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胡說一段歷史
-
2 # 飛鴻踏雪浴火成詩
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實在幾千年的古代史上,打仗的年頭比和平的年頭一點也不少。不是在國內打,鎮壓農民起義,就是境外打,中原文明與遊牧民族幹。再不就是各個政權互毆。春秋戰國打了三百多年,楚漢爭霸打了四年,兩漢與匈奴打了幾百年,三國兩晉南北朝一直在打仗,隋末農民起義,隋唐與高句麗、突厥的長期戰爭,五代十國戰爭未斷,宋、遼、金、夏、蒙古之間互毆,蒙古人橫掃半個世界,明末與起義軍、滿清三方勢力角逐,清朝與準葛爾、俄羅斯的戰爭,清末與八國聯軍的戰爭。可以說,從三皇五帝到現在,歷史是在不同規模的戰爭向前緩步而行的。
那麼,在沒有電話、電報、手機、雷達等近現代先進通訊裝置的情況下,古代戰爭是如何傳達軍令的呢?
“烽火戲諸侯”反映的事實
有一個典故名叫“烽火戲諸侯”,說的是西周的末代國王周幽王寵愛褒姒,但褒姒不喜歡笑,於是他想到了一個哄褒姒笑的辦法,就是假裝有敵人進犯,命令點燃烽火。各諸侯聞訊趕來救駕,卻發現是個周王的騙局。褒姒倒是看著亂哄哄的諸侯笑了,但周幽王也因此失去了烽火臺的公信力,最後導致亡國。
古代沒有現代化的通訊工具,烽火臺便是傳遞資訊的手段。白天以狼煙為號,晚上舉火為號,可以達到示警的作用。三國時期關羽進攻曹魏之前,就是利用烽火臺防犯東吳背後下刀子的。可惜的是,東吳沒有選擇正面進攻,而是白衣渡江,裝做商人突然襲擊,因此負責看守烽火臺的士兵沒有來得及點燃烽火就被繳械了。
從周朝到清朝,烽火臺一直髮揮著軍事上的傳遞資訊作用,萬里長城上就建了許多烽火臺,三千年裡一直有士兵把守。長城現在只是一個觀賞功能,但在古代,那可是守衛國家的屏障,重兵把守的。
驛站傳令兵肩負的使命
自商周時期,國家就設定的專門的驛站負責傳遞資訊。沒有電話、電話、手機,只能靠人工傳遞資訊了。在中國的郵差也有三千年左右的歷史了。如果趕上特別緊急的事件,那就是“八百里加急”郵件,需要驛卒一站一站地送,馬累了更換馬匹。闖王李自成在起義之前,就是一名驛卒,因為下崗失業才造了反。
古代的驛站肩負最重要的使命,沒有他們,就無法做到資訊的上傳下達。“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就是說的驛卒為給楊貴妃送鮮荔枝,不知累死幾匹馬、幾個驛卒,才哄得紅顏一笑。安祿山造反,朝廷六天時間裡就得到了訊息。宋朝時岳飛一天之內收到十二道金牌,也是驛卒從朝廷通過驛站傳達過來的。而敵人為了截獲情報,一般也是打驛站的主意,通過殺死驛卒得到需要的情報。與其他通訊方式比起來,驛卒傳遞資訊,是最安全、保險、快捷的通訊方式。
飛鴿傳書等的輔助功能
除了驛站傳令兵,歷史上還出現了一些其他的傳遞資訊工具,比如最有名的“飛鴿傳書”,飛鴿具有超強的飛行能力和記憶能力,而且飛得高,如果不是遇到李廣那樣的神射手,相對來說比驛卒傳令兵還安全。信鴿飛的速度遠遠超過了馬匹,如果送信順利,會起到意想不到的傳遞資訊效果。
信鴿之外,還有利用狗傳遞資訊的。晉朝的陸機養了一條狗名叫“黃耳”,就曾給陸機千里傳信,與其他狗不同的是,這隻狗通人性,能懂人語,象現代訓練出來的軍犬。狗的奔跑速度是很快的,僥倖遇到一隻通人性的狗,那是不錯的通訊工具。
除了利用動物之外,還有利用水流傳遞資訊的。隋朝初年的大將史萬歲,把戰報寫好裝到竹筒裡,然後放到河流中,竹筒順流而下,被下流的農民拾到,發現其中內容,交到了大將軍楊素手裡,楊素又把這個訊息上報皇帝。
不過,不管是信鴿也好,狗和河流也罷,這些只能做為戰爭條件下傳遞資訊的輔助工具,說白了這些都並不靠譜,帶有極大的偶然性。靠譜的還是資訊傳遞還得靠烽火臺與傳令兵。
令旗、戰鼓等的現場指揮
現場指揮,指揮官是如何處理的呢?《荀子·議兵》中說:“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這是說的用鼓和鑼指揮戰爭。實際上,在古代的軍事指揮中,不只限於鼓和鑼,還有許多種配套措施,幫助指揮員現場指揮。
第一設定專門的傳令兵,主帥釋出命令,有時是層層傳達,有時是臨陣通過傳令兵騎著馬在軍隊中來回奔走大聲喊出重複主帥的訓話,從而達到上傳下達的效果。
