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參習處

    說10萬軍民相隨跳海,好像所有宋朝人都死絕了似的。實際上,在崖山附近的村子裡,就有很多是當年隨宋帝南下的宋朝王族後裔,連姓都沒改,一直姓趙。

    如果說都隨著南宋小皇帝跳海,這些王室同族怎麼沒跳海呢?

    所以,我對這個十萬的數字,是存疑的。

    第一,十萬的死亡人數包含蒙元軍隊

    考慮到,崖山海戰是古代規模非常大的幾次海戰之一,又是南宋決定生死的最後一戰,敵對的蒙元軍隊也應該有很大損失。

    那麼,崖山海戰之後的海上浮屍十萬,一定也包括蒙元軍隊的士兵。

    復原崖山海戰場景,確實是蒙古軍隊以少勝多。但在雙方對戰時,也有一次是蒙古軍隊正面衝擊南宋軍隊。這樣的衝擊,不可能做到自己一方完全沒有損失。

    儘管南宋軍隊失敗了,小皇帝與張世傑、陸秀夫還是預先突圍而出。只是,陸秀夫見到只有十幾條船逃出來,人數太少,難以東山再起,心灰意冷之下,才抱著小皇帝跳海。

    而十幾條船,每條船又能裝多少人呢?崖山海戰時是幾千條船,一共十萬人。考慮到這個比例,十幾條船也就是最多幾百人。

    這幾百人相隨跳海,給人的衝擊還是很大的。所以,如果當時的人見到自然會有誇大的成分。說成幾千人也可以,說成幾萬人、十萬人也可以。

    第二、跳海的原因並不單純

    不過,也並不是所有南宋人都死戰或跳海殉節的,即使在主力中也有投降的人。其中翟國秀、團練使劉俊都是“解甲降”。

    而跳海自殺的大部分人,反而是南宋後宮的老弱婦孺,大量是女眷。那麼這些人的跳海,是不是殉節呢?我覺得,其中的水分頗大。

    因為在北宋滅亡時,開封城裡從徽欽二帝以下大量王公貴族被金軍擄走,受到了非人的待遇。這是南宋人記憶深處的陰影。所以,在面對戰鬥失敗的局面,老弱婦孺選擇跳海也是怕投降後,受到屈辱折磨。

    這被日本人稱為“崖山之後……”但其實,我更覺得這只是個人選擇而非忠君思想或貴族的自覺。

    第三、做個反比

    不能單純的用宋和明對比,應該把宋、元、明、清,拿出來一起對比。即使南宋有十萬軍民相隨跳海,元朝也有大批殉節的官員,明朝殉節的也並不比這少。直到清朝才少了很多,著名的只有一個王國維。

    如果做一個反比,同是少數民族政權的清朝比蒙元更漢化,為什麼忠君程度反而不如蒙元?

    我更願意把這稱之為人類的覺醒和社會的進步。大多數的動物是沒有自我意識的。原始人的自我意識也都很淡薄。到了封建社會,個體的人也是依附在大家族存在的。到如今,個體崛起的時代,每個人才意識到個體的重要性。

    古代的忠君思想,也是人類的意識逐步進化過程中的一部分。這是一個遞進的過程。是人類整體的自我意識的覺醒。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是大的趨勢,與什麼民族掌權關係不大。

    如果非要以元、清是少數民族政權的視角看問題,哪怎麼看大量為元朝殉節的漢人官員呢?

    第四,說話人的角度和立場

    另一個方面是,可能也是感情上使然。中國兩千年來,話語權一直掌握在文人士大夫手中。而整個宋朝重文抑武,宋朝皇帝與士人共天下,而不是與普通老百姓共天下。文人的地位上升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明朝卻沒有如此不厚待文人,隨隨便便就把大臣扒了褲子打板子。

    相對比之下,掌握話語權的文人階層,就用南宋的崖山與明末的煤山,做對比。這確實有衝擊力,卻並非事情的本質。可以說,兩者根本沒有可比性。

  • 2 # 天在看426

    確實如題所說南宋末帝為什麼跳海的時候,會有10萬人之眾跟隨跳海,而明朝崇禎帝只是孤身一人上吊殉國呢?

