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轉了三十多圈的驢

    羅貫中快要崩潰了。

    作者安排三次就是三次,雙方把戲做足了,就該收場了。

    一定要是小諸葛不出來,那就是羅貫中還準備寫第四次。麻煩劉備再來一次。

  • 2 # 漢強20

    劉備肯定想方設法讓他出來的,劉備會對諸葛亮說:以我的不才,尚且以天下蒼生為念,先生懷經綸濟世之才,自比管仲、樂毅,心裡就沒有為天下百姓嗎?先生不出,我也與先生一起就在臥龍岡耕田終老,了卻此生算了。其實劉備最能打動諸葛亮出山的是流著淚說了這句話:“先生不出(山),奈蒼生何?"。說了這句話,諸葛亮再不答應就有負所學,不近情理了。

  • 3 # 海量說歷史

    劉備在那時求賢若渴,他多年來屢戰屢敗,窮困潦倒,最主要的原因是手下沒有人才,確切的說是沒有安邦定國之才,沒有人給他指一條明路,他一直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而關張只是將才,但劉備雖能力出眾,但絕非好的帥才,所以關張二將雖然是萬人之敵,但劉備卻不能讓其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劉備到了荊州之後,日夜反思,終有所悟,所以才不顧劉表的反對,瘋一般地在荊州招攬賢才。

    可惜的是,投奔的人不少,但都是平庸之輩,只有徐庶還有一些本領,但也絕非大才之人,所以劉備聽徐庶說起諸葛亮,才會如此執著,三顧請之,因為從徐庶崇拜的眼光中,劉備已經看出,諸葛亮絕非等閒之人,一定是有經天緯地之才,才會讓徐庶如此的舉動。

    劉備自起兵之日起,就發誓要重扶漢室,還於舊都,如今卻一樣也沒實現,看著自己落魄的日子,怎不悲傷。如今有一大才在此,怎會不竭盡全力去請,別說三次,就是三十次也是值得的,那種求賢的心情,估計只有劉備那種心境的人才能懂。

    如果我是劉備,三顧不出山,我會一直帶著足夠的誠意去請,直到諸葛亮願意出山為止,如是人家實在不想出山,也不能勉為其難,是天意如此,就不必強求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半夜三更,一個朋友喝多了給你打電話,亂七八糟的說了一通,是不是有對不起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