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掠鬚髮白

    按照唐代張懷瓘《書斷》記載:“即正書之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

    按照現代人的理解:楷書的書寫太慢了,草書雖然快但辨認難度大,進而產生行書,亦即行走之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大約出現於東漢末年。既然行書與楷書和草書都有關聯,自然就分成了行楷和行草兩種,是根據筆法中的偏重來確定的。

    對比楷書和草書而言,行書在實用性和藝術性上都非常高,而楷書和行書則各有其長。並且行書正因其行雲流水、書寫快捷等等實用性,從其產生開始就深受書家和大眾喜愛並廣泛傳播開來。

    行書這種書體,從漢代產生以來,歷經了魏晉黃金時期、唐代深入發展時期,在宋代的時候達到了新的高峰,且在當時,於各種書體中佔居了主流地位。

    行書具有疏密得體、濃淡相宜等等特點。一般情況下,中宮緊結,字距較緊,行距拉開,這樣更容易產生多姿多彩的縱橫感。

    歷代著名行書作品非常非常多:

    中王羲之創作了“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顏真卿創作了“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蘇軾創作了“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除此之外還有王珣的《伯遠帖》、王獻之的《鴨頭丸帖》等等等等。

    歷代行書大家也非常多:

    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鮮于樞;明代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李待問;清代劉墉、何紹基;近現代的于右任、啟功、李志敏、沙孟海、張辛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己總是自作多情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