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深藍色老爸—山楓心理

    童年,按照國際現行的標準,18歲以下都是兒童。但是,對一個人的心理成長和健康發展起到關鍵作用的是0--7歲這個階段。

    中國有句俗話“3歲看大,7歲看老”,已經足夠說明七歲之前的養育過程對於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下面,我簡單解釋一下為什麼3歲能看大,7歲能看老。

    一個孩子從出生開始到3歲左右,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養育著身邊。在這個階段,孩子主要形成的是對外在世界的總體感受和印象。例如,有的孩子認為外在世界是溫暖的接納的,這個孩子長大後就更喜歡探索世界;如果一個孩子認為世界是枯燥和乏味的,他們就會跟外在世界保持距離並持續觀望;如果一個孩子認為世界是冰冷的拒絕的,他們就傾向於遠離外在世界而躲避在自己的空間裡。

    在3到7歲這個階段,孩子主要形成的是親密關係和人際關係。如果一個孩子跟父母的親密關係是良好的,他們長大後更傾向於建設和維護各類關係,同學同事個家庭關係更和諧;如果一個孩子跟父母的親密關係質量不好,充滿了矛盾和衝突,那麼他們以後在各種關係中都會多少產生糾葛和痛苦。

  • 2 # 即哼詩人

    心理學上說的童年經驗是3歲到12歲。0~3歲是幼兒實習是一個階段。月幼兒時期,一個是懵懂時期,他會意識到這個東西,但是呢,成年成長之後,基本上一個人3歲以前的東西他都會忘記了。和3~12歲這段時間的人生經歷,他基本上成年之後還是會記得起回憶的起來。所以一個小孩我蠻做父母的,應該最少陪伴到他12歲。12歲之後女人懷孕有什麼適合她,來現代當他是成年人平等對待。有時候用商量的口吻和他進行來商量決定,甚至你一些工作中的事情和家庭上的事情,都可以和他討論。我有一個朋友,他的小孩前年考上了清華大學。我曾經曾經請他啊,當我做講座的座談會上做分享。他就說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就是整個小學階段吧,他是陪伴著小孩。當然幼兒園就更加陪伴啦。但是到初中開始,他就不怎麼去幹預他的學習生活,要不要補課也得由他自己抓主意,要補哪一課也是由小朋友自己抓主意,最明顯的一個就是他的小孩數學成績是最好的。誰都補課的時候,他爸爸也建議他去參加一下補課。後來他同意了,爸爸就說你要補哪一科呢,爸爸以為是選擇補語文,因為的語文成績是比較差的,但是他偏偏選擇補數學。爸爸也尊重他。爸爸慢慢分析一下原因,就是要。找出自己的閃光點,並讓它發揚光大。別的小孩子的選擇是對的。

  • 3 # 糖果半島

    題主你好,你在問題中提到的童年經驗(childhood experience)也譯作童年經歷,這是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經歷是經驗的基礎,經驗是經歷的總結。童年經驗指一個人在童年時期的生活經歷中所獲得的心理體驗的總和。

    那麼這個“童年時期”是指幾歲到幾歲呢?

    不同組織機構對童年的年齡界定有些許不同。

    在聯合國兒童權益公約中,兒童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即兒童年齡為0-18歲,童年是從出生跨越到青春期的年齡段。

    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年齡劃分為:嬰兒(小於一歲)、幼兒(1-7歲)、兒童/少年兒童(7-13歲)、青少年(13-18歲)

    而在發展心理學中,童年被分為四個發展階段,即嬰兒期/學步期(0-3歲),兒童早期/玩耍期(0-8歲),兒童晚期/學齡期6~7歲至12~14歲),以及青春期/青春期至後青春期(12~14歲至18歲)。

    因此,可以認為,童年經歷/童年經驗是一個人在0-18歲這個階段所獲得的經歷/經驗。

    在心理學研究中,研究人員通常會將這一階段細分為更短的階段,更多地對嬰兒期、兒童早期進行童年經驗研究,因此我們在查閱文獻時需要注意這一點。

  • 4 # 搜搜心旅

    我們大多數人都無法想起兩歲以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但現下我們經常會聽到0~3歲是孩子教育的最佳時期。

