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文言文閱讀。詩詞背誦。

回覆列表
  • 1 # 皓媽課堂

    1.古文學習或者說國學學習很有必要。

    事不忘後事之師,而前事要放在當然的思想中去思考。想以史為鏡就要求我們把自己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這就要求對歷史和國學的學習。

    歷史和古文絕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聯絡的。要把一篇古文放到時代的背景和思想的影響去分析學習。無論是古文的學習還是背誦都不是單純的死記硬背。例如學習古文觀止開篇《鄭伯克段於鄢》,首先要講解春秋爭霸的歷史背景,在聯絡其出處《左傳》,為春秋三傳,講述儒家思想。這樣就容易理解為什麼鄭伯料定弟弟一定會謀反,為什麼會有黃泉接母。順便可以給孩子講解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

    2.接下來談談孩子古文學習的一些建議

    幼兒園階段。吟唱為主,聽古文的唱曲,朗誦。跟著唱,跟著讀。講相關小故事。例如聽三字經唱曲。講孟母三遷等小故事。記住不背誦不背誦不背誦。沒有理解的背誦是摧殘孩子。

    小學階段。低年級簡單的古詩,跟課本就行。講作者講時代背景講詩的意思,讓孩子畫畫表現詩,思維導圖擴充套件記憶。例如陸游的示兒。藝術家皇帝——靖康之恥——北宋南遷——痛哉岳飛——陸游生平

    低年級開始學簡單小古文,先講相關故事,在逐字逐句學,詳細講重點詞。講後要考重點詞。大一些可以開始學《古文觀止》。學習過程中在理解基礎上背誦一些經典。

    初高中階段。這時孩子已經走了基本的古文功底,根據中考高考模擬題選擇古文習題。通過做題找漏洞,補足。例如詞語解釋不好,背古文字典中年詞。文章意思題不行,多讀古文故事。至於背誦,跟著老師學了文章,意思理解了,對初中生很容易被。初中一小時就能背岳陽樓記,何必小學花一天時間,孩子哭,家長急。

    國學要指導生活。國學不是把孩子教成禮義仁智信的迂腐“君子”。例如孝經講的孝敬父母方式:在日常家居的時候,要竭盡對父母的恭敬,在飲食生活的奉養時,要保持和悅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帶著憂慮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盡悲哀之情料理後事∶對先人的祭祀,要嚴肅對待∶禮法不亂。

    這幾方面哪些是三年級孩子能做的。那三年級背孝經幹什麼,難道只背不做嗎?那孩子以為我學好了,不用做的。所以我告訴孩子:首先要愛護自己,健康長大的你是給媽媽最好的禮物。孝經開篇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然後請你為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很辛苦需要你的幫助。洗自己的襪子,幫弟弟穿衣服,陪我散步聊天……,我的天使暖男。再然後順從我的輔導。孝順孝順,順才是孝,不要在叛逆頂撞,我們一起度過你成長的難關。最後,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我不求你揚名後世,當你長大幫我完成這願望。馬爾地夫我一直想去,用你工資帶我周遊世界;買顆鑽戒作為我和你爸結婚30週年的禮物……,長大的你,我的依靠。

  • 2 # 顏小滿

    古詩和文言文是我們華夏文明幾千年的文化積澱,是今人與古人對話的唯一途徑。

    我覺得背古詩和文言文的好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對於學生而言,現在小學都採用部編本的語文課本,古詩和文言文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初高中的文言文也是考試中的重難點。因此,背古詩和文言文能積累這方面的內容,於考試大有裨益。

    二、除了功利性的對考試有好處之外,多背古詩和文言文,無疑會增強一個人的文化底蘊,提升文化素養。腹有詩書氣自華,要知道我們背的都是古人的精華,於自身的生活學習都是有指導意義的。

    三、必要場合可以裝X呀記得看過一個這樣的分享——有個人去參加婚宴,席間司儀(當地挺有名氣的一個主持人)為了活躍氣氛,讓被點到的人給新人送上祝福。大部分被點到的人說的都是“百年好合”啊之類司空聽慣的,這個人被點到後懵了一下,然後腦子裡突然就想起上大學時背過的一首民國祝婚詞,當即脫口而出:

