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促成教育
-
2 # 天道酬勤181977515
沒必要,出去只是消磨時光而以,寫心得沒用,象徐霞客那樣的旅行家不可能。還是好好學習為重,有知識有技能才是根本。
-
3 # 有點料道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古人哲學思想中的精髓,但旅遊是玩樂,還是陶冶,有句話,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其中的玄妙,只有行者清楚……
-
4 # 高考語文齋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是學習,是向書本學習;行路也是學習,向生活學習。社會是人生的一部宏編鉅著;自然是人生的百科全書。
中學生不但要飽讀課本里的文化知識,還要有豐富的生活閱歷,“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有利於加深學生的生活及情感體驗。
古人講究“遊學”。《徐霞客遊記》聞名於世,那是徐霞客遍覽祖國名山大川的結晶;李白遊覽祖國的秀麗山水,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現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具備外出旅遊的條件,中學生應該去旅遊增長見識,增加對祖國、對世界的認識,對大自然的感知,以擴大視野、彌補課本知識的缺陷,使之相輔相承,相得益彰,互為補充。
但過猶不及,我不主張儘量多的旅遊。要遊有目的,不要泛泛而遊,玩玩而已。遊過之後,中學生能寫篇遊記倒是挺不錯的!
-
5 # 李蘭奇作文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學時期,正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難得的學習時期,讀書、旅遊都是一個人獲取知識的途徑。但是,如果沒有相當的知識儲備,行萬里路也不過是一個郵差而已。為什麼很多學生遊遍五大洲,卻寫不出兩百字的作文!回來之後除了會給人顯擺用什麼樣的相機拍了多少照片,別的什麼也想不起來了,更別說有什麼清新動人的細節。
在出去旅遊之前,首先必須要有周密的旅行計劃,對所要去的地方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禮儀習俗、飲食文化、歷史人文等做詳細的瞭解並整理資料帶在身邊,去了之後就針對這些方面做深入地探究與交流,欣賞的就是背後的文化內涵,留下的就是持久的、美好的記憶。
所以我認為中學生在學好書本知識的前提下,更應該多出去做針對性的旅遊,增長見識,拓展視野,把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去對比,去融合,開闊眼界和胸懷,真正做到眼裡有萬卷詩書,胸中有江河湖海!
回覆列表
作為中學生這一塊,我是不主張過多的去外地旅遊的。因為旅遊還是有一定的適齡性、現實性、時代性,甚至是個人愛好,個人條件,安全,便利等諸多因素所決定的。不過我倒主張中學生,可以多去一些文化氣息比較濃厚,或享有較高聲譽的教育文化聖地,再不然就是一些名校去實地感受一下,感受一下那裡的文化底蘊,文化氣息,文化氛圍,文化特點,我覺得對於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還是相當有利的。
作為中學生,在其成長過程中,往往還是需要一定的影響(正面影響),一定的教育(良好的教育),一定的潛移默化,一定的感同身受。這些往往能不自覺地觸動學生的心靈,觸動學生的內心深處。這往往是一種無聲的語言,一種無聲的教育。它能夠不自覺地促使學生奮發、向上、有為,這種影響,這種教育,往往也是最長久的,也是最有力的。總比那些乾巴巴的說服、理論,要強太多太多。
一點個人看法,不當之處,敬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