    老人家也經常說3歲看到老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雖然我們對3歲以前的記憶幾乎沒有印象,但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心理學家認為,我們的早期記憶確實被儲存下來了,只是當時的我們不懂得表達,那部分記憶被壓抑了下來,所以我們想不起來。當我們學會了說話,能夠與養育者表達和討論這些事時,才能將這部分記憶隨機想起。

    而那部分幼時完全無法表達的記憶成了我們的感受記憶。也就是說好的和不好的感覺記憶。所以我們會發現,有些寶寶非常容易安撫,有些寶寶則很難讓他們滿意。這源自於他們的感覺記憶,他們需要養育者帶給他們好的感覺,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安全的,養育者者是可以信任的。慢慢地養育也就越來越簡單了。

    綜上所述,我們不要等孩子有了可以清楚表達的記憶再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我們需要在孕育前、生產後和養育的整個過程為自己積累養育的知識,讓養育變得更簡單更快樂。

    推薦書籍-《孩子的世界》

  • 5 # 國家心理治療師黃孜孜

    心理學上的童年經驗其實沒有一個定論說是幾歲以內。弗羅伊德作為心理學鼻祖,他的理論認為六歲以前是決定一個人人格的最關鍵的六年。後來的心理學家,又把這個年齡縮短縮為三歲以內,認為三歲以內培養的這種信任感和安全感,以及自主探索的能力,跟媽媽發展一個良好的客體自體關係的能力,是決定一個人的一生的重要時期。再後來,又有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其實一個孩子最重要的是在一歲以內…

    我個人比較喜歡埃裡克森的人格成長八階段理論。在這個八階段的前三個階段,也就是涵蓋零到六歲的所有經驗。

    0到1歲是構建按安全感信任感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如果父母能夠給到孩子無微不至,敏感的照顧,孩子就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安全的,自己是被愛的,發展出對這個世界足夠的安全感。

    1到3歲孩子開始活動範圍擴大,培養好奇心和自主性非常重要。他們好奇地探索這個世界,如果父母能夠給予幫助,給予鼓勵,讓孩子更多的去探索,發掘好奇心,那麼這個孩子他就會保持一種創造能力跟探索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

    在3到6歲的時候,孩子更多是發展一種成功的體驗,以及對自我價值感的塑造。在這個階段,如果父母能夠讓孩子有一種成功的感覺,有一種“我是可以通過努力做成一些事情的”這種體驗,那麼對於孩子自信心的形成是非常有幫助的。

    我們可以看到這三個階段,不管是安全感、信任感、創造力,自信心對於我們後面長長的一生來講都是寶貴的。

    所以所謂的童年經驗,不在乎到底是幾歲,而在於在生命的早期,我們是否能夠給孩子提供多少這種人性中的美好的品質。這些可能和六歲之後進入學齡期我們一直關注的成績是不一樣的,但是會給孩子一生注入更多的幸福感。

    作者 黃孜孜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國際催眠治療師

    高階家庭教育指導師

    正念瑜伽導師

  • 6 # 專業解夢人

    0-1歲是孩子與母親是一體,是一元關係,這個階段儘可能無條件關注孩子,滿足孩子的自戀。1-3歲是與母親心理上開始分離,走向客體關係,是二元關係階段,從內心世界走向現實世界。3-6歲是三元關係階段,爸爸,媽媽,和我,有了競爭合作的概念,是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

  • 7 # 六明

    根據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理論觀點,0-4歲:嬰兒心理;3-6歲:幼兒心理;6-11歲:童年心理;12-18歲:青少年心理;15-25歲:青年心理;25-50:成年心理;50歲以上:老年心理。這是心理學界普遍認可的。這與世衛組織劃分的年齡段標準是有區別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怎麼樣可以減少焦慮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