    一是,南宋王朝的建立實際上是北宋王朝的延續,兩宋加在一起共統治了300多年,所以說從國家的歸屬感上來說,南宋百姓對國家的感情還是很深厚的。還有就是雖然南宋王朝在大部分時間內,軍隊的戰鬥力不強,但是社會經濟發達,百姓的幸福感很好,收入不錯雖然期間南宋王朝也出現了像秦檜,賈似道這樣的奸逆小人,但是對朝廷並沒有產生實質性的威脅,他們的一切行為活動都在朝廷的掌控之中,他們並沒有給國家帶來滅國的災難,更沒有讓百姓流離失所,屍橫遍野。而且在最後處理他們的時候,南宋皇帝做的很透明,讓老百姓都知道朝廷還是秉公執法的,百姓對此也是比較滿意。岳飛雖然冤死風波亭,但是宋孝宗最後還是給予了平反,此舉獲得了百姓都認可,收攏了人心。雖然南宋的大部分皇帝都是中庸之輩,但是他們也沒做出過格的禍國殃民都事情,總體來說百姓對朝廷還是忠心的。所以,最後即使被蒙古大軍打敗,國家即將亡國,但是大多數百姓不怨恨國家,他們認為這就是我們兵力不強,打不過蒙古大軍,朝廷也盡力了,結果不可更改。

    更為重要的事,蒙古大軍是攻一城破一城劉開始“屠城”,男的全部殺死,女的抓走為“奴”,所以才有了十萬百姓寧肯跟隨左丞相陸秀夫抱著南宋末帝趙昺跳海時,一是投海,也不願意苟且偷生。因為他們不願意生不如死起,不願意被蒙古大軍俘虜虐待,民族氣節在這個時候提現的淋淋盡致。以上即是十萬南宋百姓為什麼願意跟隨南宋末帝跳海的主要原因。

    而大明王朝雖然也統治了200年,也有過強盛時期,比如說永樂帝時期。但是,大明王朝的黨爭至始至終從來都沒有聽過,而且大明的皇帝為了統治的需要,建立了東廠,西廠(雖然時間不長)這樣的特務機構,但是這樣的機構的建立恨不得民心,百姓談之變色。而且明朝的皇帝雖然大權也沒有旁落過,但是有幾個皇帝長期不上朝,不理朝政;他們重用宦官,比如說劉瑾,魏忠賢。這些宦官作惡多端,很不得人心。

    尤其是從萬曆皇帝開始大明已經搖搖欲墜了。滿清的威脅,日本海盜(豐臣秀吉)的侵略北韓,李自成農民起義以及天災,這些因素都加速了大明王朝的覆滅。到了崇禎帝的時期,情況更是變得無比糟糕。崇禎帝本性多疑,當時可用之人已經不多了,但是他還是處死了對滿清威脅最大的—袁崇煥(此人雖有爭議),這樣一來無異於自毀長城。西線的李自成農信起義本來有機會一鼓作氣剿滅,但是崇禎帝沒有這我做(具體原因就不贅述了),結果養虎為患,給了李自成東山再起的機會。

    崇禎帝在位十七年,首輔大臣換了50多個,他總說是別人誤他,但自己的不自信是本源,這也失去了人心。李自成攻打北京城的時候幾乎是一路綠燈啊,說明了崇禎帝已經徹底是“孤家寡人”了。

    綜合上述原因,不換是崇禎帝也好,還是哪個帝也罷,心思是好的,但是做事不得法,不信任任何人,加上天災,百姓食不果腹,所以說,北京城破城之時,崇禎帝已經指揮不動任何人了,也只有自己上吊了,為皇室儲存最後一絲顏面。

    所以說同樣是殉國,南宋末帝及臣民百姓是讓我們敬佩的。而崇禎帝則讓我們感到悲悽,悲涼。

  • 3 # 好古不怠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具爭議的朝代,它分為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南宋晚期,蒙古崛起,相繼消滅了西夏和金政權,南宋開始直面北方這一強大的遊牧民族政權。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戰爆發,宋軍全線潰敗,陸秀夫揹負趙昺同趙宋皇族八百餘人集體跳海自盡,戰後,有十萬軍民自殺殉國,至此宋朝正式宣告滅亡。公元1644年,距宋朝滅亡三百餘年後,明朝崇禎皇帝自殺殉國,明朝滅亡。那麼為什麼南宋滅亡,有10萬軍民相隨,而明朝滅亡,只有崇禎皇帝一人殉國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讓我細細道來。

