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長會向老師抱怨說:“回家問孩子在幼兒園學什麼了,他都不說話。”有些家長又會很高興地告訴老師:“老師,我寶寶在家會唱您教的兒歌,會跳您教的舞蹈哦!”似乎在家長們的眼裡孩子在幼兒園一定要學到一些知識和技能才行,不然幼兒園就白上了。現在的父母大多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和特殊技能的培養。他們有些甚至花錢給孩子們上各種興趣班。那麼孩子上幼兒園僅僅就是為了學一些知識和技能嗎? 在我看來,根據3-6歲幼兒的身心特點,幼兒階段孩子所能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畢竟是有限的,幼兒園階段的教育更多的是為了幼兒將來的發展做準備的教育,這樣的教育重點不在於教給孩子多少知識和技能,重點應該是從每個幼兒實際出發,發展幼兒各個方面的潛能。主要包括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激發孩子對各種事物的興趣、讓他們學會認識自我和他人、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創造力、生活自理能力、適應能力及與人交往的能力等等。 首先,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對一個人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幼稚園要使兒童養成良好的習慣”。幼兒園應努力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包括生活作息習慣、生活衛生習慣、文明禮貌習慣、遵守規則的習慣等,學習習慣包括良好的閱讀習慣、傾聽習慣等。大部分家長卻忽視了對這些習慣的培養,認為這些都是小事情,孩子長大後自然就會了。可是,真的是這樣嗎?習慣的培養需要從小養成,有些壞習慣在幼兒期一旦養成以後就很難糾正過來。一個好的幼兒園不在於讓孩子學到很多知識,而在於讓孩子能學會在遊戲活動中學會傾聽和等待,培養孩子對閱讀的興趣,以及對新事物有探究的習慣。這些可以說將會為孩子以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一個好的幼兒園會透過組織科學、藝術、社會、健康、語言這五大領域的各種遊戲活動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語言表達能力、審美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多種能力。許多家長往往只重視幼兒參加活動後所取得的結果,比如幼兒會唱歌了,幼兒會跳舞了,幼兒會背詩了,幼兒會認字了等等,他們很少意識到不論結果如何,只要幼兒參與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獲得某方面能力的發展。這些能力的發展並不是一個活動的功勞,而是多個活動共同作用後的結果,透過某個活動無法馬上就看到結果。比如,在一個健康活動中,教師透過講故事的方式告訴幼兒正確地吃飯的方法,幼兒知道方法後要在實踐中反覆練習才能掌握,這種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家長並不能馬上看到結果。還有教師透過組織一些社會活動提供幼兒交往的機會,讓幼兒知道如何與他人正確地交往,這樣的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也不是家長能馬上看到結果的,要透過家園的配合,慢慢才會有成效。 作為新時期的家長,應該轉變這種急功近利、重結果而輕過程的觀念,在家庭教育中要與學校保持一致,協助學校一起共同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發展幼兒各個方面的潛能。
有些家長會向老師抱怨說:“回家問孩子在幼兒園學什麼了,他都不說話。”有些家長又會很高興地告訴老師:“老師,我寶寶在家會唱您教的兒歌,會跳您教的舞蹈哦!”似乎在家長們的眼裡孩子在幼兒園一定要學到一些知識和技能才行,不然幼兒園就白上了。現在的父母大多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和特殊技能的培養。他們有些甚至花錢給孩子們上各種興趣班。那麼孩子上幼兒園僅僅就是為了學一些知識和技能嗎? 在我看來,根據3-6歲幼兒的身心特點,幼兒階段孩子所能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畢竟是有限的,幼兒園階段的教育更多的是為了幼兒將來的發展做準備的教育,這樣的教育重點不在於教給孩子多少知識和技能,重點應該是從每個幼兒實際出發,發展幼兒各個方面的潛能。主要包括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激發孩子對各種事物的興趣、讓他們學會認識自我和他人、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創造力、生活自理能力、適應能力及與人交往的能力等等。 首先,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對一個人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幼稚園要使兒童養成良好的習慣”。幼兒園應努力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包括生活作息習慣、生活衛生習慣、文明禮貌習慣、遵守規則的習慣等,學習習慣包括良好的閱讀習慣、傾聽習慣等。大部分家長卻忽視了對這些習慣的培養,認為這些都是小事情,孩子長大後自然就會了。可是,真的是這樣嗎?習慣的培養需要從小養成,有些壞習慣在幼兒期一旦養成以後就很難糾正過來。一個好的幼兒園不在於讓孩子學到很多知識,而在於讓孩子能學會在遊戲活動中學會傾聽和等待,培養孩子對閱讀的興趣,以及對新事物有探究的習慣。這些可以說將會為孩子以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一個好的幼兒園會透過組織科學、藝術、社會、健康、語言這五大領域的各種遊戲活動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語言表達能力、審美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多種能力。許多家長往往只重視幼兒參加活動後所取得的結果,比如幼兒會唱歌了,幼兒會跳舞了,幼兒會背詩了,幼兒會認字了等等,他們很少意識到不論結果如何,只要幼兒參與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獲得某方面能力的發展。這些能力的發展並不是一個活動的功勞,而是多個活動共同作用後的結果,透過某個活動無法馬上就看到結果。比如,在一個健康活動中,教師透過講故事的方式告訴幼兒正確地吃飯的方法,幼兒知道方法後要在實踐中反覆練習才能掌握,這種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家長並不能馬上看到結果。還有教師透過組織一些社會活動提供幼兒交往的機會,讓幼兒知道如何與他人正確地交往,這樣的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也不是家長能馬上看到結果的,要透過家園的配合,慢慢才會有成效。 作為新時期的家長,應該轉變這種急功近利、重結果而輕過程的觀念,在家庭教育中要與學校保持一致,協助學校一起共同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發展幼兒各個方面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