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600243053435

    對荊軻刺秦王的不同評價北宋蘇洵非議荊軻之行曰:“始速禍焉”。

    南宋鮑彪為《戰國策》作注說:“軻不足道也。”朱熹認為“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

    但肯定荊軻的人更多,第一個是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結尾說:“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

    左思的《詠荊軻》稱頌他“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

    陶潛說他“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近代龔自珍讚揚他“江湖俠骨”。

    評者大都認為,荊軻雖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於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國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他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

    劉伯承將軍挽葉挺詩“勒馬黃河悲壯士,揮戈易水哭將軍”,未嘗不含褒荊軻之意。

    當年唐雎當廷怒斥秦王時曾經說:“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戰國策·魏策》)荊軻是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專諸、聶政、要離的行刺純屬“士為知己者死”,而荊軻則基本上不是為一己之私而是為“國家大事”。

    《荊軻刺秦王》簡說邱少華《荊軻刺秦王》這個歷史故事,出自《戰國策·燕策》。

    司馬遷作《史記》,把它收入《刺客列傳》,並別採異聞,對荊軻的身世經歷作了些補充,說他是衛華人,衛人謂之慶卿,好讀書擊劍,以術說衛元君,衛元君不用;還寫了他兩件小事,一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又一次“魯句踐與荊軻博,爭道,魯句踐怒而叱之。”兩次都是荊軻忍讓退避了。

    看來,這是一個有頭腦、有見識、也很理智的人,並非意氣用事、一味爭強好勝之徒。

    司馬遷的這些補充,雖稍嫌簡略,對我們瞭解荊軻其人,卻很有用處。在春秋戰國至秦漢之間,出了一些很著名的刺客,都是不怕死、不要命的角色。我認為,不妨簡單地把他們分成兩種型別。

    其行刺的動機基本上出於單純的報恩思想(所謂“士為知己者死”)的,算做一類,如刺趙襄子的豫讓,刺韓傀(《史記》作“俠累”)的聶政。

    其行刺的動機基本上不是一己之私,而是所謂“公義”(比如說國家之事)的,算做一類,如曹沫劫齊桓公於盟壇之上,“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刺客列傳》),張良“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和他的力士以大鐵椎“狙擊秦始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情況下會被強制隔離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