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棒棒生
-
2 # 以古為鑑知興替
1.中國有研究記錄歷史傳統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在古代商周時期便設立史官,並規定君主不可干擾,妨礙史官公正記錄歷史。春秋時期,"君舉必書",有大史、小史、內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大史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劉知幾:《史通·史官建置》)。《禮記·玉藻》說是"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史官的分工和職責是十分細緻、明確的。尤其是秦漢時期,設立專門的太史令,史官地位得到巨大提升,史學體裁創新積極性高。
2.貞觀政要: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學習歷史可以不僅能夠提高我們明辨是非,辯證思維的能力,也可以幫助我們以史為鑑,接受古代寶貴經驗,指導生活實踐。
3.中國具有5000年悠久歷史,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中國著重於研究歷史,不但有利於提高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增強國際影響力,也有利於促進中國旅遊業發展。
-
3 # 白太后說國學
中國是個喜歡記載歷史的國家,最早追溯到商朝就開始有文字記載歷史了。當然也有一個說法是夏朝時已經設定了史官,《呂氏春秋·先識篇》記載:夏桀荒淫無道,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進行勸諫,無效,即棄而奔商。太史名終古者就是當時的史官。但是夏朝時期並無文字,又或者是我們現在暫時還沒有發現罷了。
不過對於考古學,確實近現代才在中國興起,考古最早起源於西方歐洲國家,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在中國興起,因此也是舶來品。1926年,中國現代考古學家李濟發掘山西夏縣西陰村新石器時代遺址,這是中國學者最早獨立進行的考古發掘,也是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的標誌。
說完了歷史和考古的起源,那麼為什麼中國喜歡研究古代歷史和考古呢?這個問題其實可以說很長,也可以說很短的。
首先,一個忘記歷史的民族是很悲哀的。歷史是一個輪迴,也是一面鏡子,以史為鑑是老祖宗教導我們的道理,不論是從增加人們的文化涵養還是掌握經營和社交經驗的角度,都需要了解一定的歷史知識。很多現實的問題,道理都是大同小異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可以給現實的問題提供答案。
其次,一個擁有長遠歷史的民族是有自豪感的。歷史有教化作用,可以凝聚人心,全世界不同的國家史詩般的教育都能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許多中國最早的考古工作者在從事考古研究時,幾乎得不到任何支援。他們忍受著寒冬酷暑,一步步證明中國留存記載的歷史並非後人杜撰,給我們華夏子孫的血統提供了最堅實的證明。
最後,從現實經濟角度出發,學習歷史也是一種無形的財富。很多人覺得讀歷史並不能直接創造經濟效益,但是它卻無處不在存在與我們身上和身邊,影響著我們。懂得歷史,我們可以創作一部很好的歷史編劇;懂得歷史,我們可以增加自己的腹有詩書……
最後,送大家一句話:觀史知今,當思進退;讀書明志,可識春秋。
-
4 # 一半是火焰
河南安陽殷墟遺址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們老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它從本質上豐富了華夏民族的文化內涵,人類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再到文明社會無不彰顯著它的進步性,隨著歷史程序的推演,數千年來連綿不絕、一脈相承,這一點是世界上任何國家無法比擬的。
自遠古以來,中國國土開闢、社會進化最晚在百餘萬年以前,中國先民就已在東亞大陸棲息繁衍。大約到公元前21世紀,出現了有階級和國家組織的夏朝。公元前221年,中國第一次出現大一統局面,從此以後,又經歷了兩千餘年的王朝統治。
