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歷史學講究的是胸懷全域性,眼觀大勢。而《長安十二時辰》最讓觀眾爽得一波又一波止不住顫抖的,就是透過細節,體現對唐代法律的忠實運用,對歷史人物的完美重塑,對大唐天寶年間朝廷政治變局的深度還原,對天寶盛世繁華之下重重危機的深深憂慮。
《長安十二時辰》開篇字幕把唐玄宗的“天寶”年號給寫成了“天保”。“天保”是歷史上存在過的年號。南北朝時期北齊文宣帝高洋、西梁明帝蕭巋,還有日本的仁孝天皇,都用過“天保”做年號。把“天寶”寫成“天保”,可能會給人時空錯亂的感覺。
《長安十二時辰》的時空框架雖是虛擬的,但隱射出的天寶風雲卻是真實的。我們已經太久太久不看到一部在服化道形制細節各方面都用心的電視劇了。
終於不用聽到“皇上”長“萬歲”短的呼喚唐代皇帝了,是的,在唐代,對皇帝的稱謂是“聖人”。“聖人”雖然是聖人,當了父親,就變成了阿爺(耶),這一點,李世民爸爸在寫給李治兒子的信裡可以證明——“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恆死……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肉麻真的是你肉麻!
我們也終於不要看到那些一提大唐就擠胸的莫名其妙襦裙了,開元天寶的小娘子們,自有自己的美麗。
行“叉手禮”的時候,真的熱淚盈眶,要知道,我以前只在《韓熙載夜宴圖》裡面看到過叉手禮,動態的,真的是第一次(儘管也有相關論文說這是晚唐才有的禮節,但我覺得至少是唐禮)。
聖旨不再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了:
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能在觀看這部電視劇的同時,學習不少唐代文化知識——難的是,這些考究的細節考究,並不單純為了炫耀“服化道技巧”,看上去完全不突兀,有些甚至達到了為劇情服務、給故事加分的作用。
在唐代,柿子已大面積在長安附近種植,劉禹錫有詩《詠紅柿子》:“曉連星影出,晚帶日光懸。本因遺採掇,翻自保天年。”寫的大約就是臨潼的火晶柿子。在唐代,如果你口臭,一定要認真對待。要知道,武則天有位文學侍從叫宋之問,宋先生非常有才華,但武則天卻不怎麼喜歡和他說話。宋之問十分不解,經多方打聽,才知道緣由——女皇嫌他口氣難聞。
在《長安十二時辰》的開頭出現了一種“口檀”的口香糖,其實就是嘴巴里吃點檀木片,真的很不好吃,不要問我為什麼知道。
最名貴的唐代口香糖來自於唐玄宗的哥哥寧王李憲。據說,他將沉香和麝香混合之後做成一種口檀,含在嘴裡,和賓客議論時,香氣噴於席上,芬芳撲鼻。不過,沉香麝香是貴重品,一般人消費不起,唐朝有一種叫“五香丸”的丸藥,以豆蔻、丁香、藿香、零陵香、青木香、白芷等藥加蜂蜜製成,據說天天吃,吃一個星期嘴巴香,一個月全身香——你就是香妃本妃。
唐代的國教是道教,上元節是道教三大節日之一(上元、中元、下元),唐玄宗曾經在開元二十二年下詔“道家三元,誠有科戒”,可以說非常重視了。上元節,看燈是重點。據《大唐新語》和《唐兩京新記》記載:每年這天晚上,長安城裡都要大放花燈;前後三天,夜間照例不戒嚴(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後各一日以看燈,光若晝日。)
眾所周知,歷史學講究的是胸懷全域性,眼觀大勢。而《長安十二時辰》最讓觀眾爽得一波又一波止不住顫抖的,就是透過細節,體現對唐代法律的忠實運用,對歷史人物的完美重塑,對大唐天寶年間朝廷政治變局的深度還原,對天寶盛世繁華之下重重危機的深深憂慮。
《長安十二時辰》開篇字幕把唐玄宗的“天寶”年號給寫成了“天保”。“天保”是歷史上存在過的年號。南北朝時期北齊文宣帝高洋、西梁明帝蕭巋,還有日本的仁孝天皇,都用過“天保”做年號。把“天寶”寫成“天保”,可能會給人時空錯亂的感覺。
《長安十二時辰》的時空框架雖是虛擬的,但隱射出的天寶風雲卻是真實的。我們已經太久太久不看到一部在服化道形制細節各方面都用心的電視劇了。
終於不用聽到“皇上”長“萬歲”短的呼喚唐代皇帝了,是的,在唐代,對皇帝的稱謂是“聖人”。“聖人”雖然是聖人,當了父親,就變成了阿爺(耶),這一點,李世民爸爸在寫給李治兒子的信裡可以證明——“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恆死……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肉麻真的是你肉麻!
我們也終於不要看到那些一提大唐就擠胸的莫名其妙襦裙了,開元天寶的小娘子們,自有自己的美麗。
行“叉手禮”的時候,真的熱淚盈眶,要知道,我以前只在《韓熙載夜宴圖》裡面看到過叉手禮,動態的,真的是第一次(儘管也有相關論文說這是晚唐才有的禮節,但我覺得至少是唐禮)。
聖旨不再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了:
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能在觀看這部電視劇的同時,學習不少唐代文化知識——難的是,這些考究的細節考究,並不單純為了炫耀“服化道技巧”,看上去完全不突兀,有些甚至達到了為劇情服務、給故事加分的作用。
在唐代,柿子已大面積在長安附近種植,劉禹錫有詩《詠紅柿子》:“曉連星影出,晚帶日光懸。本因遺採掇,翻自保天年。”寫的大約就是臨潼的火晶柿子。在唐代,如果你口臭,一定要認真對待。要知道,武則天有位文學侍從叫宋之問,宋先生非常有才華,但武則天卻不怎麼喜歡和他說話。宋之問十分不解,經多方打聽,才知道緣由——女皇嫌他口氣難聞。
在《長安十二時辰》的開頭出現了一種“口檀”的口香糖,其實就是嘴巴里吃點檀木片,真的很不好吃,不要問我為什麼知道。
最名貴的唐代口香糖來自於唐玄宗的哥哥寧王李憲。據說,他將沉香和麝香混合之後做成一種口檀,含在嘴裡,和賓客議論時,香氣噴於席上,芬芳撲鼻。不過,沉香麝香是貴重品,一般人消費不起,唐朝有一種叫“五香丸”的丸藥,以豆蔻、丁香、藿香、零陵香、青木香、白芷等藥加蜂蜜製成,據說天天吃,吃一個星期嘴巴香,一個月全身香——你就是香妃本妃。
唐代的國教是道教,上元節是道教三大節日之一(上元、中元、下元),唐玄宗曾經在開元二十二年下詔“道家三元,誠有科戒”,可以說非常重視了。上元節,看燈是重點。據《大唐新語》和《唐兩京新記》記載:每年這天晚上,長安城裡都要大放花燈;前後三天,夜間照例不戒嚴(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後各一日以看燈,光若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