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暢銷書會

    別看現代的南韓人迷之自信,若要追溯南韓的歷史,其實也就是在北韓半島上折騰折騰。南韓人拍古裝劇有些不靠譜,還吹噓自身歷史多麼源遠流長,讓人無語。有意思的是,大多數古裝韓劇會將背景設定在李氏北韓,這是為什麼呢?

    從西漢開始,北韓半島上的這個國家就是中國的藩屬國,很早就學習華夏文明,不管中國朝代如何更替,北韓附屬國的身份一直沒變過。在與北韓的相處上,明朝是與北韓關係最好的朝代。

    朱元璋結束了元朝政權,建立大明,派遣使者到北韓(當時是高麗)賜璽書,大概意思就是下通知:知否知否,元朝沒了,你們如今是我大明的藩屬國了喲。

    明洪武二十五年,即1392年,北韓半島鬧出了大動靜,將門之後李成桂發動政變把高麗王攆下臺,自己當了王。為了獲得明朝的支援,李成桂派人到朱元璋面前表忠心、遞申請,請求廢除高麗的名字,請封一個新的國名。

    朱元璋取“朝日鮮明之國”之意,定下了“北韓”這個名字,即我們說的“李氏北韓“。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將周邊十五個國家列為“不徵之國”,北韓便是其中之一。

    統治著北韓半島李氏北韓,向中國稱臣納貢,歷代的王都由中國皇帝冊封,治國也引用的儒家思想,自稱“小中華”。正是因為這層關係,南韓古裝劇中出現著大量的中國元素,比如說我們在劇中常能看到北韓君臣或書生在用毛筆寫漢字,這是符合歷史事實的,北韓向中國學習了上千年,甚至很多成語與詞彙的發音仍與中文相同。

    明朝對李氏北韓一向看重,在後來的萬曆北韓戰爭中,明朝出動上十萬大軍,損失數萬人,耗用銀兩幾百萬,浴血奮戰攆跑侵略北韓的日本人,兩次救國之恩,讓李氏北韓對明朝十分感激。

    明朝滅亡後,清朝對北韓不算友好,北韓對滿清也沒好感,漸漸的形成自己的獨特套路。平時對清朝表現的禮數週正,私底下稱清帝為“胡皇”,清使為“虜使”,仍使用崇禎年號,還曾經花心思策劃反清,奈何國小力薄,只好不了了之,但本著對中華文化的推崇和認同,大明衣冠及儒家文化仍保留在北韓。

    因南韓主要民族就是北韓族,所以古裝韓劇也是北韓服飾為主,而北韓服飾正是由明朝衣冠演化而來。韓劇中的服飾不免會美化與改良,但不得不說,從國王到平民,幾乎每個階層都有大明衣冠的影子。

    再說北韓王室,為感謝萬曆皇帝在日軍侵朝時派大軍援助北韓,肅宗在明朝滅亡60週年的時候,下令修建了“大報壇”祭祀神宗。到了北韓英祖時,大報壇祭祀物件又增加了明太祖和崇禎帝。這是北韓王朝後期最隆重的祭祀典禮,這種追思明朝的祭祀活動一直堅持到清末北韓被日本吞併。

    李氏北韓雖然國小兵薄,還一直有內亂,卻神奇的延續了500年,在北韓半島能算上穩固的王朝,30位君主及其後宮,足夠讓後人挖料,編排各種橋段談戀愛了。這也就是古裝韓劇會扎堆在李氏北韓的主要原因。

    其實這種扎堆也不難理解,這像我們拍歷史劇一樣,題材背景大多會集中在歷史上最好的幾個時期,比如唐、宋、明這幾個朝代,流行的清宮戲也多是圍繞康熙、雍正、乾隆年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鑑別雍正鬥彩梅瓶是否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