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Kevin趙小胖
-
2 # 溫陵遊人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一首木蘭詩,宛如夢迴北魏,巾幗英雄,颯爽英姿,令人讚歎。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而今早已是家喻戶曉。但其史實原型至今仍多有爭議。
據相關學者考證,花木蘭生於公元412年,死於502年,享年90歲。其從軍時,大機率應當是北魏太武帝當政時期。(423年-452年在位)
根據明代的徐渭在《四聲猿》中的說法,花木蘭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家中另有母親袁氏、大姐花木蓮及幼弟花雄,一家共五口人。
因父親年老,弟弟年幼,木蘭替父從軍,軍旅生活長達十餘年,屢立奇功,而木蘭在北魏軍中的作戰物件大機率應該是當時北方的柔然。
至於木蘭和太武帝或柔然王的關係,侯有造的《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有這樣的說法:“擁兵還譙......釋戎服,復閨裝,舉皆驚駭......以異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簡單地說,就是木蘭回家後換回女兒裝,皇帝召見了她,想娶她進宮,木蘭不願意,最後被逼自盡。
當然,這一說法並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可,真實情形到底如何,已是不得而知。
-
3 # 萬商網路科技小吳
一、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無確載,因此,木蘭之爭歷代有之。她的故鄉到底在哪裡?歷史上曾經爭論不休。因此她是不是少數民族無從考察。
二、“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天子”是封建社會漢族對君主的稱呼 。可是在這首詩中“可汗”卻成了“天子”的同義詞,
1、拓跋珪,為要表示不是隸屬於西晉的,便在公元386年改國號叫“大魏”,史稱“北魏”,不再稱王而稱皇帝,不再稱單于而稱“可汗”了。391年大魏的皇帝拓跋珪不得不徵調大批軍隊出征柔然。《木蘭詩》中“可汗大點兵”,正是說的這一件事。)《木蘭詩》是以391年北魏徵調大軍出征柔然的史實為背景而作的。 當時北魏的拓跋珪,是皇帝也稱可汗。
2、當我們在歷史也看到少數民族稱李世民為"天可汗”, 所以說明”可汗“這個外來詞當時已經被使用。 《木蘭詩》是南北朝時期的民間詩歌。當時有個特點,由於漢族和北方民族的融合。漢族的語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現在所說的普通話其原身就是那個時候形成的。可見當時的漢族口語受的影響。所以少數民族“可汗”和“皇帝”等叫法在民間已有所模糊。而中國詩歌有個特點即使得同一種表達的多樣化,這就使詩中的天子出現了不同的叫法。
回覆列表
木蘭辭中花木蘭所在政權的最高領袖稱呼比較混亂,一會兒天子一會兒可汗北魏是世兵制,軍戶世襲(也符合木蘭辭的說法),這樣花木蘭有較大可能不是漢人,當然也可能是北魏軍中少數漢人之一還有一種可能,文中的天子與可汗是兩個人,可汗的政權是天子政權的藩屬,就像南匈奴與漢朝那樣,所以花木蘭立功後見了天子,而管徵兵與賞賜的是可汗,花木蘭是可汗的那個政權下的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