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林中靜月下隱
-
2 # 智慧的九金
這種差不多行為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做事情不想費事,總想著這次差不多就醒了,反正也不是什麼大事!等下次在認真點就行了!
總是告訴自己差不多才是真理,不需要想更好的努力!殊不知自己一生多少次的失敗正是源於差不多心理!
我們每個人周圍都有100%努力和努力了99%的人!
在我們看來中間差著小小的1%不算什麼!
多年以後每天努力100%的人或許成為了各個公司的高層管理、政府領導,成為了人生贏家。而那些每天努力99%的卻只能成為小公司的職員,甚至開個小店混著人生。
在這裡告誡大家:趁著年輕,還有拼勁,全力去做所有事情,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枉人生這短短几十年歲月!
即使失敗了,無愧於天,無愧於地,無愧於自己,每個人的人生都掌握在自己手上,你值得過上更好的生活!
-
3 # 李木子暖暖
感謝邀請。在我的理解裡,滿足於差不多的心理,首先,應該是性格使然。容易滿足,骨子裡沒有太大的野心,達到自己認為可以的一定的狀態,就可以不再繼續努力。其次,滿足於差不多心理,就是也是一種平常心,凡事不較真,糊塗一點挺好。隨著年齡的增長,大部分人都會選擇不發脾氣,或者不去解釋,我想滿足於差不多這樣的心理,會過的更開心一點吧。最後,如果是職場中,工作裡,這樣的心態,也註定不會有大作為,工作和生活不一樣。祝開心每一天。
生活中,我們總會見到一些人,都一些東西追求的並不是那麼完美,總是滿足於差不多就行了,自己有時候也是這樣一個人,我就結合自己和平時觀察到的一些青年朋友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就是這個人是一個樂於附和別人的那種沒什麼主見的人,這種人在契科夫和卡夫卡的小說中很有體現,可能是種種原因在他心底留下了深深的自卑,也或者算在社會中學到的算不上精明的精明,這種人在目前的社會中大多社會地位不高,因為這種人大多沒什麼能力。
對於青年人大多不是這樣,用一個在社會上很流行的詞彙“佛系”來解釋這個心理我認為是很貼切的,那麼什麼叫做佛系呢?就目前對佛系的定義來看,大體就是無慾無求,不爭不搶,什麼事差不多就行了。似乎有些禪意在裡面,但說白了就是懶惰,不願意幹還非做不可就敷衍了事,成了一個滿足於差不多的人。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就是慾望很大,但能力不夠眼高手低,最後只能吃不到葡萄,但吃不到也不講葡萄酸,我不吃了還不行嗎,就成了另一種敷衍了事,當代青年抱有這種心理的人的部分應該是這種心態。
也有可能就是對這件事情本來就不感興趣,感覺沒什麼意義,這樣的算態度問題,如果硬要完成的話,那就差不多就行了,不必過分追求各種細節,太投入反而顯得浪費時間。
那這種心理好不好呢?雲淡風輕、淡泊名利,一切渾不著意確實悠然自得,但必須守住一條:總得有走心的地方,處處不堅持,事事隨大流,滿足於差不多後果只能是淹沒於人潮,迷失掉自我,最後變得平庸。最後希望讀到這篇文章的青年人能夠做出一些改變,最後實現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