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山流水200665617

    同治皇帝去世後,因其沒有子嗣,慈禧在皇室血緣關係最親近的血親中選擇皇位接班人,於是找到了醇親王奕譞的兒子載湉。

    從大歷史視角觀察,清廷選擇載湉接續同治帝紹繼咸豐帝是對的。第一,這確實最大限度保證了接班人在血緣上與咸豐帝最近;第二,有助於咸豐帝的未亡人慈禧太后、慈安太后繼續把握政權,在某種程度上保證了皇權中心不會發生太大偏移;第三,慈禧、慈安兩太后繼續垂簾,有助於政治穩定,將先前已經進行十餘年的自強新政繼續下去。

    我們知道,同治十二年有十多個年頭都是慈禧、慈安兩位太后共同秉政,同治帝只是在最後不到兩年的時間裡獨立處理政務(其實還是半獨立)。或許從中國傳統政治倫理上說,垂簾聽政是牝雞司晨,屬於名不正言不順。其實,在家天下背景下,皇子年幼,由太后出而主持政務,實在是不得已的變通辦法。假如此時不是載湉即位,而是選擇一個成年皇帝,而且與兩宮太后同樣沒有血緣關係,那麼完全可以相信一朝天子一朝臣,清帝國中樞系統一定會在權力移交後重新洗牌。

    沒有了慈禧太后之後的清帝國,肯定還會繼續發展,但是也可以肯定不會像已經走過的路那樣繼續發展,同治帝親政之後就曾試圖改變既往路線,準備大興土木,重建頤和園,只是被恭親王等重臣及時制止。因此,從清帝國政策穩定性角度而言,同治、光緒連續兩個小皇帝名義上執政,慈禧太后實際控權,儘管不得已又不合適,但就總體而言,自咸豐末年開始的自強新政總算勉強持續了30多年,至光緒帝親政實際掌握權力為止,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個完整的“同光中興”時期。這個時期的下限,大致可以定在甲午戰爭爆發前。

    “同光中興”在很大程度上將沉淪至谷底的中國經濟、社會拉回到一個上升通道。正面、直接回應了西方工業文明對中國農業文明的挑戰,中國的工業化從無到有,在同光中興晚期,確實建構了一個工業化起步的架子,與同樣後發的日本相比,毫不遜色。中國的城市化運動,也因為工業化的帶動,加上清帝國對西方資本、貿易的接納而獲得發展。上海、天津、漢口、廣州,以及整個長江沿岸經濟帶、長江以南廣大地區,都在這個時間段獲得了較大發展。

    軍事更是同光中興小陽春中最值得稱道的地方,中國終於在這30年中慢慢與冷兵器時代揮別,一支擁有新技術手段、新裝備的現代化海軍,第一次在中國歷史上出現,成為維護清帝國持續發展最重要的威懾力量。

    當然,慈禧太后治下的同光中興雖成績不少,問題也是多多。略舉大端,諸如新教育沒有隨著工業化發生而推行;社會沒有隨著城市化而改造;國家更沒有隨著經濟發展、近代化發展而獲得政治上的改造,再比如中國沒有像日本明治維新開始後那樣廢藩置縣,重建中央集權體制,重建統一的國內市場,最佳化資源配置,而是沿襲舊制,特別是在經濟發展、城市化發展到了一定階段之後,沉溺於“後發優勢”獲得的成績,弄不清經濟發展、實力提升是改革的結果,還是舊制不變的結果,最終使中國錯失良機,也由此註定了甲午戰爭的結局,甚至預設了戊戌維新的難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幼兒園的寶寶什麼時候喝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