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雙人魚42891187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是明代王陽明的心學思想,要想知道世界的原貌,必須得走出去探究,才能知道其因果內在的聯絡。心與物同在,心與物不能單獨存在。客觀事物沒有被心知覺,處於虛寂的狀態。

    《心即理》是心學的重要命題,由宋代哲學家陸九淵提出,他認為宇宙間萬物之理,和人心之理是完全相同的。把主觀(吾心)與客觀(宇宙)的關係,等同起來,是典型的唯心論。

    從這裡面可以看出來,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和陸九淵的(心即理)本質上是不同的。

  • 2 # 紫天雲

    “心外無物”出自王陽明的《傳習錄》,原文是這樣寫的:“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雲:‘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傳習錄》)

    意思是說,當你未見到那朵花時,在你心中那朵花便根本不存在,只有你見到那朵花時,那朵花的美麗才會瞭然於心。所以說,這朵花並不在你的心外,這就是所謂的“心外無物”。

    《傳習錄》中說:“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傳習錄》中還有一段話:“先生(王陽明)曰:‘爾看這個天地中間,什麼是天地的心?’對曰:‘嘗聞人是天地的心。’曰:‘人又什麼叫做心?’對曰:‘只是一個靈明。’可知充天塞地,中間只有這個靈明。人只為形體自間隔了。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地鬼神萬物,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我的靈明,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亦沒有我的靈明。如此便是一氣流通的,如何與他間隔得?”

    也就是說,在王陽明看來,宇宙是一個精神的整體,心之靈明與天地鬼神萬物是一體的、不可分割的,心即宇宙之本體、世界之本原,心是宇宙的立法者,如果沒有心,也就沒有物,所以“心即理”“心外無物”。

    這一主張,使得陽明心學與程朱理學分道揚鑣,因為在理學家看來,實在有兩個世界,一個是抽象的世界(理),一個是具體的世界(物);而在心學家看來,實在只有一個世界,它就是心(宇宙之本體)。

    所以,天下無心外之事、無心外之理,亦無心外之物。

    在陽明心學體系中,“心即理”之“心”與“心外無物”之心,涵義是一致的。

  • 3 # 飛鳥留痕2O16

    心無外物之所謂心,主要是指人的主觀感知,也就是指一個對生活的認識,對生活的需求,對生活的慾念等。而心即理這句話,屬於一種哲學範疇,其核心是一種唯心主義思想,認為自然界的一切現象和規律,只有透過主觀的感受和認知才是真實們存在,心就包含了整個世界,幾乎否定了那種認為客觀世界是不依照人的主觀意識而存在的唯物論。當然,對心即理的認識探求,理論界一直沒有停歇過,我這裡也僅是個人一點粗淺的認識,不足為訓。

  • 4 # 李志勇LZY

    心外無物和心即理?

    皆是古人對侍事物,

    所持一種聰明態度,

    個人試給兩種看法:

    堅前心要大無所為;

    遇事希望隨機應變;

    持後心應有主張理;

    運籌帷幄才能有維。

  • 5 # 代用名

    “心外無物”與“心即理”其實是一回事。

    心即理“此理”便是此事物,事也好物也罷都是此理在於心,所以心外無物。心如明鏡物來照應,倘若無心以照;何來事物。

    對於事物而言,不過是心思透過:耳目口鼻四肢身體去感知外在一切,若無心思主宰像熟睡之人如何能得知有“事物”發生,都在昏睡心思收斂何來感知。所以心即理自然也就心外無一物了。

  • 6 # 紅楓紫森

    “心外無物”:自然界的萬物都能被人們感覺、感知,都能存在於人們的認識之中。

    “心即理”事物發展的規律、規則和聯絡,是人們思維而總結出的。

    一個是對外向認知,一個是對內因的思考。

  • 7 # 肖肖私語

    是一個心 但是表達的是兩個面,能找到這個心已經不是普通人了,格物 致知 誠意 還要先從格物做起,但是這些沒有人教看書會往死衚衕裡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梳理記敘文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