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淮上秋陽
-
2 # 聰明的咖啡m0
美國在大的戰略方針政策是比較聰明,也比較理智的。一戰如此,二戰亦如此,等到大家都打累了,都精疲力盡了,再參戰可以確保大戰的勝利✌。
所以在二戰中,大家都知道美國是因為日本打擊了美國的太平洋艦隊而決定參戰的。但也有一種說法,這也是美國特地留下的一個空缺,就是讓日本來鑽的,讓美國有了參戰的藉口。
-
3 # 成都地產逍遙君
很簡單,兩個超級好理解的原因。
第一,同盟和協約兩個集團已經鬥得你死我活了,而且同盟的勝算要大一些,美國不敢放任德國變得更加強大。
第二,協約國的貸款是不可能不收回來的,如果英法被打爛了,德國是肯定不會為此買單的。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當你欠100塊,你是孫子,當你欠100個億,你是天王老子。”
在戰爭初期,協約國從美國進口了大量農產品,工業品和軍用物資來支撐,促進了美國的經濟繁榮。在一戰爆發後,由於英國的海上封鎖,美國與同盟國的貿易額從1914年的1.7億美元暴跌到1916年的100多萬美元,反之與協約國的貿易額則從1914年的8億美元激增到1916年的32億美元。
而如果想要貸款能夠收回來,美國財團只能寄託德國早早投降,但在蘇聯投降後,勝利的天平似乎逐漸往同盟國那邊傾斜了,美華人自然不能讓自己的債主死了,同時德國變強肯定也會報復,於是迅速以盧西塔尼亞號和齊默爾曼電報事件為緣由參戰了。
一戰爆發後,美國宣佈中立,一直持續到1917年。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美國與歐洲遠隔重洋,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不存在身不由己被捲進大戰的危險,因而美國國內各階層孤立主義與和平主義情緒佔優勢。二是美國政府也想保持中立,一方面避免過早地對勝負未決的歐洲戰局下注,一方面避免國民中不同民族的後裔對立衝突。況且同交戰雙方同時做買賣,可從中大獲其利。
而1917年轉而宣戰,也有深刻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幾年來,由於英國利用對全球電報網的控制來進行的到位的宣傳以及德華人自毀形象的舉動,比如1916年德華人實施的無限制潛艇戰,將好多的客輪擊沉,使得美國的公眾情緒已經逐漸傾斜。
二是協約國從1915年中期以後,對美債務有增無減,累計已達25億美元,而且此時的貿易物件也以協約國為主。如果協約國戰敗,借款將很難收回,外貿也將受到嚴重影響。
三是到1916年年底,歐洲戰局逐漸明朗。在1916年的幾次大戰役中,同盟國各國都遭到了嚴重挫敗,總的軍事形勢變得對同盟國越來越不利,東西兩條戰線都基本固定下來,曠日持久的戰爭是同盟國尤其是德國最害怕的。協約國集團雖然沒能徹底擊敗同盟國,但它的軍事力量日益增強,開始逐漸佔據優勢,戰略主動權實際上已經轉移到協約國手中。如果美國再不及時參戰,不僅僅是中立地位將嚴重降低,甚至失去對戰後國際事務的發言權。因此,1917年的美國果斷作出了參戰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