    第一,情況不同

    先說宋朝。公元1234年,蒙宋聯合滅金,同年六月,宋軍進兵中原,蒙古發兵南下,擊退中原宋軍,蒙宋戰爭開始。從公元1234年至公元1279年,南宋軍民奮力抗爭四十餘年。如此拼死抗爭,首先自然是保家衛國,但更重要的是,對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南宋軍民來說蒙古是異族,一旦南宋滅亡,異族將會佔據整個中華大地。用明末大儒顧炎武的話來說,這就是“亡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上至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對此怎能不拼死抗爭,崖山海戰後,十萬軍民殉國也就不奇怪了。此外南宋也不乏農民起義,但同明朝相比,南宋的農民起義規模要小得多,民族矛盾相比階級矛盾更為尖銳。

    再說明朝。與南宋相比,明末也受到了東北滿清政權的威脅,但相比民族矛盾,明末階級矛盾更為尖銳:明末稅收嚴苛,土地大量兼併,吏治敗壞,流民四起。同時為了應對滿清和國內的農民起義問題,軍費開支日益增多,明廷不斷地加派賦稅,可結果呢,據馮夢龍的《甲申紀事》記載“今官兵所至,動以打糧為名,劫商賈,搜居積,淫婦女,焚室廬。小民畏兵,甚於畏賊。”明軍軍紀敗壞,燒殺擄掠,百姓焉能不反,此外,明末處於小冰河時期,天災不斷,這更是雪上加霜。公元1644年,李自成進入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明朝滅亡。但這對士大夫和百姓來說只不過算“亡國”,換了個統治者而已。

    此外,李自成自西安北上北京,除寧武關外,竟無一將士、官員進行抵抗,到北京城後,兵部尚書張縉彥居然主動開啟正陽門,迎劉宗敏所部軍。明朝養士兩百餘年竟養出了這幫軟骨頭。

    第三,人心所向

    宋朝執政寬厚,經濟繁榮,百姓生活相對富裕,即使是到了南宋末年,百姓也沒有到了不造反便活不下去的地步。在宋太祖趙匡胤時期,他便把地方上一些“失職獷悍之徒”即不務正業、遊手好閒等不穩定分子招入禁軍,以此穩定地方統治,同時還大規模招募災民為禁兵,使災民不至於流離失所,極大地緩解了社會階級矛盾,南宋延續了這一方法,穩定了南宋軍民的人心,自然擁護南宋朝廷。

    與南宋末年不同的是,明末稅收頻繁,苛捐雜稅眾多,土地兼併嚴重,失去土地的百姓只能成為流民。明末吏治敗壞也使明廷的稅收收不上來,國庫內沒有足夠的資金,自然無法賑災,又沒有其他辦法解決流民問題,同時天災不斷,最後情況只能是愈演愈烈,最終爆發農民起義。

    此外,軍隊軍紀敗壞,明朝將領不僅吃空餉,還壓榨士兵,剋扣糧餉,兼併軍戶土地,腐朽不堪。如此,人心怎能凝聚?

    結語

    南宋末年和明朝末年的具體情況不同。南宋末年,民族矛盾遠遠大於階級矛盾,而明朝末年則是相反,因此南宋滅亡,有10萬軍民相隨,而明朝滅亡,只有崇禎皇帝一人殉國。

  • 4 # 人者仁義也

    修正題主一個錯誤,如果你認為崖山海戰十萬軍民跳海自殺為宋朝滅亡的標誌,那麼明朝滅亡的標誌就不是崇禎在1644年上吊自殺,而應該是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在1662年被吳三桂絞死。

    因為在1276年,5歲的末代宋帝宋恭帝被當時的謝太后抱著投降了元軍,而1279年時,崖山海戰中陸秀夫和張世傑擁立只是宋恭帝的兄弟宋懷宗趙昺和宋端宗趙昰,當時這兩位皇帝只是孩子,他們的性質和南明時期被擁立的親王一樣。而十萬軍民是張世傑的部署和家屬,這些人不甘心投降元朝,故而做出抵抗,最後被元朝消滅,張世傑和陸秀夫屬於宋朝的抵抗力量。

    而明朝末年做出抵抗運動的明朝臣民更多。明朝的勢力真正被消滅是在康熙年間,因為在中國大陸上繼續堅持武裝抗清的還有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以大順軍餘部為主的農民軍,也就是所謂“夔東十三家”。康熙三年(1664),這部分武裝才被消滅。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率軍攻克澎湖,劉國軒等人勸鄭克軒降清,最後一支奉明朝為正朔的軍事力量瓦解,至此明朝的抵抗力量才徹底消亡。