    今兩姓聯姻,一堂締約,

    良緣永結,匹配同稱。

    看今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

    卜他年瓜瓞綿綿,爾昌爾熾。

    謹以白頭之約,書向鴻箋,

    好將紅葉之盟,載明鴛譜……

    然後全場瞬間安靜下來,等他說完了,全場爆發出超級熱烈的掌聲。最後,原本默默無名的他被很多女生搭訕,那個主持人也跟他成了朋友。

    所以咯,多背古詩和文言文,真的有很多好處的。

    我前段發現一個挺不錯的學習古詩詞的APP,叫“西窗燭”,最近把詩經列入了學習計劃,現在每天學一首,很不錯的呢!一起學呀!(≧∇≦)/

  • 3 # 青菜白飯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出於《舊唐書·魏徵傳》李世民

    讀史可以明鑑,知古可以鑑今。出於《論求知》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出處於英國弗蘭西斯·培根《培根隨筆》中的論讀書。

    由此而知,發展未來,我們需要了解歷史需要了解文言文,古代詩詞。

    文言文包括古詩類,古文類,歷史類等,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載體,我們需要了解歷史,就需要了解歷史文化,瞭解歷史文化就需要讀懂古代詩詞,需要學習古詩,文言文。

    學習古代文化,欣賞古代文學,研究古代文明;學習作用還在於傳承中華文化,讓一種古老的文明傳承下去是每一位中中國人的責任; 學習古文詩詞有助於提高人遣詞造句,煉字的能力和閱讀能力,提升文學修養;好的詩詞歌賦可以愉悅人的精神,豐富人的認知,也能給於人鼓舞。

    猶如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常常以詩表達自己內心情感,學會用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鼓勵自己,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是我們難以表達的複雜情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告訴自己不為過往傷懷,豁達處事,不徒增煩惱。

    希望我們彼此都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4 # 老王高中英語

    《中中國人》

    歌曲原唱:劉德華

    五千年的風和雨啊

    藏了多少夢

    黃色的臉 黑色的眼

    不變是笑容

    八千里山川河嶽

    像是一首歌

    不論你來自何方

    將去向何處

    一樣的淚 一樣的痛

    曾經的苦難

    我們留在心中

    一樣的血 一樣的種

    未來還有夢

    我們一起開拓

    手牽著手 不分你我

    昂首向前走

    讓世界知道

    我們都是中中國人

    (一)

    先了解一下:

    文言文,指用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漢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寫成的文章。

    古詩,有兩個含義,一是泛指古代詩歌,二是指古體詩,以區別於近體詩(即律詩,絕句)。作為一種詩體,古詩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數沒有限制,每句的字數也可以不齊,平仄和用韻都比較自由。

    (二)

    中華文明的根紮在哪裡?中華文明的血脈源自哪裡?有人說,在河姆渡;有人說,在大汶口;更多的人說,在黃河流域。但我想說,我們的根我們的血脈其實深植於中華文化的深厚的文化典籍裡,傳承於每代人的思維裡,沉澱於我們每個人的血液裡。這些詩文經典傳遞著炎黃子孫生生不息的密碼,吟唱著祖宗先民的苦樂年華,訴說著中華民族的前世今生。

    在這些文化典籍裡,我們可以緬懷我們的先人。在一篇篇精妙的詩文裡,我們彷彿看到,歷史長河邊,晚上轉輾反側的戀人在水一方的纏綿,我們彷彿聽到坎坎伐檀的漢子吼唱著憤怒的歌曲;代父從軍的花木蘭豪情萬丈,勤勞孝順的劉蘭芝美麗善良……,如果沒有了這些古詩文,我們就不瞭解我們的祖先,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痛苦憂愁,他們的美好愛情,我們都將一無所知,那將是何等的遺憾!何等的悲哀!

    在這些典籍裡,古聖先賢留下了許許多多勸誡後人惜時勤學的詩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讓懵懵懂懂的少年幡然醒悟奮發向上。還有傳授學習方法的古詩: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告訴人們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教給大家如何積累寫作的素材……。甚至於他們的為人處事,哲思妙想,人生感嘆也無不連綴成文,構成佳篇,毫不保留地留給我們。這種厚度至深的精神食糧,滋潤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一脈傳承,早早地就成就了我們大地文明之國禮儀之邦的美譽。

    古典詩文還能幫助我們提升審美能力和個人氣質。美學大師朱光潛曾說過:“要養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我們最好從讀詩入手。”武亦姝,彭敏等詩詞大會冠軍們的精彩表現彷彿還在眼前的螢幕上閃耀,無需多言。腹有詩書氣自華,他們不正是最好的體現嗎?三毛說,“讀書多了,容貌自然改變”。這是氣質的改變促使容貌昇華,倒是進一步印證哲學上的外因內因互相起作用規矩。

    誦讀古典詩文就是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2013年3月1日,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週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說:“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古人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我們都應該繼承和發揚。”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煙海,歷朝歷代流傳下來的詩歌佳作文言名篇可謂卷軼浩繁。作為中華文明綿綿五千年傳承的重要載體,這些名篇佳作功不可沒。在當代,很多的古詩文言被選進各級各類學校的教材裡走進了校園,繼續擔負著傳承中華文明的重任。

  • 5 # 史蹟真相

    答:背古詩與文言文有什麼好處?