在中國除了個別省區以外,都有分屬於考古學上稱為舊石器時代的早、中、晚期的文化遺存出土,約有二百餘處。譬如:中國最早的原始人類化石發現於雲南元謀縣,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左右。舊石器時代早期最重要的人類化石是北京人。第一個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在抗戰時期轉運過程中遺失)是1929年發現的。北京人生活在七十至二十萬年前,正是猿人階段,能直立行走、有語言功能,大腦量接近現代人。他們群體在一起穴居,使用粗糙的石器,過著採集和狩獵生活,熟練的使用火還能儲存火種。
舊石器時代中期的重要人類化石,有長陽人、馬壩人、丁村人等。丁村人發現于山西襄汾,處於古人階段,距今約十餘萬年,其體質已接近現代人,使用的工具遠比猿人進步。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出土更多,主要有山頂洞人、柳江人、河套人等,距今約數萬年至萬餘年,處於新人階段,體質形態已基本上消失了原始性。他們能用骨針縫製衣服,活動範圍廣泛。這個階段的人群已步入氏族社會了。
在黃河流域考古發現了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仰韶文化距今約七千年,是母系氏族的發達時期。龍山文化距今約四千餘年,在龍山文化時期,男子已取得主導地位,父系氏族社會取代母系氏族社會。夏和商的文化,與龍山文化有明顯的繼承關係。北方和南方各地區還有許多其他的新石器文化系統,它們之間以及它們與仰韶、龍山文化之間的關係結構比較複雜。
中國還有許多歷史傳說,如有伏羲氏結網,巢氏巢居,燧人氏鑽木取火,神農氏嘗百草,都隱約反映中國先民在其發展的特定階段的生活經歷。黃河流域姜姓炎帝族、姬姓族共與九黎蚩尤族鬥爭的傳說,黃河下游太昊氏與少昊氏的傳說,反映了氏族社會時期部落之間的關係。
夏朝至秦朝的過度(公元前21世紀至前221年)是國家的形成,的君主專制國家的逐步出現。 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約公元前21世紀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的夏部落建立。在禹以後,夏朝父子兄弟傳襲,歷十七王、四百餘年。
在夏部落最早活動地區,近數十年來陸續發現多處介於晚期龍山和早商之間的文化遺存,與文獻所記夏朝年代、地域符合,夏史逐漸得到考古的印證。不過,確鑿的夏文字迄今未發現。 夏代的經濟以農業為主,使用石蚌、骨木工具,青銅器比較少。統治者興修水利保障農業生產,用曆法以定農時。夏末國王履癸(桀)昏庸殘暴,人民起來反對,各個被征服部德落叛亂,夏朝被商朝取代......
中國地域遼闊,孳生人口越來越多,文化也被四鄰模仿,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延綿不斷達四千年之久。沒有別的國家同時具備這些條件,創造了世界最高的文明。可是當西方某些地區進入資本主義,特別是當西方列強入侵中國之後,中國越來越落後了。
1911年推翻帝制創立民國,中國獲得了前進的新方向。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闢了社會主義道路上振興中華的偉大復興。
如今,我們通過考古發掘可以更多的瞭解先民們生活、勞動的資訊,在土層分析和文物鑑定方面用碳14還原方法確定年份,補充了中國的斷代年表,通過考古發現的古碑、竹簡、石刻、青銅銘文等破解了許多歷史謎團、完善了史書典籍的內容,讓歷史顯得更加真實具有權威性等等。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它三個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都沒有中國這樣的歷史文化內容豐富、多元化、資訊量大、文物眾多。可以說文物考古遺址每年都有新發現,這是我們華夏民族最寶貴的財富。我們可以看到:每年五一節國慶節的北京故宮、八達嶺長城等景區,每天遊客都在數萬人以上,有時不得不限制參觀人數,西安兵馬俑也是如此,遊客爆滿,它是許多國外領導人點名要看的地方,目前已經數十位國外領導人蔘觀過兵馬俑,他們無不被這規模龐大的地下軍團所震撼,紛紛題名留言!諸如此類的歷史遺存全國有許多。
歷史需要人們代代傳承,文明更需要我們發展延續,只有通過考古才能發現更多的歷史真相,展示給後來人。象歐美這些國家不是不想考古,是由於千百年來的文化差異他們缺少這方面的資源,能研究的部分稀缺,所以,中國的考古發掘和文化傳承是一脈相承,通過考古的新發現可以增強中國人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
5 # 刀客阿杰
我們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雖然成果很輝煌。但是,還不夠自信。
研究歷史與考古,發掘歷史長河中的優秀人物事件,提高國民自信心。
如此優秀的人兒不能給我們自信,誰還能?
