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全國回收舊衣服統貨
-
2 # 老羅194763
清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白銀已作為主要通貨,銅錢的鑄量巨大,存世也多光緒年間雜用銀錢紙鈔,因嘉慶年來,外國銀元大量湧入中國。這種洋銀圖案精緻,大小重量固定,受到使用者歡迎。但中國銀兩在兌換外洋時損失慘重,所以朝野有識之士呼籲自制銀元。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張之洞督廣,開設廣東錢局鑄第一版機制龍洋:廣東省造光緒元寶七三番版,工藝精湛,份量偏重,成色亦佳,原意制幣略重,得使人民歡迎,逐漸驅逐外幣但事實上,一經投入社會試用,因質量優重關係,多被民間收藏私毀,藉圖薄利反而不能進入正常流通領域。不久此幣停鑄改鑄七錢二分銀洋。不久廣東省開鑄以七錢二分為率之第二套銀幣。是幣尚未發行便因部份朝廷大臣認為:仍置洋文於面,體制未合:。逐再度易模改鑄第三版龍洋。光緒十六年至三十四年(公元1890一1908年)廣東省錢局鑄:廣東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第三版龍洋,即正式鑄行之流通幣商民樂用,成效顯著。從此各省紛紛仿效此法,開鑄銀元。中國從此由銀元取代銀子,成為主要通貨,主導直至新中國成立以前的經濟市場。個人認識僅供參考。謝謝編輯!!
古時候的銀元寶,銀錠,和散碎銀子,買東西的時候要稱重量,多了還要嘎下一塊兒,很不方便。清末由外國引進了機制幣,以上面的面值為準,不用每次稱重量,很方便。慢慢的國內自己開始生產出來具有自己特色的銀幣,比原來外華人制作的大一點,民間叫大洋,或者現大洋。袁世凱時期以他的頭像圖案製作為銀幣俗稱袁大頭,小頭是說以孫中山頭像圖案製作的銀幣。(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