第二是令旗和軍旗,令旗配備專門的令旗兵。我們看三國時期黃忠陣斬夏侯淵,就是根據法正的令旗指揮抓住時機的。宋朝時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最後就是將令旗兵幹掉,大陣不攻自破。令旗兵根據主帥的指示,用旗語指揮,這從古代到現代一直在用。另外,各種部隊的分別,也是通過軍裝和軍旗區分的。軍旗上寫著將帥的姓氏,或者國家的號,或者軍隊的號,或用顏色標識加以區分。
第三就是我們所說的擊鼓鳴鑼,擊鼓代表前進殺敵,“鼓聲大作、擂鼓助威”,都是說的這個意思。而撤退時則“鳴金收兵”,一敲鑼就代表不打了,全軍撤退。
第四指揮官利用“偵察兵”收集情報,古代叫“斥侯”。偵察兵和通迅兵(傳令兵)是主帥的左膀右臂,一個負責收集情報,一個負責下達指示,相互配合,達到實現主帥下達的戰略意圖。
第五是號炮,中國在世界上最早發明了火藥,號炮在戰爭中的應用,最早是號炮。就象現在在天上放一個“二踢腳”,起到訊號炮的作用。我們常聽到評書中說“三聲炮響”,代表出兵。其實訊號炮有許多種意思,一響是什麼,二響是什麼,三響是什麼。士兵通過號炮採取行動。
第六是號角。也叫衝鋒號。這是和敲鼓起一個作用的。但號角比起大鼓來說更為攜帶方便。號角兵拿著號角吹,可以激勵士兵們勇猛向前。
第七是嘶吼。成千上萬的人共同喊一個字,可以起到排山倒海的作用。我們常常在影視劇中看到了,成千上萬的軍人齊聲喊“殺”,這陣勢足以嚇倒敵人。帶隊的指揮官帶頭喊出一個字,成千上萬的士兵跟著喊,也是現場指揮的方式之一。
在古代沒有現代化的通迅工具前提下,將帥們通過各種方法克敵制勝,著名的曹劌論戰,就是曹劌根據旗、鼓以及敵人的隊型現場分析指揮取得勝利的。隨著時代的進步,通訊工具的發明,指揮官有了更多的分析敵情和下達指示的輔助,使戰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
3 # 大大海小小溪
、以物示意
在文字產生之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能夠相互通訊了,原始通訊大多采取以物示意的方式,人們在社會生活及相互交往中使用某些特定的物品,用來表示某種象徵意義。如用辣椒表示自己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用手帕表示約會,用首飾代表愛情,用刀劍表示要打仗了等等。
2、烽火臺
據古書記載,早在周幽王時期就有了利用烽火傳遞軍事情報的方法,“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就是說的周幽王利用烽火戲弄諸侯以得褒姒一笑得故事。當時的人們在通往邊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的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臺,烽火臺裡裝滿柴草。
遇到外敵入侵時,士兵便一個接一個地點起烽火。諸侯王們見到烽火,就會派兵前來救援,共同抵禦侵略。這種利用烽火臺來傳遞資訊的手段相沿很久,在軍事防禦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故事源於蘇武牧羊。漢武帝時期,蘇武奉命出使匈奴卻被囚禁於北海。後來,漢匈和好,要求釋放蘇武,匈奴卻詐稱蘇武已死,後來漢朝得到了一隻從北飛來的鴻雁,鴻雁的腳上繫有帛書,說蘇武還在北海,匈奴不得不放回了蘇武。從此,鴻雁便成為了信使的象徵。
-
4 # 博物館人
所謂可靠性,我理解至少包含兩個層面:
1、時效性 2 真實性
換句話說,就是你不能寄丟了,也不能寄晚了,更不能被人改了換了(掉包)了。
大體情況分這麼幾種(可能還有別的):
1急報。這個就是後世所謂八百里加急的雛形。比如我們常見到了快馬來到朝堂大喊”報!“
2密報。 寫好訊息,拆開竹簡,分批次送出。這個類似後世的密碼諜報。
3 商旅傳遞。類似於今天的代寄。春秋戰國的商隊分支遍佈各國,如白家、漪家乃至呂家等,做個副業很方便。
4 驛書。這個民用性更強。如《臥虎地秦簡》裡提到驚和黑夫的兩封家書,頻率和送達率都不錯。我個人覺得保障家信暢通可能也是國家給士兵安撫軍心的一種策略。
在真實性方面,想來應該每個國家乃至部門有對應的密語。例子中提到的諸侯會盟這種,因為日子提前訂好了,所以送書什麼的都有計劃性,留出了文書往返的時間。而真實性方面,新王登基要接受各國使臣賀喜或者知會其他國家,這其實就是一種照會制度,必然包含對印璽啊、國書格式等的確認和備案資訊。一般來說不會弄錯——當然,只是一般,不過春秋戰國時倒沒看見過私改國書行陰謀的,倒是秦朝有那麼一件,呃,卻是另外一種情況了。
