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黔山逢春

    我的理解是,油滑實際指是隨意性(不是隨便),即在很嚴肅的敘寫過程中,為增強諷刺效果和戰鬥力而忽然加進一些看似不認真,不正經,卻意味深長俗人覺其油滑而讀的人細思之後覺得特別對世人有極強的警醒力的敘寫。

  • 2 # 簡十一讀文史

    魯迅在《故事新編》序言中說:“因為自己的對於古人,不及對於今人的誠敬,所以仍不免時有油滑之處。”那麼“油滑”在何處?又為何“油滑”?

    《故事新編》裡有八個篇章,魯迅對他最開始完成的《補天》的評價,是“從認真陷入了油滑”,而且他很清楚,“油滑”是創作的大敵。真的油滑了嗎?《故事新編》一直在油滑中嗎?魯迅是習慣於油滑的嗎?

    《故事新編》出版於1936年1月,為了完成最初預定的八個篇幅,1935年冬天,他基本上是集中創作了《理水》、《采薇》、《出關》等篇章。

    在《理水》中,大禹治完了水,先是在“局裡的大廳上”和各位大員探討治水心得,當別人發表各種議論的時候,他雖然在心裡想“放他媽的屁”,可實際的表現,卻是“一聲也不響”,又“一聲也不響”,然後他“微微一笑”,開始講述自己的實戰經驗。

    最後,禹回到了京城。舜讓他談談經驗和體會,他說:

    浩浩懷山襄陵,下民都浸在水裡。我走旱路坐車,走水路坐船,走泥路坐撬,走山路坐轎。到一座山,砍一通樹,和益倆給大家有飯吃,有肉吃。放田水入川,放川水入海,和稷倆給大家有難得的東西吃。東西不夠,就調有餘,補不足。搬家。大家這樣才靜下來,各地方成了個樣子。

    “調有餘,補不足”,而不是“損不足,奉有餘”,這難道不是古往今來所有有政治理想的知識分子,他們內心當中最溫暖的社會圖景嗎?這一段話,沒有半點油滑的影子,而且,它不僅不絕望,反而充滿希望:

    禹及其團隊的樸素、務實和堅韌的行動能力,對於文中所描述的那些封建的、腐敗的、無所事事的官僚階層和知識分子團體,是多麼耐心的開導和正面的精神建構!

    這是我們常常忽視了的魯迅的精神,是我們應該誠懇向他學習的精神。因為我們常常放棄自己的建構一種正面價值的責任,反而給消極負面的東西留下太多的餘地。

    魯迅先生重新將神化的人們,拉到泥土裡,帶上市井百姓的煙火味,加上生活的繁瑣與細碎,抹去正史給他們戴上的英雄主義的光環,是降了他們的格調,還是貼近了人們的心?

    《故事新編》的凡人化,不僅是對孔子他們,更是對魯迅先生。他不再永遠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魯迅先生,某種程度上,更像是有了幾分活潑與溫和。

    我們常常說魯迅是孤獨的,是絕望的,是反抗的,這都有道理。但最終呢?如果我們一直使用這種否定性的表述,能不能支撐我們對這一位偉大人物的最終極理解?完全絕望的人,不為讀者提供任何希望的人,不可能同時是偉大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人今年29最老的90後,因為之前有自學過Java,現在是選擇一份普通工作,還是去繼續Java後面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