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品談客

    椅子,在中國歷史上出道的時間比較晚;大約在公元三世紀前後,它才“扭扭捏捏、半遮半掩”地探出個頭來。為啥這麼說呢?是因為它剛亮相出來,是以“胡床”的名字出現的。胡床不是床,和今天的椅子也有不同,它的樣子類似於今天的小馬紮或者摺疊椅。

    在胡床出現之前,中國古人都是坐在地上。我們看《三國演義》,就知道東漢末年時候的人,還是坐在地上的。古人坐在地上,屁股底下有塊方形的草墊子,也叫席子。三國時的管寧和華歆,原本是鐵哥們、好朋友,後來鬧掰了,就上演了一出“割席分坐”的戲碼。意思就是我不和你玩了,咱倆把席子從中間割了,分開坐,以後斷交。有點像我們小時候上學,同桌之間劃“三八線”的意思。

    古人平時都在席上活動,有點類似於今天小日本的榻榻米;這種方式造成了古人多的是膝行跪姿,不是我們今天的垂足而坐。

    我們所熟悉的《史記》記載鴻門宴,“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范增)南向坐,沛公(劉邦)北向坐”,這裡的坐,不是坐在椅子上,也不是真的坐,實際上是跪著的。這是不是有點出乎意料?

    由此可見,那個時候,不管多牛的人,地位有多高,上到皇帝、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在地上活動。皇帝沒有龍椅,上朝的時候,也得“跪”著和大臣相對。李商隱的名句“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是寫皇帝會見賈誼“虛前席”對談,意思就是君臣兩人席子上對“跪”著嘮嗑,當然中間有一點距離。

    古人在席子上跪來跪去,那也不舒服,不得勁啊!有的人就受不了了,乾脆一屁股坐在席子上,兩腿往前一蹬,悠哉晃哉起來。這種情況這種姿勢,叫做“箕踞”。箕踞在古代中國這樣的禮儀之邦裡,被認為是非常無禮、沒素質的行為。大思想家孟子一次從外回到家,剛進門就看到自己的老婆一個人在自己家裡箕踞,大為惱火,吵吵著要和老婆離婚。因為古代的人不穿褲子,男女都穿裙子,箕踞這種姿勢有跑光的、自我暴露的嫌疑,難怪孟老夫子這麼生氣。

    漢高祖劉邦原來就是個流氓,素質就不要談了,所以他就經常箕踞而坐,自稱老子,罵爹罵娘;後來當了皇帝,也沒改變多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應該是和自己喜歡的人,還是和喜歡自己的人共度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