    北京城的殉國者

    其實在1644年明朝都城北京被攻破,當時也不只是只有崇禎一人自殺,光北京城為明朝殉國的士大夫就有很多。我給大家看看殉國的人員。

    李自成攻陷北京城時,就有一批外戚勳臣選擇自殺殉國,人員如下:

    新樂侯劉文柄、惠安伯張慶瑧,外戚周奎侄子周鏡、駙馬都尉鞏永固、宣城伯衛時春、陽武侯薛濂等人

    文臣二十一人如下:

    內閣大學士範景文、戶部尚書倪元璐、李邦華、凌義渠、王家彥、馬世奇、劉理順、周鳳翔、吳甘來、許直、金鉉、李國禎等人。

    剩下的一千二百多名大臣選擇投降李自成,但是他們並未受到李自成的使用,此後太監們發現崇禎皇帝的屍體,李自成安葬了崇禎皇帝和周皇后,此後李自成在征討吳三桂時被殺出的清軍大敗,很快撤離北京,這批官員一部分選擇南下到達南京投奔弘光帝,另一部分則是投降了清朝。南下的官員受到了南明朝廷的審理,因為他們有投降李自成的經歷,最後變成了一場大案。

    而在南明時期很多儒家士大夫都是帶領軍隊抗擊清軍,多是兵敗之後自殺成仁,比如張國維在兵敗後自殺,蘇觀生在兵敗後上吊自殺,劉宗周絕食自盡。

    依據清朝乾隆年間編撰的《勝朝殉節諸臣名錄》記載,明代中高階官員自殺者有2449人之多。這完全不能夠說是少數,相比於宋朝大批官員在臨安城投降,明朝人的骨氣還是很硬的。

    雖然清王朝征服了中國大陸,但是大批遺民拒絕和清王朝合作,除了流亡海外之外,大批遺民寧願生活在山野之中,不願意進入清王朝統治的城市之中。而且明朝遺民還焚燬自己的儒家服飾,以表示放棄功名之心,拒絕出仕清王朝,再也不參與清王朝的政治事務。

    在清朝的統治穩固後,一部分遺民選擇投降清王朝,但是大批遺民還輸希望恢復明朝,很多人都雲遊天下,希望尋找義士一起反清復明,比如顧炎武遊歷天下,但是尋找不到能夠反清復明的社會基礎,他本人感受到了民眾對於反清復明的淡漠,閻爾梅在遊歷天下的過程中畫圖兩百幅,描繪了天下各地的要塞和關卡形式,但終究還是回到故鄉,謝承貴帶著錢財尋找豪傑一同起事,但是最後還是功虧一簣。民眾已經接受了清王朝的統治,這種苦悶使得遺民異常難受。

    康熙帝此後開啟博學鴻儒特地徵召明朝遺民,以此瓦解明朝遺民的心態,但是還是有很多遺民固守心態。比如宋繼澄在明朝滅亡後住在自己家的樓上從來不下樓,文可紀明朝滅亡後閉門不出,以明朝衣冠去世。曹覆泰抗清失敗後,自己耕種糧食,終生在山野生活。李鳳祚在明朝滅亡後終生不再說一句話。

    這些遺民用自己近乎自虐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抗爭精神。

  • 5 # 郭廣偉會

    歷史在民間,大家都清楚確不敢講明,講明犯了政府部門的忌要殺頭。中國一直是宗族聯盟制,維繫這個關係的地方在今天的河南省中原!皇上的背後站著支援的宗族!唐朝滅亡,漢族很多駐邊疆拓土的軍事貴族只能在當地隨叛亂勢力自保,他們是既得利益者自己對叛亂中央政府不敢性趣,但是民間農民活不下去了,要造中央政府的反,他們不站隊也是被殺掉的!宋雖然說退出北方,但是北地各地中國宗族在很長時間對南宋很有感情,自西夏,遼,金到蒙古幾代都尚有宗族之情,不圓和宗族開戰,可以說消極怠工!但是幾代後呆在中原的和北方的宗族在現中央政府部門的洗腦下南方是蠻子,他們已經不是純種漢族了,中原的現居民才是漢人,雖著洗腦,北方漢地文盲率多,和南方斷代了,只知道南方是蠻子,所以支援現中央政府!以上是宋朝的情況,明以南方統一北方,對陝西河南之地不重視,不知道左右手是砍不得的,兩地餓死人時一味鎮壓,面對農民的搶大戶定性為叛亂,殺的陝豫兩地人跡罕至,中國各地宗族對兩地同宗之遭遇憤怒不敢言,但已離心離德,消極怠工,盼新的政權出現穩定中國之穩定!宗族拋棄了政權,必亡!

