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喜歡郭德綱的朋友,都認為郭德綱的好作品出在2005年左右,如今在商業化道路上越走越遠的郭德綱已然名利雙收,而郭德綱的作品還能回到05年嗎?
我個人覺得回不去了。這事得分兩頭說:一是“主流觀眾界”不讓他回來,二是他自己回不來了。
“主流觀眾界”是我給起的名字,是指在後郭德綱時代才對相聲產生興趣的觀眾群體,沒聽過太多傳統相聲,可能連郭德綱早期的作品都沒聽過(我沒有秀優越感的意思,人各有一好),對“主流相聲界”的劃分標準比郭德綱還嚴格,甚至把馮鞏、郭冬臨都划進去一塊罵,這就有點反智了。
今天在看一篇文章的時候,有兩位網友在一個“華人為什麼不信宗教”的問題下,爭論民間信仰到底算不算宗教,其中一位應該對宗教學很有研究,明確說明民間信仰、民俗都是宗教的一種表現形式。也就是說,我們大多數人很明確的知道自己不是某個宗教的教徒,但是本質上我們其實都是“教徒”。雖然我現在還是接受不了這個說法,但很可能這就是事實。
說這事的意思就是,在現在的“主流觀眾界”的眼中,郭德綱就是相聲的代名詞,他們因郭德綱而接觸、喜歡相聲。從這個角度看,說郭德綱為振興相聲做出貢獻一點毛病都沒有。但這類“綱絲”,是絕不會回頭再去聽他們罵過的那些相聲演員的作品,就像我們不可能去花費大量時間去考證“民間信仰到底算不算宗教”這件事一樣。但是區別在於,我們會,而他們不會在自己的價值觀體系裡給別人留一絲位置,他們懶得思考,忙著下結論,而且不接受反駁,排斥所有已經束縛自己思維以外的東西。這類人佔據了現在鋼絲群體的大多數。
再有,郭德綱早期作品面對的主要是京津地區觀眾,而現在面對的是全球華人。南、北方人對於幽默的理解和表現不同,主要原因體現在語調、詞彙和語法上,郭德綱在開拓市場的過程中,一定程度削弱了這三點在作品中的權重,引入大量比較“直接”的包袱,這也是常聽相聲的人為什麼總說郭德綱現在的作品不如以前的重要原因。而後郭德綱時代的人,是感覺不到變化的。郭德綱是不會扔下這些人再走回頭路的。
郭德綱那些年的好段子,是從南二環走回大興那一晚磨破腳磨出來的,是安徽衛視櫥窗生活48小時裡讓人當猴看時憋出來的,是把沒錢吃飯把掛麵煮成糊糊就著蔥醬吃出來的。是十五年臥薪嚐膽一字一句斟酌出來的。
如今走路的破鞋、煮麵的破鍋都不在了。
很多喜歡郭德綱的朋友,都認為郭德綱的好作品出在2005年左右,如今在商業化道路上越走越遠的郭德綱已然名利雙收,而郭德綱的作品還能回到05年嗎?
我個人覺得回不去了。這事得分兩頭說:一是“主流觀眾界”不讓他回來,二是他自己回不來了。
“主流觀眾界”是我給起的名字,是指在後郭德綱時代才對相聲產生興趣的觀眾群體,沒聽過太多傳統相聲,可能連郭德綱早期的作品都沒聽過(我沒有秀優越感的意思,人各有一好),對“主流相聲界”的劃分標準比郭德綱還嚴格,甚至把馮鞏、郭冬臨都划進去一塊罵,這就有點反智了。
今天在看一篇文章的時候,有兩位網友在一個“華人為什麼不信宗教”的問題下,爭論民間信仰到底算不算宗教,其中一位應該對宗教學很有研究,明確說明民間信仰、民俗都是宗教的一種表現形式。也就是說,我們大多數人很明確的知道自己不是某個宗教的教徒,但是本質上我們其實都是“教徒”。雖然我現在還是接受不了這個說法,但很可能這就是事實。
說這事的意思就是,在現在的“主流觀眾界”的眼中,郭德綱就是相聲的代名詞,他們因郭德綱而接觸、喜歡相聲。從這個角度看,說郭德綱為振興相聲做出貢獻一點毛病都沒有。但這類“綱絲”,是絕不會回頭再去聽他們罵過的那些相聲演員的作品,就像我們不可能去花費大量時間去考證“民間信仰到底算不算宗教”這件事一樣。但是區別在於,我們會,而他們不會在自己的價值觀體系裡給別人留一絲位置,他們懶得思考,忙著下結論,而且不接受反駁,排斥所有已經束縛自己思維以外的東西。這類人佔據了現在鋼絲群體的大多數。
再有,郭德綱早期作品面對的主要是京津地區觀眾,而現在面對的是全球華人。南、北方人對於幽默的理解和表現不同,主要原因體現在語調、詞彙和語法上,郭德綱在開拓市場的過程中,一定程度削弱了這三點在作品中的權重,引入大量比較“直接”的包袱,這也是常聽相聲的人為什麼總說郭德綱現在的作品不如以前的重要原因。而後郭德綱時代的人,是感覺不到變化的。郭德綱是不會扔下這些人再走回頭路的。
郭德綱那些年的好段子,是從南二環走回大興那一晚磨破腳磨出來的,是安徽衛視櫥窗生活48小時裡讓人當猴看時憋出來的,是把沒錢吃飯把掛麵煮成糊糊就著蔥醬吃出來的。是十五年臥薪嚐膽一字一句斟酌出來的。
如今走路的破鞋、煮麵的破鍋都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