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健心理李子
-
2 # 認知與新思維
所謂旅遊,就是從自己呆膩了的地方,去到別人呆膩了的地方。
每個人都對這個世界充滿無限的憧憬和美好的嚮往,都秉持著“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的願望,為了詩和夢想,不惜放棄眼前的東西,去踏上遠方的征途,總認為別處的月亮更加圓,他方的土地更加肥沃,夢想總藏在遠方的那棵大樹底下。
然而,很多人多半沉浸於浪漫主義的幻想之中,只會看到異國他鄉的“美”,看不到“美”背後支撐著的力量和付出的代價。人人都渴望著去北上廣去旅遊,去見識見識,華麗的霓虹,廣袤的大廈,在哪裡寄託著無數渴望成功,渴望美好生活的人的夢想。
但是現實殘酷的另一面,他們選擇忽略,直到踏上尋夢的旅途,才發現荊棘密佈,最後弄得渾身是傷,才知道一個簡單的道理:不是自己的家不美,只是自己沒有看到它美的地方。
就像爬山一樣,總認為對面那座山的風景更加美好,而到了對面哪座山上,又看到對面還有一座山,那裡的風景似乎又更好。
反覆如此,亦復如是,這就是人生的旅途。
-
3 # 毛伯鋒
為什麼這麼多人會喜歡去旅遊?我的回答艱簡單。
旅遊是人們為尋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去未知的地方,去認識新的事物,使身體得到放鬆。
旅遊可以讓人見識一個世界的大好河山,並且身臨其境於那些風光旖旎的世外桃源,洞天福地中,開闊眼界,洗滌心境。
旅遊,感悟人生,瞭解各地風土人情,民族習慣,見識各地奇人異事。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人們的內心定是非常向往憧憬美的事物的,而稱之為旅遊的地方剛好可以讓如飢似渴的人們去兌現完成自己的夙願。
-
4 # 家庭教育諮詢
有一種,是喜歡遠方的風景,此話題不議。
有一種,是與放鬆心情有關,我想多說兩句。離開一個環境,去到另一個環境,物理上隔離了現實的種種煩惱困擾,對於心情上的改善和身心的調整是很有裨益的。人之所以煩惱,不是活在過去,就是活在未來,活在過去會痛苦,活未來會焦慮。在旅途中,人是活在當下的,暫時的離開過去,或者是暫時的離開未來,此時此刻我只和自己的心在一起。所以,我們隔一段時間就需要一段旅程。但是,這也不是解決問題的終極辦法,就是在現實的環境中如何獲得身心的自由,你可能需要心理的成長,需要學會正念的力量。
-
5 # 斯伊斯
老話說,出得門多,遭得罪多。為什麼有這多人拿著錢去找罪受呢?
因為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有現實的一面,努力活著,盡力活好;也有精神上的追求,尋求詩和遠方。
在滿足了人們基本的物質生活的需要後,人在精神追求上舍得了,旅遊作為增長人們見識,愉悅人們身心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成了人們的首選。
錢多的打飛的,去遠方,錢少的,一日遊,二日遊都行,真是豐儉由人,簡單可行。
一句話,人們有錢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出行變得簡單了。
回覆列表
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人們已經不再為吃、穿、住、用、行等基本生存需求而擔憂了,開始探索新的生活和休閒方式。某種程度上來講,這是符合人性的,旅遊便是其中之一。
需求層次理論作為科學人本主義理論之一,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這種金字塔理論認為:人們的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不斷出現,主要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概括來說,就是物質的滿足和精神的追求。現如今,人們物質基本得到解決,開始了對美的嚮往,很多人喜歡旅遊就不足為怪了。
改革開放的過去40年裡,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同時也帶來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人們過度追求物質,造成了人心浮躁,攀比成風,工作、學習和生活壓力接踵而至,幾乎無法喘息。因此,趁來之不易的假期,外出放鬆一下也未嘗不可。
很多人為了逃避生活中的瑣事,特別是春節長假,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本是休息時間,卻更加身心疲憊。那乾脆就眼不見、心不煩,旅遊便是最好規避方式之一。
當然,也不乏有人打腫臉充胖子,為了人前顯貴,賺個面子。所謂的追求時尚生活,超出了自己能力範圍,旅遊回來後更加苦悶。
總之,旅遊作為一種新的休閒生活方式,我們應該量力而做、擇時而行。同時我們也應該擁有一種開放的心態,理解它、寬容它、接納它,因為它也拉動了內需,為國家做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