那什麼是優秀的傳統文化?
往這看——
豐富的節日文化,以春節、端午及重陽為代表。
眾多的仁義禮智信故事、數不勝數的詩詞歌賦、凝聚勞動人民智慧的建築等等。
氣派不?
就問還有誰
這些優秀的人、事、物能給予我們自信。
-
6 # 秦時明月蓋大俠258
用一個網路的梗來回答你,中國沒有未來,所以只能研究歷史,美國沒有歷史,所以只能研究未來。看看中國的電影電視就知道了,古裝戲還可以,科幻片一塌糊塗。看看美國,沒有歷史劇,科幻片牛的一逼
-
7 # 以史為鑑漫浸生活
歷史要學以致用。《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先生,在接受央視面對面欄目採訪時,對一生困於故紙堆中尋找歷史線索的歷史工作者提出一點小小的建議,他認為要活學歷史,皓首窮經是值得商榷的。我覺得非常有道理。近代中國遭受的苦難,閉關自守,沒有完成從農業化向工業化的過渡,錯過了一個時代。中國王朝更替是比較頻繁的,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啊。一個穩固的皇朝不過是老百姓做穩了奴隸的時代。以史為鑑始終是封建皇權延續皇家統治的工具。例如《資治通鑑》這類史書就是專門給皇帝編寫的。民間歷史研究在封建時代越來越功利化,越來越集中在四書五經,八股取士。皇家為鞏固皇權而書寫歷史,是經過主觀故意修改的歷史,歷史研究資料雖然豐富,但是思想禁錮也很嚴重,所以說中國既是一個愛好研究歷史的國家,也是一個願意編寫歷史的國家,史學家提出的看歷史要有一雙慧眼,去偽存真,達到以史為戒,指導今天生活的目的。
-
8 # 天馬看世界之真真假假
如果中國沒有幾千年的優久歷史,沒有那麼多歷史未解之謎,誰有興趣去探索什麼歷史,你看美國,在兩百多年的短暫歷史,一眼見底,有什麼好研究的?
中國歷史上存在了許許多多的歷史人物,英雄輩出,人們最大的好奇是這些歷史是否真實存在,歷史人物是否有那麼光輝高大,或者卑微如斯。在不斷地通過歷史記錄及民間傳說,比如曹操,上官婉兒,太平公主,及各朝各代的親王,眾多的歷史人務的墓葬得以證實。
歷史最有趣的不僅僅是尋根一方源,更重要的是以史為鑑,以史為鏡,更好傳承發揚。
-
9 # 斑駁的歲月
首先,你問的這兩個問題之間的關聯性不大。其次,考古是舶來品,考古(科學考古)最早起源於西方歐洲國家,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在中國興起。
研究歷史古今中外有之,可不單單是中國。研究歷史也就是研究已經發生的,併產生了結果的事情。好的結果或是壞的結果是怎樣產生的,那些值得我們學習、那些我們應該改進、那些我們應該避免等。李世民說的:“以史為鏡,可知興替”,就是這個道理。
-
10 # 樓外長江空自流
研究歷史,記住過去是每個人和每個民族都需要做的事情。
縱觀整個世界舞臺,能有幾千年歷史傳承一直不斷的只有中國,所以我們就更要研究它,瞭解它,進而傳承它。
為什麼要了解它,傳承它?因為歷史不僅是過去的故事,其中還包含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性格、文化和內涵。
一個沒有自己性格文化的國家和民族是沒有凝聚力的。一個沒有凝聚力的國家談何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再者,我們喜歡研究歷史是因為我們有歷史可研究。譬如美國,其國史總共也就二百來年,民族更是從全世界魚龍洪雜而成。他們想研究歷史也得有啊。
回覆列表
中中國人喜歡研究歷史,並且這個興趣貫穿了整個文明過程。有時候甚至到了“愛史如命”的程度。追根溯源,約略有如下原因:
1.中國有漫長的歷史可以研究。如果從傳說的三皇五帝時代算起,中國可考的一體多元歷史,至少有5000年左右。經過這麼長時間的積累,中國可以考證的遺址,猶如滿天星斗,重瓣花朵,星羅棋佈於中國各地。
