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石鍋牛

    《三國演義》中這個現象,最流行的解釋是,由於西漢末年王莽改制,大搞復古那一套,其中有一項,就是提出人不能搞雙名,應該搞單名,後來王莽在處理他孫子王宗的謀反案之時,還搞過一個對單雙名貴賤的實際操作,那就是王莽當時公開宣佈因為王宗現在犯了法,必須剝奪王宗取單名的權利,重新改回他的原名:王會宗,這也是對王宗謀反的一種懲罰。

    問題是,王莽篡漢改制在歷史上時間非常短暫,在位也才不過十五年,他推行的單名貴、雙名賤的新政,如何能夠在200年之後的三國時代仍舊保持著深遠並且廣泛的影響力?

    關於這一點,其實古人就質疑過。兩宋時期就有人提出過,王莽這個人因為篡奪西漢,在後來的東漢時期一直是萬眾唾罵的物件,尤其是在東漢的士大夫階層眼裡,王莽那就是臭了大街的存在,任何事情只要跟王莽沾邊,都會被是標榜德行的士大夫們一頓臭罵並打翻在地,再踏上一萬隻腳。但是為什麼王莽推行過的“取名不能取雙名”政策,反而得到了東漢和三國時期絕大多數人的長期執行呢?

    種種跡象表明,這種崇尚單名主要流行於兩漢時期的政府層面和精英階層。關於這一點,《三國演義》《三國志》也忠實地反映了歷史的真實,比如下層出身的黃巾軍將領中就有很多雙名之人,比如出鏡一次就被關羽斬殺的程遠志、歷史真人馬元義等等,歷史真人、給劉備投資的大商人張世平之所以是雙名,也可以用這一條來解釋。

    當時的社會精英基層崇尚單名,除了各種傳統因素影響之外,還有一個現實的考慮,那就是避諱,所謂避諱就是皇帝貴族等上位者起的名字裡面的字,上流社會在使用漢字時要儘量躲開,如果避諱就是對上位者的不尊重。

    比如,東漢明帝叫做劉莊,為了避諱他名字裡面的這個莊字,東漢時期的《莊子》一書只能改名叫做《嚴子》了。這類避諱一多起來,上流社會能使用的漢字就受到很大限制,如果起兩個字的雙名,漢語裡面就要有兩個字大幅度減少使用頻率,而用一個字的單名則要方便不少,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單名的流行也有這方面的考慮,總不能代代雙名,堅持個幾百年,讓後代常用漢字都剩不下幾個吧?

  • 2 # 見賢思齊文化站

    不僅僅是三國,你會發現周,戰國,秦漢時期,基本上歷史留名的人物都是單名。

    1.首先單名,就是一個字,一,這個在道家看來,一畫分陰陽,一字開天,易經說,人們認識天地自然,便是由這個“一”開始的!大道五十,天衍四九,遁去的一!這個一是變數!從古至今大家都對一很敬畏的。

    2.由於那個時代有點文化的人基本都是貴族勢力,他們當然就會想辦法給自己添點光環。比如名字就一個字啊,代表高貴,有地位。那時候的人們基本都是比較守禮法的,周禮可不是說說的,影響深遠,漸漸的就是一種社會共識了!

    3.到秦漢時也是這樣的,那時候大家單名,比如白起,嬴政,李斯,王翦,項羽,劉邦。但是大家發現沒有,後來到東漢末年,也就是三國初期的歷史裡,有些變化了。人們的名字加了一個字,稱,表字,什麼意思呢就是表明名字的含義,呂布,字奉先,諸葛亮,字孔明,袁紹,字本初,這就是王莽政權用名字做文章的時候搞出來的,這個被大家一度懷疑是穿越者的人,搞了很多現代化的政策,最顯眼的就是土地改革,,可惜的是失敗了,如果真穿越的話就有點丟人啦,也說明歷史不可逆,,改變不了啥的!但是他搞了一個懲罰犯罪的方式,就是給你弄個兩個字的名字,,這個東西慢慢就被人們所利用了,文字這東西越玩越深奧,漸漸的可能一個字也就表達不出一些意思了,或許大家覺得兩個字的名字可能更表達的完全些!但是呢又不可能直接用兩個字。那太沒身價了,於是就出現了字,這個也是三國演義裡,為什麼都有字這一說,能很好的表達一些意思,比如。孫策。字伯符,孫權。字仲謀,很明顯。伯於仲,就是老大老二的意思嘛,相當於現在的熊大熊二!哈哈,開個玩笑。但是就是這麼個意思。三國以前的歷史很少有看到字這個解釋的,都是單名,後來大家可能名字不好取了,就慢慢的用上兩字了吧,比如。李世民,朱元璋啊,趙匡胤啊,還是覺得單名霸氣點!比如,常山趙子龍,跟常山趙雲,那個順口點,[大笑]

