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379689350025

    善於觀察的人,都會發現,方言口音和(典型)外華人口音的普通話,都存在聲調不準的問題。不過,這兩種“不準”很可能不是一回事。由於現在已知的所有漢語方言都是有聲調的(包括據說衹有2個聲調的“蘭州紅古話”,以及西北、膠遼其他一些的3聲調方言),因此以漢語方言為母語的人,說出來的普通話,但凡沒有達到一級甲等的水平,都可以歸入介於方言母語與一甲普通話之間的中介語範疇,即口音程度深淺不一的“方普”。筆者作為生長在北部吳語區的人,聽得比較多的“方普”是北部吳語口音的普通話。其聲母、韻母特徵,前人論述頗豐,就不一一回顧了。在聲調方面,北吳口音的普通話比較顯著的特徵是會多多少少地帶入一些北吳的連讀變調習慣。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大概”。這個詞語在上海吳語中的變調是22+44,聽上去略似普通話的21+55(“打該”),因此上海年輕人在隨意狀態下說的普通話,大多會把這個詞讀成“打該”(21+55)或者“大該”(53+55),而不是53+51。此外,在不牽涉連讀變調的前提下,方言口音的普通話,在單字調上的“漂移”多半不是任意的。當方言母語的單字調與普通話單字調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時,“方普”中這些調類的實際調值可能就會落在方言單字調與普通話單字調之間的連續統內。總而言之,方言口音的普通話,在聲調上“錯得有道理”,多數的偏誤都可以透過對方言音系和普通話音系的對比研究找出根據。而外華人口音的聲調偏誤則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儘管實際上我們現在研究得知,全世界的6000多種人類語言中,聲調語言的數量並不少於無聲調語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目前比較強勢的世界語言中,聲調語言並不是多數派,大多數聲名在外的“大語言”都是衹有語調沒有聲調的,如: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印尼語……此外,即使在有聲調的語言中(大多數是默默無聞甚至瀕危的語言),能在聲調結構上達到漢語方言這種複雜程度的案例仍是不多的,所以對於大多數非漢語母語的學習者而言,漢語聲調是一個頗具挑戰性的存在。按照當前網路上對洋腔普通話中“外華人”一詞的音譯:“歪果仁”,可以看出,如果這是對一種漢語方言的普通話“譯音”(而且這三個字在這種方言裡的調類演變沒有太大的例外的話),那麼這種方言的去聲(或陽去)是55調,陽平則和普通話類似,是35調,“國”作為“全清入”,舒化且沒有歸入陽平或去聲,則很有可能歸入了上聲或陰平,也就是說,理論上它是一種冀魯官話、膠遼官話或東北官話的可能比較大,而且21調(或類似的調值)在其上聲或陰平之中必居其一(這樣的方言確實真實存在於冀魯官話的某些邊緣地帶)。然而外華人才不會那麼忠實地按你們的安排去說漢語呢,他們今天高興了“歪果仁”,明天不高興了“崴郭認”,後天看情況“wai2過ren1”或者“外果任”,總之沒有一個定式。這就是外華人口音和方言普通話最根本的區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年了,你家有哪些過年的習俗,有哪些很奇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