-
5 # 講故事的馬小馬
在遠古時候,中國使用擊鼓傳遞資訊,最早當在原始社會末期。
到西周時候,中國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郵驛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進步,郵驛通訊逐漸完備起來
資訊傳遞,是人類產生以來就需要解決的問題。
防範敵人的入侵,是古代國家和部族最重要、最需要迅速傳達的資訊。早在西周時,在都城鎬(今陝西省長安縣)東部的驪山設有許多烽火臺,每座烽火臺都間隔一定距離。敵人入侵時,就燃起烽火報警。京城附近的諸侯看到訊號便趕來救援。而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就是從這裡來的。
春秋戰國時期,一些諸侯開始構築長城,並在長城上設定烽火臺。最初的長城就是由一個個烽火臺和孤立的列城組成、聯絡起來的。這種行之有效的通訊方法一直沿用到明清。例如明朝為防範倭寇入侵,曾在今天的山東省煙臺市設定著名的狼煙臺,煙臺市的名字即因此而來。
用烽火傳遞軍情,雖然很快,卻無法把中央政府的具體命令傳達下去。所以人們在使用這一方法的同時,還利用人力、畜力進行通訊。
早在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已經有了郵驛,往返傳送官府文書。《孟子·公孫丑》中曾引用孔子的話:“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意思是說,道德學說的傳播比郵驛傳遞資訊還快。孔子用郵驛作對比,說明當時郵驛已為人們熟知。
-
6 #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一、烽火狼煙
就是烽火臺,一般每隔1-2裡設定一座,大多沿河流、道路等交通路線附近設定,白天點狼糞放煙,俗稱狼煙,晚上點火。《墨子-號令》記載:“出侯無過十里,居高便所樹表,表三人守之,比至城者三表,與城上烽燧相望,晝則舉烽,夜則舉火。”
傳遞資訊方式簡單有效,就算是在大霧天也能夠進行有效傳遞,唯一的缺點就是傳遞資訊量有限,一般用於簡單表明敵人數量、進攻方向等資訊。
二、驛站
這是一種最簡單也是最麻煩的傳遞資訊的方式,在春秋世紀已經有非常完善的官方資訊傳遞組織,稱之為郵。《孟子-公孫丑上》記載:“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當時既有維持通訊的郵人,也就是咱們俗話說的郵遞員,還有通訊工具車傳、單騎等。
三、專差、專使
簡牘等新型書寫材料被廣泛運用,成為最流行的書寫工具,管理奏報、日常公事、說客上書、官私通訊都使用簡牘,然後由專使專差進行傳遞,《左轉-文公十七年》記載:“鄭子家使執訊而與之書以告趙宣子。”說的就是士大夫之間的專差通訊。
四、金鼓
這是一種戰場上最常用的通訊方式,戰場上的環境嘈雜,人聲往往傳出不過十來步就聽不清楚了,因此需要用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來指揮軍隊。當時沒有喇叭什麼的擴大聲音,也沒有對講機無線電什麼的傳遞命令,而鼓和鑼等樂器因為聲音洪亮傳遞距離遠,因此受到了軍隊的廣泛應用。《荀子·議兵》:“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
《孫子兵法-軍爭篇》雲:“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五、飛鴿傳書
早在5000 年以前,埃及人和希臘人已經把野生鴿馴養成為家鴿,後來遍及世界各地。大約在3 000年以前人們就開始應用鴿子傳遞書信了。在我們中國文獻記載春秋戰國時代就有關餵養鴿子送信,肉食,觀賞記述。
以上就是春秋戰國時期長期和廣泛使用的五種通訊方式。
-
7 # 歷史的感知
這個問題有意思!春秋戰國,諸候割據、群雄稱霸。如果那時候有現代的網路,那歷史會不會改寫呢?
其實從某種角度講,春秋戰國時期其實也是有網路的。君不見連綿的峰火臺,狼煙一起,十里相傳,直達京都;君不見驛站兵勇,揹負竹簡,八百里加急,一棒接一棒,直達大內…
那狼煙和5G比如何,那驛站和快遞比如何~~
華為和京東是不是應該付智慧財產權費呢?