    背古詩與文言文非常有好處,而且背得越多越好,背得越早越好。這是因為:

    1,人非生而知之。特別是在幼年時,人的大腦就像是一片空地,你種什麼種子,將來

    就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甚至長成一片森林。背古詩與文言文,就像在人腦中撒種子。將來一定會收穫豐碩的成果。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來也會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而“書到用時方恨少,字臨下筆才知難”,則是從另一個角度說明背古詩與文言文的重要性。在這裡我想舉一個例子:由於工作關係我涉足了一次戲劇寫作,合作的是一位國家二級編劇,我們早就認識,多年來他一直堅持背誦唐詩宋詞和一些名家經典作品。過去,我對他的這一作法還頗不以為然,但一但動筆就發現此公筆下如有神助,文思才湧,一部戲竟然寫出了四百句唱詞,令人歎服。戲曲唱詞都是基本要合

    轍押韻的,還要經常引經據典,需要有很好的文學功底,腹內空空是根本無法勝任這項工作的。其他許多文化類工作也都要求有好的文學功底,所以,經常背一些古詩和文言文也是一個積累消化的過程,積累到一定程度就能觸類旁通,信手拈來。

    2,背古詩與文言文,也是對祖國古典文化經典的一個逐步的吸收認識過程,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話一點都不假。你不通讀或者背誦《岳陽樓記》,你怎麼能夠知道這篇經典在謀篇構思上的精巧。如果

    你有幸遊覽《岳陽樓》時,又怎麼能體會到“岳陽樓之大觀”的浩瀚雄偉,體驗到岳陽樓之陰和岳陽樓之明的迥異千秋,進而面對大好河山與古人共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豪邁情懷呢?再假如你登上泰山之巔,不知《望嶽》,又怎能體驗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心靈震撼?一個民族的優秀文化就

    是通過古詩與文言文和其他文化經典這些無聲的文字和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的。一個人的一生趁大好時光多多的吸收和享受優秀文化遺產,才能不斷給自己帶來更高層次的精神美味大餐。

    3,背誦古詩與文言文可以提高一個人的人文素養,擴大文化美學視野,使人的精神充滿自信和爭爭向上的面貌,用現在的話說“三觀”充滿正能量。人的面容可以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失去美麗,但。文化的滋養卻能使人更加風采照人,健康安詳。另外,保持大腦充實靈活,預防退化痴呆,則是背古詩與文言文送給中老年人的一副“靈丹妙藥”。

    總之,背古詩與文言文的好處太多了,願與諸君共勉,把這一美好的事物堅持發揚下去。

  • 6 # 河南百善孝為先

    現代漢語是從文言演變過來的,並且現在我們使用的語言甚至口語中都有文言的成分.比如亡羊補牢這個成語中的亡不是死亡的意思,而是逃跑,的意思.而在文言中亡用的最多意思就是逃跑.這樣的例子還很多一時想不起來了.能瞭解一些文言,對在現在漢語對詞語運用的準確性是有很大幫助的.舉個典型的例子"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2句詩其實原意是表達思念的,絲與思同音,淚說的是蠟燭其實暗喻人的眼淚,寫的及有韻味,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是給人拿來讚美老師了,顯的不倫不類的.

      上面這些還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文學作品講究抒情,這個是從先秦的詩經發展下來的,後代的文學作品受到先秦散文和詩經的影響是很顯著的,所以學一些文言對對現代文學作品的理解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你現在學的可能還不繫統,暫時還看不出背書的作用來.如果考了大學的中文系,你就會發現大學講的一些內容其實在中學和小學學過了的,只不過他講的更系統,更深一些.到時候就會剩很多力氣.