2.中國有未曾間斷的掌史機構和職官設定。自傳說中的黃帝開始,就有了掌管巫、卜、祝、史的官員。相傳,黃帝的史官就是那個讓天雨粟,夜鬼哭的會造字的倉頡。
此後歷朝歷代,不斷設立、完善記史的專門機構和職官體系。太史掌管全面,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內史記起居,外史記征伐等等。直至清朝滅亡,這個記史系統一直延續下來。
3.中國有專職且可繼承的家族性史官隊伍。這支史官隊伍有著超強的職業精神,而且總體上社會地位較高。在中國,史官一般是有專門的家族成員來擔任。一位史官死了,經常會子承父職,兄終弟及,如此往復。例如西漢史家大咖司馬遷,他自己是太史令,其父亦為太史令。由於有超高的職業壁壘,外人一般不得其門而入。
中國史官有異乎尋常的職業精神。甚至因為如實記錄歷史事件而忤逆君王丟掉性命也在所不惜。其中,董狐因書趙盾弒晉靈公而名垂青史;齊國崔杼謀殺齊莊公而殺掉三個太史,而第四個仍然堅持“崔杼弒其君”的表述。最後,崔杼只好妥協。有以上史官作為榜樣,後世許多史官也大體上堅持了專業精神。
4.中國有後代修前史的史學傳統。古代中國是一個家國天下。對祖先的源流記述、祭祀的先後順序,都是史官的重要功能。如果一個朝代滅亡了,產生一個新的朝代。如無特殊原因,新的朝代哪怕和舊朝代有深仇大恨,也會為滅亡的朝代修史。這是一個朝代統治正當性的重要證明。通過輯修史書,實現收民心,考得失,知興替、得正朔的現實政治目的。從公認的第一本史書《史記》到最後一部官修史書《明史》,合稱二十四史。如果加上清史稿,則為二十五史。此外,再加上其他未列入上述統計範圍官修、民修的史學著作,更是汗牛充棟,不可勝數。
5.中國大一統的政治史觀和天人合一哲學思想,促進了中國史、政一體化。中國自周代以來,逐漸形成了天人合一、五行相繼的哲學思想和君權神授、華夏一統的政治觀念。統治者及其繼承者通過史官的記述,以向人民表明自己政權得國的合法性、君主得位的正當性、國家治理的正確性、自身修養的崇高性,從而實現國家統治的穩定性。統治者以名垂青史為榮,以史官記其惡為恥。甚至有皇帝為在史書上留個好名聲,而向史官“行賄”的可笑故事發生。
6.中國古代史、學、官一體模式促進了史學研究發展。史學的本質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有資於治道。歸根結底,是一個關於研究“人”的科學。史學這個本質,和儒家“仁”的思想不謀而合。而中國漢以後的居於統治地位的學派就是儒家。
春秋時代,大教育家孔夫子厄而作《春秋》,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史學家左丘失明而作《春秋左氏傳》,以為孔子《春秋》作注。老師傳授知識的重要媒介就是史;史官從事記史工作、編修史書過程中,也體現了文以載道的教育思想。專職史官有固定收入,可以專業從事史學工作而無衣食之憂。因此,三位一體的治史模式,客觀上促進了史學研究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和廣泛性。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喜歡讀史、論史、用史。
囿於篇幅,還有許多重要原因不再展開。通過以上討論,我們可以認識到,中國的史學記述代代相傳,史學典籍、著作、文獻層出不窮。中華文明未曾中斷,史學居功甚偉。我們因有如此偉大且傳承有序的歷史而自豪。同時,也應該向那些為堅持真實書寫歷史而付出重大代價的,以太史公司馬遷為代表的史學家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