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籠中水
-
2 # 瀚墨尋夢
唐朝詩人賈島被稱為苦吟詩人,用字方面極下功夫,留下不少名句,如"題李凝幽句"中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憶江上吳處士"中的"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還有一首"送無可上人"中的"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這都是千古佳句,他在最後這兩句下面專門注了一首絕句:"二句三年得,一吟雙眼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他用三年覓得兩佳句,若不被知音欣賞,只好回老家高臥一輩子不作詩了。賈島寫詩,大多用功力於五言一聯,一聯既得佳句,再配首尾,以成全篇,這樣作詩,先有章句,再有思想內容,思想內容是從一聯詩句中生髮而來,他這一方法影響了晚唐和南宋的一些詩人,往往是有佳句而無全篇的佳作,就賈島上述幾首詩,佳句傳世千年,詩卻不屬上乘之作,就以人們熟悉的"僧敲月下門"那首,每二聯之間缺邏輯關係,從全詩看,主題和時間性都不甚明白。
但這首"訪隱者不遇"卻有所不同,不僅著眼錘字煉句,謀篇構思同樣煞費苦心,"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這首詩特點是寓問於答,松下問童子,必有所問,但問話省略,而從童子所答"師採藥去"可知問的是"師往何處去",接著又把"採藥在何處″省略,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話把問句隱括在內,最後以"雲深不知處"答覆採藥在山中何處的問題,僅二十字包含了三問三答,簡練而又有層次,同時這首詩的藝術形象似不著一色,其實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鬱郁青松,悠悠白雲,青與白,松與雲,它的形象與色調恰和雲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詩人尋隱者,應是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白雲贊其高潔,青松贊其風骨,寫景中含有比興之意,欽慕而不遇,突出詩人悵惘之情。這首詩為世人熟悉,且很有畫面感,常有畫家喜畫詩意圖,現選幾幅大家欣賞。亞明作,何海霞作,項維仁白描畫。
在古松下我問童子:你師父呢?童子答:採藥去了。我接著問:怎麼才能找到他?童子答:他就在這山裡,只是雲霧繚繞,不知道他在哪裡…
賈島是歷史上著名的寒瘦詩人,作詩講究精推細敲,所謂寒瘦,一是指他作詩的風骨,二是指他作詩的風格。這首《尋隱者不遇》是他的代表作,言簡意賅,字句精練,區區二十個字,就把一個小品式過程寫了出來,而更妙的是,一個“松下”、一個“雲深”,不僅把個隱士隱居的環境描寫了出來,更把這位隱士高雅達觀的氣質展現得淋漓盡致。
然而這種詩風雖然精緻,卻未有免格局不足之嫌,有道是意達不必擇語,李白的奔放,杜甫的沉鬱,王維的恬淡,孟浩然的豁達,白居易的通俗,劉禹錫的豪邁,李商隱的暗晦…他們鮮明的創作風格驅使著無數字句奔流著、飛卷著,咆哮著湧向他們的心懷。對他們來說,詩只是一種展現抱負和情懷的手段而已。而像賈島孟郊這樣,斤斤計較於字詞句段,就往往會讓人有種小家子氣的感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