後為蜀國丞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為中國文人學習的楷模。

    傑出的如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唐朝的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早已成為光照人類文明千秋萬代文化巨星,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至今人們還在享受著他們創造的精神大餐!

    北宋的蘇東坡等文學大家把中國文化的發展推向了空前繁榮的高峰,使中華文明的光芒更加燦爛奪目。南宋的朱煮雖然也是個集儒學之大成者,但是經他包裝了的孔夫子完全不是原來的模樣,倒是變成了一個為統治者量身定做的御用思想工具。

    朱熹雖然也可稱得上是個大儒,但是他的份量和事功到底如何,還真不好下定義。

    明朝的大儒王守仁先生,既是治國理政的高手,又是偉大的思想家。

    王陽明先生在軍事上的大手筆是力擒反叛的寧王朱宸濠,為明朝的政治穩定和百姓的安居樂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惜當時的統治者並沒有給先生以應有的肯定和褒獎,先生倒也不以為意,因為他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他首先考慮的是生命宇宙的大問題,也正因為有此原因,使先生成為有明一代、乃至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思想家之一。

    反觀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產生的儒生倒是不少,但真正的大儒卻沒有一個,這也許和滿清統治者對人民實施了最為嚴格的思想控制原因吧。我們看歷代的大儒,要麼是在治理國家方面展現了他們傑出的才能;要麼是在發展文化、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方面做出的巨大的貢獻;反正他們是真正為人類、為社會、為國家做大事的人。中華文明正是仰賴這些大儒的聰明才智和傑出貢獻才得以發揚廣大並傳承下去。

  • 6 # 無為74837481

    王守仁(1472-1529),又稱王陽明。王守仁是中國宋明時期主觀唯心主義集大成者,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他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成為”陸王心學“,用以對抗程朱學派。王守仁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日本、北韓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兩王的影響力很難分清!

    董仲舒

    董仲舒是儒家發展史上又一個重要的人物,漢武帝採納了他的學說,才使儒家思想成為國家主要的意識形態。在此之前,大漢朝廷推崇的是道家黃老學說,儒家不受尊崇,在董仲舒手裡,儒家的地位得以確立,因此來說,董仲舒對儒家作用非常重要,也影響了以後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

    朱熹

    儒學發展到了宋朝,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就是理學階段。理學主張存天理滅人慾,使得儒學發展進入了下降的軌道,變得僵死。儒學失去了活力,中國的思想文化也失去了活力,對中國的影響十分惡劣。理學的代表人物朱熹,不能說沒有責任。

  • 7 # 歷史Live

    孔孟之後,對儒學做出最大貢獻的,首推朱熹!朱子註釋群經,闡發道理。他的著作及編纂之書,明白精確,道理歸於大中至正。迄今八百多年,學者沒有敢非議的。

    朱熹在其後半生中用了大量心血撰寫和反覆修改《四書》的註釋。據他自己說,對論語、孟子“自三十歲便下功夫”,六七十歲還“改猶未了”,前後經過“四十餘年理會”。他在七十一歲臨死前三天還在修改大學章句的註解,確實做到了他自己說的“畢力鑽研,死而後已”。

    儒家能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朱熹的功勞最大。

  • 8 # 蘿藦指色

    像孔子、孟子再到朱熹、王明陽等大家都知道的我就不談了。在這裡著重說一個東漢時的“大儒”賈逵,注意這個賈逵不是東漢末年那個毒士的兒子賈逵,是漢明、章、和帝時的大儒。

    他身高八尺二寸,當時的儒生們稱他為賈長頭,並說:“問事不休賈長頭”,可見當初他在儒生中的地位。

    事蹟:

    雖然沒有不像後世那些開創派別的人物,但是在東漢確實算得上大儒。

  • 9 # 野史小故事

    至聖先師:孔子,儒林亞聖:孟子,週末大儒:荀子,公羊大師:董仲舒,古學鼻祖:劉歆,蜀中大儒:揚雄,博學奇儒:王充,經學大師:鄭玄,一代經師:王肅,少年奇才:王弼,三朝通儒:陸德明,盛世鴻儒:孔穎達,盛唐三賢:啖助·趙匡·陸淳,衛道巨擘:韓愈,理學先驅:李翱,大唐文儒:柳宗元,安樂先生:邵雍,理學鼻祖:周敦頤,史林宗匠:司馬光,關學開山:張載,宋學泰斗:程顥·程頤,五峰先生:胡巨集,理學大師:朱熹,湖湘學宗:張栻,婺學之祖:呂祖謙,心學祖師:陸九淵,龍川諍儒:陳亮,心學大師:王守仁,大清儒宗:黃宗羲,清學開山:顧炎武,現代聖人:梁漱溟,新理學家:馮友蘭。

  • 10 # 野生鴨拓草

    儒家自漢武帝以來因為被歷代帝王統治階級尊崇,所以一直都是學術主流。除了孔孟及七十二賢之外,歷代都有大儒。比如西漢的大儒董仲舒,董子的主要事蹟是力勸漢武帝將儒家推到至高無上的主流思想上。東漢的楊震,就是那個四知堂的故事主人。蔡邕,馬融,都是當時有名的大儒,藏書豐富,有弟子成千。宋代張載,就是人稱張子的,著名的橫渠四句就是他說的。朱熹,人稱朱子,著書立說收徒。明代王陽明,開創心學一派。清代黃宗羲,顧炎武,王船山,戴震,劉沅,鄭珍等人稱清代十儒。也都有著作流傳於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中國人真的像媒體說的那麼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