  • 3 # 波雲星

    三國不盡是單名。為了論證三國時期單名多,常有些筆友搬出了王莽的”法規“,”由於王莽的法令,從那時起,人們漸漸養成了使用單字名的習慣,後來雖然王莽說話不算了,卻一直也沒有改過來,竟然成為風氣,認為用兩個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還有的說在這些朝代,假如你這樣取名字了,很可能表明你的社會地位低下 。

    不是標新立異,但我真的以為:這種說法禁不住推敲,很難站住腳。

    一、單名之風並非始於新朝,也不僅僅流行於王莽時代。

    其實,不止三國時期,單名佔比高這個事實在三國前也是如此。不僅東漢雲臺28將全是單名,秦漢二朝嬴政以下能數出幾個君王、大將、謀士不是單名的?比如說:戰國四大將、嬴政、項羽、劉邦、蕭何、張良、趙佗、章邯、項燕、劉肥、劉辯......,更早的還有:文王姬昌、武王姬發、周公姬旦、太公姜尚,春秋的孔丘、管仲、莊周......,不都是單名嗎?

    二、“二名非禮”是部分公羊儒家的看法,偏頗矛盾,且影響沒那麼大。

    《春秋經 定公六年》

      一、六年。春王正月癸亥,鄭遊遬帥師滅許,以許男斯歸。

      二、二月,公侵鄭。公至自侵鄭。

      三、夏,季孫斯、仲孫何忌如晉。

      四、秋,晉人執宋行人樂祁犁。

      五、冬,城中城。

      六、季孫斯、仲孫忌帥師圍運。

    在經文中 , (二)中的“仲孫何忌”為何在(六)中稱作了“仲孫忌” ?《左傳》未置辭 , 杜預注 : "何忌不言何 , 史闕文 "。《公羊傳》卻說:“此仲孫何忌也,曷為謂之仲孫忌?譏二名。二名,非禮也”。

    《春秋》經之闕文與錯簡 , 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部分公羊腐儒置如下事實於不顧,如此硬拗,以致謬種流傳。

    (一)聖人母

    這位是孔子的母親---顏徵在,請問她的雙名,腐儒可譏否?

    (二)春秋霸主

    僖十七年 "齊侯小白卒" ,僖三十二年 "晉侯重耳卒",這兩位春秋霸主,何以不削字譏之 ?

    孔門七十二賢人的澹臺明滅(字子羽) 、宓不齊(字子賤),均是二名 ,怎麼未見儒教教主清理門戶?

    (四)漢朝重臣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是沒妨礙他重用霍去病(號景桓)、李廣利、金日磾(字翁叔),並沒有削名譏諷啊

    三、王莽政權存在的時間以及影響力,不可能造成漢魏晉單名昌盛之風。

    莽念中國已平,唯四夷未有異,乃遣使者齎黃金、幣、帛,重賂匈奴單于,使上書言:“聞中國譏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從聖制。”

    宗本名會宗,以製造去二名,今複名會宗。貶厥爵,改厥號,賜諡為功崇繆伯,以諸伯之禮葬於故同谷城郡。《漢書*王莽傳》

    很多人以此為證據,但“二名非禮”本身就是硬拗、矛盾,後來更是以訛傳訛。這兩段話至多隻能說明曾因更單名而獎賞匈奴,為懲罰王宗將單名又改回雙名,根本沒有普遍意義。王宗的原名“會宗”,難道不是他王家人取的?漢哀帝病死後,年僅9歲的劉衎(原名劉箕子)被王莽迎立為帝,後來諡號孝平皇帝的便是。

    居攝之萌,出於泉陵侯劉慶、前輝光謝囂、長安令田終術。---《王莽傳》

    我看至王莽多隻是沿用常規,算作倡導,很難說是以法律為後盾強制推廣。再說,王莽身首異處,“王莽頭”都成了累代異寶,他的那些話後來還有多少影響力,恐怕得大打折扣。

    四、三國裡多數是單名,但也有好幾種非單名的情況:

    (一)信奉五斗米教之嫌的名字:劉升之、郭攸之。

    劉升之就是指劉禪,郭攸之是劉禪的侍中,前者見於魏明帝曹睿的“露布”,後者見於諸葛亮的《出師表》。我在一篇喲歐冠劉升之的問答裡解釋過,有興趣的可以移步一觀。

    (二)少數民族的名字:禿髮樹機能、軻比能、沙摩柯、蹋頓

    (三)女子的名字:張春華、辛氏(字憲英)、黃(碩)月英、孫尚香(非真實名諱)

    古時男子20歲時取字,女子許嫁時取字,正所謂“待字閨中”。張春華,是司馬懿的夫人,“春華”連字都不是,就是地道她的真實名諱。

    宣穆張皇后,諱春華,河內平皋人也。

    景懷夏侯皇后,諱徽,字媛容,沛國譙人也。-----《晉書》卷三十一·列傳第一

    羊耽妻辛氏,字憲英,隴西人,魏侍中毗之女也。聰朗有才鑑。-----《晉書·列女·羊耽妻辛氏傳》

    “孫尚香”,應是小說家言,正史及野史中均未提到孫夫人的真實名諱。

    (四)高賢名字:馬日磾(字翁叔)、黃承彥、龐德公

    馬日磾,這個雙名在朝級別很高(注:《三國演義》裡,太傅馬日磾、太僕趙岐可是齎天子詔書,親身調解袁紹和公孫瓚之間的磐河大戰)。如果名字不合禮制,還敢做經學大師馬融的族子,還能在東漢末年官至太傅?初平二年(191年)他時任太尉曾勸司徒王允不要因哭董卓而殺蔡邕,未果。轉年,董卓舊部李傕等攻陷長安,馬日磾轉任太傅,錄尚書事。一個月後與太僕趙岐持節安撫天下,亦順道拜授袁術左將軍、陽翟侯的官位和封號。到壽春後,袁術搶奪符節不還,還強逼馬日磾任其軍師,馬日磾興平元年(194年)憂憤而死。

    龐德公,確實不是單名“龐公”。

    (司馬)德操年小德公十歲,兄事之,呼作龐公,故世人遂謂龐公是德公名,非也。

    黃承彥也是“二名”。

    黃承彥,高爽開朗,為沔南名士,謂孔明曰:“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麵,才堪相配。”孔明許[焉],卽載送之。時人以為笑樂,鄕裡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有些朋友提到的崔鈞(字州平)、石韜(字廣元),其實還是單名,"州平"、"廣元"都是表字。“王子服”跳脫不定,《三國志·先主紀》稱為“王子服”,《後漢書》《資治通鑑》稱為“王服”,《後出師表》則稱他為“李服”,單名的可能比較高。

    (五)其他

    公孫文懿,遼東公孫度之孫,公孫康之子。公孫文懿貪財,且恐孫權遠不可恃,就誘殺了吳國使臣張彌、許晏。魏明帝拜文懿大司馬,封樂浪公,持節、領郡如故。繼而對魏不滿,於遼東反,自稱燕王,改元紹漢,置百官有司。魏遣司馬懿伐之。

    淳于瓊(字仲簡),因為是複姓,還是得歸入單名。傅士仁(字君義),史書上一般都記載其姓名為士仁,《三國演義》乃至《資治通鑑》的一些章節記其名字為傅士仁。由於和關羽不和,在關羽北上進行襄樊時,與麋芳倒戈東吳。呂伯奢等雙名在此就不一一論證了。

    五 總結

    古代漢人名字通常由“名”、“字”兩部分組成。名一般在嬰兒出生先後取好,而取字則是在成年禮之時。鬚眉是行冠禮的時候由佳賓來取,女子則是在許嫁而行笄禮時取。周、秦以來,中中國人一直是以單名為主,這一傳統在東漢以後仍被延續下來,並進一步得到了發展。王莽倡導單名是延續傳統,“譏諷二名”純粹是自相矛盾、穿鑿附會的硬拗,作用不宜過分誇大。

  • 4 # 樗寮

    老百姓這種稱呼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社會底層人民不配擁有姓名,有姓那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這些人才是當時有能力決定社會程序的人。沒有姓氏的人起名就為了稱呼,阿大,阿二這才是常見的,明太祖還朱重八呢。

    我們能看到古代留下姓名的人本來就不多,他們隨便取名字都很少會出現重名現象,這種情況持續了很久的,就像到了唐朝,只有太宗玄宗的名字是兩個字,其他唐代皇帝的名字都是單字,這個時候皇帝取名可能是刻意的,因為古代有避諱,皇家少一個字民間就少一個避諱。再後來人口大爆發就出現重名現象,多一個字從排列組合來說就多一些可能,可以減少重名。

