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李黨爭是一個不準確的表述,雖然看起來來自新舊唐書,但客觀並不是牛僧孺和李德裕之間的問題,至少這種說法不全面。
唐朝中期的黨爭是從憲宗時代開始,一直到宣宗時期李德裕被貶死,基本標誌紛爭結束。李吉甫、李德裕父子和他們關係比較好的同僚為一派,李宗閔、牛僧孺、令狐楚、令狐綯、白敏中等等為另一派,實際上牛僧孺是李宗閔拉來的,牛僧孺並沒有實際成為過一派首腦,所以客觀上是二李拉起的爭端。前期還表現為對朝局一些大事的不同見解的爭端,例如標誌開始的是李吉甫為宰相,出的策試關於之前宦官小人問題,李宗閔、牛僧孺、皇甫緹參加科舉發表看法,李吉甫被認為有人批評他和宦官關係比較親近,就利用手中的職權貶謫了這一批有才華的文士,這就是他們結下恩怨的開始,但他們其實身份不同,沒有什麼私人恩怨。李德裕就曾勸父親不要因為好沒有來由的懷疑而打擊這些人,但沒有聽。
憲宗時期另外一些人如李絳、裴度等並不算李吉甫,但都是很能幹,很有才的宰相。之後穆宗時李宗閔得勢,李德裕就到處任節度使,李宗閔卻十分小心眼,例如對李紳、韓愈耍手腕,激發兩人矛盾。還好李紳非常受穆宗欣賞,在送別的時候拆穿了李宗閔的把戲。李紳。元稹本來都是李德裕關係不錯的人,但元稹早死,李紳被任用時間並不長,所以李德裕也沒有機會受到支撐。
李訓是一個投機分子,鄭注作為一個江湖遊醫,也的確比較僥倖,但他們為了獲得文宗的支援不是沒有改變,態度是端正的,但文宗只是溫吞水一樣的支援,雖然兩人風頭很勁,但當時的神策軍不是他們可以分化和能夠奪權的,何況兩人之間的意見還不一致,李訓還打著小算盤,將鄭注調離一邊提前發難,為自己自掘墳墓。李宗閔、李訓一波人算是被清除,但令狐楚、令狐綯父子、白敏中等人還在地方,他們成了後繼反對李德裕的勢力。
武宗的時候是李德裕佔上風,但實際上李德裕沒有公開結黨,只不過比較大膽任用如王茂元、石雄這樣能夠積極平定亂局的武人,雖然不好說李德裕完全沒有用親信,但絕對不像之前李逢吉號稱十六子那種,也不像令狐楚、令狐綯父子,白敏中那樣嫉賢妒能,雖然如李商隱的為人也是比較投機了一點,但看看令狐綯後來把李商隱絕交逼到什麼份上,這就是典型的拉幫結派的為人心理,你不是我的人,只要我得勢你就活不出來。白敏中對李德裕也是一樣,唐宣宗已經貶走了李德裕,白敏中不甘心,還要讓人檢舉揭發李德裕,無中生有,再貶到海南直到死。
所以,這一黨爭早期還可以說的意見不合,但從文宗開始就是純粹是李逢吉、令狐楚、令狐綯、白敏中一個個針對李德裕的意氣之爭。李吉甫、李德裕父子是唐朝後期名臣,的幫助皇帝解決許多問題的有作為的大臣,但因為手段比較激進,就招來許多反對者,有時候也比較容易得罪人,因此就釀成長達40年的紛爭,最終就是以他們父子的失敗而告終,因為他們就算有支持者,也並不多,反而針對他們的人的確是一個前赴後繼,陣容龐大的集團,所以客觀上說牛李黨爭並不全面和準確
牛李黨爭是一個不準確的表述,雖然看起來來自新舊唐書,但客觀並不是牛僧孺和李德裕之間的問題,至少這種說法不全面。
唐朝中期的黨爭是從憲宗時代開始,一直到宣宗時期李德裕被貶死,基本標誌紛爭結束。李吉甫、李德裕父子和他們關係比較好的同僚為一派,李宗閔、牛僧孺、令狐楚、令狐綯、白敏中等等為另一派,實際上牛僧孺是李宗閔拉來的,牛僧孺並沒有實際成為過一派首腦,所以客觀上是二李拉起的爭端。前期還表現為對朝局一些大事的不同見解的爭端,例如標誌開始的是李吉甫為宰相,出的策試關於之前宦官小人問題,李宗閔、牛僧孺、皇甫緹參加科舉發表看法,李吉甫被認為有人批評他和宦官關係比較親近,就利用手中的職權貶謫了這一批有才華的文士,這就是他們結下恩怨的開始,但他們其實身份不同,沒有什麼私人恩怨。李德裕就曾勸父親不要因為好沒有來由的懷疑而打擊這些人,但沒有聽。
憲宗時期另外一些人如李絳、裴度等並不算李吉甫,但都是很能幹,很有才的宰相。之後穆宗時李宗閔得勢,李德裕就到處任節度使,李宗閔卻十分小心眼,例如對李紳、韓愈耍手腕,激發兩人矛盾。還好李紳非常受穆宗欣賞,在送別的時候拆穿了李宗閔的把戲。李紳。元稹本來都是李德裕關係不錯的人,但元稹早死,李紳被任用時間並不長,所以李德裕也沒有機會受到支撐。
李訓是一個投機分子,鄭注作為一個江湖遊醫,也的確比較僥倖,但他們為了獲得文宗的支援不是沒有改變,態度是端正的,但文宗只是溫吞水一樣的支援,雖然兩人風頭很勁,但當時的神策軍不是他們可以分化和能夠奪權的,何況兩人之間的意見還不一致,李訓還打著小算盤,將鄭注調離一邊提前發難,為自己自掘墳墓。李宗閔、李訓一波人算是被清除,但令狐楚、令狐綯父子、白敏中等人還在地方,他們成了後繼反對李德裕的勢力。
武宗的時候是李德裕佔上風,但實際上李德裕沒有公開結黨,只不過比較大膽任用如王茂元、石雄這樣能夠積極平定亂局的武人,雖然不好說李德裕完全沒有用親信,但絕對不像之前李逢吉號稱十六子那種,也不像令狐楚、令狐綯父子,白敏中那樣嫉賢妒能,雖然如李商隱的為人也是比較投機了一點,但看看令狐綯後來把李商隱絕交逼到什麼份上,這就是典型的拉幫結派的為人心理,你不是我的人,只要我得勢你就活不出來。白敏中對李德裕也是一樣,唐宣宗已經貶走了李德裕,白敏中不甘心,還要讓人檢舉揭發李德裕,無中生有,再貶到海南直到死。
所以,這一黨爭早期還可以說的意見不合,但從文宗開始就是純粹是李逢吉、令狐楚、令狐綯、白敏中一個個針對李德裕的意氣之爭。李吉甫、李德裕父子是唐朝後期名臣,的幫助皇帝解決許多問題的有作為的大臣,但因為手段比較激進,就招來許多反對者,有時候也比較容易得罪人,因此就釀成長達40年的紛爭,最終就是以他們父子的失敗而告終,因為他們就算有支持者,也並不多,反而針對他們的人的確是一個前赴後繼,陣容龐大的集團,所以客觀上說牛李黨爭並不全面和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