  • 6 # 紅鹿青衫

    這個問題啊…

    雖然知道題主多半是個宋吹,但還是得勸一句:文人之言,慎不可聽啊。

    崖山實在不是那麼回事,和崇禎殉國更是毫無可比之處。

    宋明兩朝,都是公認的亡於士大夫的朝代。但是大明是力圖振作而未能,兩宋是一慫到底而不振。

    所以崇禎死而大明不亡,大明亡而民間的諸多反抗依然此起彼伏。

    宋呢?

    崇禎殉國

    崇禎皇帝是殉國而死。

    我不是明吹,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富悲劇色彩的王朝,大明朝絕對有他的嚴重問題存在。但比起號稱兩慫的南宋北宋,大明朝絕對值的起高的多的評價。

    直至三百年後的抗日戰爭時期,《思宗殉國三百年碑》碑文中依然追憶:

    三代以下得天下之正者,莫過於有明。及其亡也,義烈之聲震鑠天地,亦為歷朝所未有。蓋太祖以布衣起兵,驅蒙兀、掃群雄、光復神州,創業同乎漢高;迄于思宗,運丁陽九,毅然捨身殉國,且遺書為萬民請命,其悲壯之懷,淪浹於人人心腑者,歷千齡萬祀而未沫。故明社久墟,而意慨英風,未嘗隨破碎山河以俱逝。此人心天理之公,固後世所宜崇敬者也。況碧血遺痕,長留禁苑,吾人沭目恫心,寧不眷念徘徊而思,所以播揚休烈也乎!

    思宗殉國,固然是依據了“文死諫,武死戰,君王死社稷”的祖訓,但更是由於奪取北京的李自成不是蒙元。由李自成取代大明,最嚴重情況下也不過是漢族內部的王朝更替。

    所以崇禎之死,最多也就是亡政權的性質。於亡國滅種無干。而且崇禎至少留下了“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的遺言。

    明思宗至死,胸中有百姓有家國。政權滅亡,自然有過錯有問題,但起碼能用生命擔起責任,更沒有拖著百姓一起殉葬。

    所以明朝士大夫固然不舉,老百姓卻有選擇。大明朝最後最頑強的將領,是來自大西軍大順軍這些“反賊”的李定國李赤心;源於民間的各種反抗更是綿延百年。

    崖山“蹈海”?

    崖山海戰之後,“十萬軍民蹈海”。

    但是要知道,自1274年元朝破襄陽擊破長江防線之後,南宋直至徹底覆亡始終沒有像樣的抵抗,包括被稱為奸臣的賈似道,丹心汗青的文天祥,也包括題主說的崖山之戰。都是兵敗如山倒的脆敗。

    公平來說,南宋滅亡的一刻不在崖山的宋末帝而在臨安的宋恭帝。1276年1月18日伯顏率元軍兵臨臨安。南宋朝廷最後一次求和不成,只好投降。謝太皇太后抱著五歲的小皇帝宋恭帝出城,又一次重演靖康舊事。

    所謂宋末三傑的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和南宋最後兩個小皇帝,其實是臨安投降前皇室送出的備胎。

    1279年3月19日,反覆逃亡終究沒跑掉的南宋小朝廷最後殘餘被張世傑的同族兄弟張弘範帥軍堵在崖山海域。崖山地形易守難攻,但張世傑卻不肯既容易防範又能保護撤退通道的據守海灣出口,而是焚燬一切岸上設施,將所有艦船用巨索串成“連環陣”,在海中結成了一個大大的動彈不得的艦陣水寨。

    之所以如此,原因只有一個:當兵的跑不了,更沒法駕船逃跑。

    但他既然自己鎖死了自己,那戰鬥的最後結果如何也就可想而知。元軍封鎖海灣並斷絕宋軍汲水砍柴的道路之後,發動總攻。南宋軍除早有準備的張世傑等十餘艘船砍斷繩索逃走之外,盡遭全殲。

    後人評說

    據說崖山戰後,張弘範刻字雲:

    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

    明成化年間,文人官僚覺得這字太扎眼睛,想要改掉。

    然而“宋丞相陸秀夫死於此”似乎南宋之亡,只有一個陸秀夫殉國,太那啥了;“宋丞相陸秀夫負帝沉此石下”又不好說明陸秀夫為啥要揹著皇帝去死。最有吸引力的方案是在原文前加個“宋”字,成為

    宋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

    但是又架不住人家張弘範是真的幾輩人沒吃過宋朝一粒米,沒當過一天宋朝的官。

    至於“十萬軍民殉死”云云……當時的文人還是多少剩了點節操的。人家究竟是甘心殉死,還是被拖著跑不掉拖累死,還是其他怎麼著,大夥心裡明白。

    直到解放後,田漢同志才為崖山重新寫了十三個字:

    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於此

    至於其他軍民,還是讓人家安息吧。

    又想起了明思宗那句遺言:

    勿傷百姓一人

  • 7 # 張三丰雜談

    一個是民族存亡,一個是內部矛盾。以當年的國民黨為例,8年抗戰,多少男兒拍頭顱灑熱血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光打仗失敗後自殺的將軍都有十幾個,還不說校尉軍官,然而到了內戰時期,國民黨投降的一群一群的,動不動幾十萬人投降,就是這個道理。

    南宋面對的蒙古以冷血著稱,蒙古對外擴張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進行掠奪,蒙古這個名族也崇尚野蠻,這跟很多草原民族一樣,每下一城先是搶奪一番,跟抗戰時的日本人一樣,老百姓能不恨,不逃麼?蒙古統治之下的漢人作為四等人,被像牲口一樣可以自由的買賣,連最基本的生育交配權都沒有。所以面對這樣的一個外族入侵,很多百姓都選擇了跟隨宋王朝,但老天不眷顧他們,出了一個成吉思汗,最後在萬般無奈之下,那些不願意投降的軍民選擇了跟隨小皇帝跳海自殺。

    崇禎皇帝面對的情況就不一樣了,當時的老百姓已經生活在水生火熱當中,對明朝廷已經相當的失望,所以才有了張獻忠李自成的農民起義。一個被拋棄的政權,誰會願意為他斷送性命呢。當年國民黨敗走臺灣的時候有幾個百姓願意跟著他呢?

  • 8 # 以史為鑑漫浸生活

    一部王朝更替的興衰史,也是一部從古至今的愚民史。請問王朝滅亡,當日之禍,誰之過?一家之禍凌千萬子民之上,舉國之力取一家之歡悅。對敵無謀,貪生怕死,對內壓迫,製造苦難。如山坡驢中所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總之是苦了歷代的祖先,苦了歷代的先民。還是達爾文進化論點到了實質,一句話揭了老底: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所以說崖山之戰不是老百姓自己取死,而是世世代代的思想依靠突然沒有了,加之蒙元殘忍,老百姓奮身跳崖,寧予魚鱉,不予元賊。至死從思想上不知自己的奴隸之身。

    再說明朝,明朝的老百姓有思想嗎?明朝的老百姓不屈從於皇權嗎?袁崇煥被千刀萬剮之時,老百姓爭食其肉,唾其屍,何其殘忍無情,何其愚昧無知。

    總之,無論是南宋之亡,還是明末之禍。無論身後是否有百姓尾隨,封建社會的老百姓都是忠實封建帝王的奴隸,跳不出忠君思想的禁錮。

  • 9 # 望城望海

    第一,南宋那時候已經徹底亡國了,蒙元軍隊對南人的屠殺和鎮壓,讓經歷南宋繁華海商經濟的軍民倍感絕望,只能跟著亡國皇帝一起跳海,而且十萬軍民也是概述。

    第二,崇禎皇帝自殺,但是大明國仍有三分之二領土是明政府統轄下,而且南京是陪都,有複製中央朝廷的六部,名義上沒有亡國。自然不會引發亡國的恐慌。

    第三,北京城在崇禎末期被後金政權多次圍攻,北方軍民已經處於麻木狀態,是死是降沒啥大不同。

    第四,南明的隆武帝、紹武帝自殺時,永曆帝出逃昆明和被吳三桂從緬甸抓回的時候,同樣有數萬軍民自盡。只不過明史不寫,媒體不做標題而已。

  • 10 # 北方1

    反觀抗日戰爭,日夷佔京滬寧漢穗,吾國民和知識分子,幾無自裁殉國之舉!氣節喪失,堪比法蘭西。國魂重築,任重道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真的都喜歡孔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