    在此處想爭論的人先搞清楚姓名和名字,諸葛亮,司馬懿這種是複姓,所以這樣兩人如果要罵就罵諸葛村夫,司馬老賊,您要開口諸村夫,司老賊,估計對方先被您蠢笑了。三國時期的人口數量在古代來說都是個低谷,單字名就夠用了,而且還有很多人用冷僻字,比如荀彧,念苟或的不在少數。往前看名字單字也是主流,民間出現的老子,孔子,墨子,孟子等諸子百家也都是單字的,倆字的除了董仲舒我是想不到其他人了。往後就多了,王羲之父子,後來的劉牢之,祖沖之等人的之字習慣是個特例。

    古人的名字是名和字的合稱,名更官方,字就隨便多了,但在古代有名有姓的人可是會有講究的,名和字的意義是相對接近的,比如諸葛亮,字孔明,亮和孔明是接近的,周瑜,字公瑾,懷瑾握瑜,瑾和瑜都是玉。張飛字翼德,有翼才飛嘛。大體如此,如果您要問關羽字雲長這樣的,只是我都沒記住,不是沒有隱藏含義的。

    當然古人再隨意的名字也是有忌諱的,比如不以牲畜,不以官職,不以國名,不以神佛,不以山川,不以隱疾等等,因為這些名字太大,覺得人壓不住,從缺啥補啥來說像閏土是五行缺土這就是後話了。民間也有起個賤名好養活的說法,狗蛋兒,翠花兒,這也是後話了。在三國那個人少的時代就不這麼考慮了。

  • 5 # 佃璽民俗藝術博物館

    這與漢代人們起名的方式有關。想仔細瞭解名字由來的朋友可以自己搜尋,答案很多。一般來講,名字到了西周才出現,並且是有地位的人才有名字。還有過去人們有姓有氏,一方面隨母;一方面隨父。還有說法氏是大的部落圖騰符號字型化的結果,姓是自己居住的地方……三國是歷史小說,裡面有許多真實人物,但也有部分人物是根據情節設定的,或者借用真名,虛構的具體事件。東漢以後,人們的姓名和現在已經差不多了。就是一出生,父母給孩子起個名字,叫小名,上學後,起個名字,是大名,如關羽。成年(弱冠)以後,自己再起一個字號,如雲長。一般,字號是相關的,如張飛,飛字和翼德是同意,或者相關。還有小說裡,為了套用傳統的哲學和天文曆法概念,還結合這些出現比擬,如一百單八將,等等。很有意思

  • 6 # 六竅通靈

    正妻生的或是能入宗祠的是單名,沒地位的人生的或是不能入宗祠的就是多名。當然,也有些原本不能入宗祠,但他是牛人硬入了宗祠,如霍去病。真正做到了母憑子貴,霍家更是粘了他的光

  • 7 # 我想見你了620

    可能古人的名字中有名、有字、有號,一般名就用一個字,字用兩個字。 三國演義中也有不是單名的名字,如: 程遠志:一回,黃巾軍,為關羽所殺。 曹安民:十六回,曹操侄,張繡軍殺。 傅士仁:七十三回,關羽將,荊州失,降吳,後歸蜀為劉備剮。 郭攸之:九十一回,蜀侍郎 黃承彥:三十七回,諸葛亮岳父。 蔣義渠:三十一回,袁紹將 呂伯奢:四回,成皋人,曹操義叔。為操殺。 裴元紹:二十八回,舊為黃巾軍,與周倉佔臥龍山,為趙雲誤殺。 張世平:一回,中山販馬商人。

  • 8 # 我給你說個事哦

    別看古代人名只有一個字,但古代人名比現在複雜多了。

    有“名”,有“字”,有“號”。稱呼人都不直接叫“名”,都是稱“字”,“字”一般都是兩個字。

    現在的名字反而很簡單,為啥現在叫“名子”?就是把古代的“名”和“字”合一了,即是名又是字,至於“號”直接就放棄了。就是你的名字一個字兩個字都可以。

  • 9 # 歷史華夏

    西漢末年一來,王莽對於有罪之人,實行兩字名制度。對於無罪之人就是單名。

    所以在導致東漢的時候,人物起名都採用了單字。比如關羽的羽,張飛的飛,劉備的劉,曹操的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質檢是在車間上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