古今多少事、都在笑談中!“以史為籤”確是不錯的……
-
8 # 世界之外的世界
準確說是通訊方式,而不是通訊工具
根據古史記載,在二千七百多年前的周朝幽王時期就有了利用烽火傳遞資訊的方法;
也用木質的鯉魚,裡面放書信,外面封好。
-
9 # 愛妮品歷史
在科技發達的現在,我們想要聯絡朋友可以用手機,用電腦,而我們的先人在如此閉塞的古代,是怎麼傳遞訊息呢?
首先,小編先講幾個有趣的小故事來凸顯下古人的智慧。
1、操作方式相對簡單、單一2、傳遞慢,不及時。受時間限制,受空間限制 3、受外界環境影響大, 4、易造成資訊丟失 5、依賴人力物力大、成本高 6、不受壟斷控制 7、比較的麻煩 8,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自然界的破壞(除烽火傳軍情外) 古代通訊方式:烽火傳軍情、鴻雁傳書、魚傳尺素、黃耳傳書、竹筒傳書等等
-
10 # Y路程
烽火臺
“烽火戲諸侯”,有史料記載,早在周幽王時期就有了利用烽火傳遞軍事情報的方法。在國家的邊防地區,相隔一定的距離就修築一座烽火臺,烽火臺裡裝滿了,乾柴草。如遇外敵入侵時,士兵就一個個把烽火臺點燃,當國家看到烽火時就派兵共同抵禦入侵之敵。這種利用烽火臺傳遞資訊的方式,一直沿用很久,對軍事防禦起到很大的作用。
驛站通訊
驛站通訊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中國郵政。在商周時期,處於政治和軍事的需要,當時的國家在主要的道路上設立驛站。驛站有專門的信差,和專門供信差使用的驛車和驛馬。用來傳送官府的重要檔案。
以物示意
在古代原始的通訊大多采用以物示意的方式,在社會生活及相互交往中使用某些特定的物品,來表示不同的意思。如用刀劍表示要打仗了,用手帕表示約會等等。
點關注不迷路
回覆列表
先秦時代,除官方通訊外,中國尚沒有正式的私人通訊機構,一般百姓只能通過來往熟人捎帶書信。《詩經》中曾有幾首關於戍邊兵士希望有人捎信的詩篇。有一首叫做《采薇》,有幾句唱道:“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意思是:心中憂悶如烈火中燒,又飢又渴駐地沒有一定,哪能找一個便人,給家中捎個平安書信?另外還有一首題為《匪風》的,則有這樣兩句:“誰將西歸?懷之好音。”意思是:誰將要回轉西方?我要請他給家捎個平安問候。
隨著卿大夫勢力的擴大,戰國時代出現了若干由大貴族私人興建的驛館傳舍。這些驛館,既可以作為他們私人的驛傳設施,也可用來聚養大批為他們出謀劃策的“賓客”。戰國四公子門下都招攬許多謀士。據《史記》記載,在四公子的客館裡,賓客多達數千人。齊國的孟嘗君所設驛舍,有等級各異的不同規格,最上等稱為“代舍”,中等的稱為“幸舍”,下等的稱為“傳舍”。著名的彈鋏客馮驩〔huan歡〕原不被重用,置於一般的傳舍,馮驩覺得慢待了他,彈劍唱曰:“長鋏歸來兮,食無魚!”故孟嘗君先後把他遷至幸舍和代舍。馮驩為報知遇之恩,為孟嘗君作出了焚燒債券的驚人之舉,大大收買了人心。趙國的平原君在本國傳舍也擁有很大勢力。《史記·平原君列傳》說,秦國軍隊圍困趙都邯鄲時,平原君很著急,邯鄲“傳舍子”李同來到平原君處請戰,後來李同戰死沙場,他做傳舍長的父親被封為李侯。傳舍長就是管理郵驛的長官。
從史料看,除貴官們憑威勢興辦驛舍外,春秋戰國時還出現一般商賈開的旅舍。《國語·晉語》說,晉國太傅陽處父去衛國訪問,中途曾住在一個叫寧嬴氏開的“逆旅”中。這位逆旅主人本想追隨陽處父去幹一番事業,後見此人好說大話,言不由衷,便改變主意離開了。後來陽處父果然落到了被殺的下場。除上述記載外,戰國時期的史料還記載了許多名人曾居住在郵驛、館舍、逆旅的事。如著名的縱橫家張儀、趙國名相藺相如,都在傳舍、逆旅中住過。這說明由於郵驛的發達,路邊接待信使、行客的小客店也逐漸普遍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