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稷子書
-
2 # 浮沉的歷史
在秦國的歷史上出現過兩位被大臣廢掉的君主,一位是秦出公,另一位是秦出子,兩人的都是幼年即位,又都被大臣所殺害。正是由於兩人事蹟的相似性,兩人的諡號均為“出”,同時期的春秋時代,衛國和晉國也都有諡號為“出”的君主,這些君主都處於手下權臣的掌握之中。
秦出公
秦出公(前705—前689),是秦國的第六代君主。出公和他的父親憲公一樣,都是少年即位的君主,出公在五歲的時候就被立為了秦國的國君。擁立出公的是當時秦國的實際掌權者大庶長弗忌和首都最高軍事主官三父兩人,之所以擁立年幼的出公是為了更好的掌控住秦國的大權。
出公在位六年,又被三父等人派刺客殺死,出公死了後又立了其兄原來的太子武公為秦國國君。但是武公不再是權臣可以輕鬆控制的傀儡,武公在即位的第三年滅了三父等權臣的整個家族。
秦出子
秦出子(前386年—前385年),是秦國的第二十五代國君。和秦出公一樣,秦出子也是在很小的年齡就即位了,秦出子三歲時就就繼承了其父秦惠公的位置。雖然秦出子是秦惠公唯一的兒子,但是由於當時秦國的政局十分混亂,秦惠公的王位是得位不正的。
秦國的政治形勢從秦懷公(前428—前425)的時候開始產生了極大上混亂,懷公四年被權臣大庶長晃等人逼死,和歷史上所以的弒君的大臣一樣,他們擁立了年幼的懷公之孫靈公。靈公的王位雖然做了十三年,但是真正的大權沒有掌握在他的手中,以至於其子秦獻公沒有繼承王位,而是由懷公之子簡公即位(即出子的祖父)。所以這也就成為了秦出子被殺的伏筆,在複雜無比的秦國政壇上秦獻公最終又被重新推上了王位,而出子在被廢黜後殺死。
秦國的這種最高權力的動盪,在整個春秋時期是一種常態,各國均有發生過類似的事情。秦出公和秦出子做出的的相似性,並不是什麼驚人的巧合,而是作為權臣手中的一個傀儡的必然結果。所有也就出現了諡號相同的情況了,而出現了秦出公和秦出子的情況,我推測有兩個原因:一、因為有了秦出公,所以秦出子在稱為秦出公就不可能了,而只能稱其為子。二、秦出子在位的時間及其短暫,僅僅做了兩年的秦國國君,而且“子”也是對於小孩的稱呼。
-
3 # 長島男爵
先秦,大夫(中級封建主)稱某某子,秦出子大概是因為國君地位不受承認,所以按大夫慣例稱呼之,按照諡法,相同諡號的有相似經歷不奇怪,不如說正是以為有相同的經歷才有相同的諡號,出公和出子也不算重複。
秦國春秋時期的第九代君主秦出子和戰國時期第二十八代君主秦出公曆史極其相似:
第九代君 秦出子(前704-前698),憲公幼子,5歲即位,在位6年。名曼,又稱秦出子。五歲即位,11歲被大庶長弗忌所殺。復立舊太子、出子大哥秦武公。
其父秦憲公為先君秦文公之孫,秦憲公在開疆擴土上有戰功,21歲薨。立幼子秦出子,即位時6歲。秦出子之後,其兄秦武公、秦德公相繼即位。
11歲的出子被殺後,迎來一代強君秦武公,在位20年,為秦開疆擴土。秦武公,有子,未立,傳位於弟秦德公。德公三子秦宣公、秦成公和秦穆公。其中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第二十八代君 秦出公(前386-前385),2歲即位,在位2年。名昌,又名出子。史稱秦出公或秦少主。由母主政,重用宦官與外戚。後左庶長菌改政變,殺出子及其母,迎堂兄公子連回國即位,是為秦獻公。
其父秦惠公,在位13年。秦惠公在完成入主漢中的壯舉後去世,留下一嫡子,是為秦出子。
4歲的秦出公被殺後,秦獻公執政23年。為後來的強秦統一打下基礎。
回覆列表
春秋時秦出子和戰國時秦出公相似點:
①庶長專權,幼主短命。11歲的秦出子和4歲秦出公都被權臣所殺,迎立新君。
②父親都為秦國霸業立下戰功。春秋秦出子父親秦憲公戰功累累而21歲薨,立幼子。戰國秦出子(秦出公)父親秦惠公完成入主漢中壯舉後去世,留下2歲嫡子,是為秦出子。
④秦出子和秦出公亂世之後,後幾任君主中很快出現霸主,分別是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和戰國時把秦國疆域第一次擴張到戰國七雄中最面積大的秦惠文王。
君王更迭,一脈相承。由盛而衰,亂久終治。歷史有著驚人相似處一一大概也是細節太多,歷史的聖手懶得一一著筆,來一次複製貼上的輪迴?
所以,請問秦出子是後人起的諡號?還是驚人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