      背1些唐宋詩詞受益是終身的,我都30多了還在背呢,可惜小的時候太貪玩了,現在回頭再背記憶力時間上都要吃力很多.很羨慕你呀呵呵,有時間就多背些吧,其實唐宋詩詞無論是從用詞,結構,音樂性還是意境都是很美的,只不過他的美藏的太深了,需要多讀多問刻苦的學習一個階段,才能發現她的美麗

  • 7 # 範97531

    這要看背古詩與文言文的是哪類群體。

    如果是學生,古詩與文言文是必背的,且不說其他方面的益處,但升學考試這一點,我們就必須背,一定背。以前有一句話叫“學會數理化,走遍看天下都不怕。”但現在被一句話所代替叫“得語文者得天下。”這不是危人聳聽,是有一定的根據的,從語文課本的編排上我們就看出端倪來,以前初中語文的編排是:共八單元,現代文七個單元,古文一個單元;現在的初中語文編排是:共六個單元,現代文四個單元,古文兩個單元。不用我說大家就清楚了這是一個怎樣的變化吧。

    如果是成年人,背古詩與文言文,不但能增長知識,而且還能陶治我們的情懆,提高我們的文化素養和思想素養,彌補我們上學時未學知識的不足。我現在在讀《論語智慧這部書》,讀了受益頗深。從中懂得了要學人之長,補己之短,也懂得了要融入社會,抓住機遇,還懂得了要時常反思,有錯就改等等……的道理。

    所以,不論我們是學生還是成年人,我們都應該背古詩和文言文,因為古詩和文言文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我們從中能有效地吸取智慧,啟迪才智,提高我們的自身修養,開闊我們的眼界。

    當然,只要不把背古詩和文言文當作負擔,你會慢慢發現其中的樂趣,有了樂趣,你也就益在其中了。

  • 8 # 金波子4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習慣於快餐文化和碎片化閱讀。海量資訊、熱門的網路詞彙、表情包似乎已能滿足日常生活中簡單的交流。對詞彙的豐富,語言的美感並不在意。

    然而,當真正需要提起筆寫些什麼的時候,往往發現詞不達意,語言匱乏,胸有丘壑卻無從下筆,簡單的“詞窮”已不能代替彼時的懊惱。此刻面臨的就是語言表達的弱化和缺失的尷尬。

    “書到用時方恨少”,又一次被這句話警醒。

    多背背古詩詞,多讀讀文言文吧。

    如此。便有了: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枝頭”的春。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的夏。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秋。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冬。

    如此。

    便可開啟一卷唐的風華,宋的婉約。

    任唐風拂面,宋雨飄渺。

    如此

    便可在“天涯共此時”中

    與古人遙望同一明月。

    田園中尋找歸隱的陶潛。

    在山水間,琴絃上、竹林中駐足、聆聽,凝望。

    總能找到需要的、總能得到想要的。

    如此,便讀懂: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 9 # 天馬寫作社

    個人層面

    (一)以文言文涵養人格

    當代社會高度資訊化帶來的便利是有目共睹的,但衍生出的弊端也同樣不容忽視。西方的認知負荷理論認為:

    “當我們問題解決或者學習的過程中各種認知加工活動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認知資源,但是如果該次活動所需要的認知資源超過個體本身所具有的資源總量,就會引起資源分配的不足,從而影響學習或問題解決效率,稱為認知負荷。”

    在浩如煙海的資訊面前,人們往往不知道如何來選擇資訊而迷失其中不可自拔,過於繁多的各類資訊佔據了人們的認知空間,使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活壓力逐漸變大,焦慮心理和急功近利的心理越來越在社會各大人群中突出出來,隨之而衍生的是人們道德的淪喪,和心靈的空虛、中學生犯罪率的增高等社會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潛心學習,在文言文閱讀中得到心靈的釋放未嘗不是一種涵養人格、陶冶情操的好方法。

    多少人在成年之後依然懷念“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美,銘記“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節,記得“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的辛酸,記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這就是文言文涵養人格的價值所在,它滌盪在一代代人的心中,洗滌著一個個靈魂。以無盡的力量,於緊張焦慮的生活中,將稚子塑造成具有獨立人格的“人”。

    就像張燕玲在《文言文之現代生命》一文中所說的:

    “資訊時代,我們所缺失的不是科學知識、專業技能,而是傳統文化、人文精神!文言的學習恰是醫治現代社會人文精神缺失症的良藥!”

    換而言之,在資訊時代中,面對千縱百橫的各類資訊、快節奏生活,文言文的美,正是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一汪清泉,是人類心靈的棲息之土。

    (二)使自己語言具有詩意的美感

    資訊時代的科技進步推動了網路的普及,時至今日,網路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網路環境下,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人們在語言表達上的蒼白、膚淺與貧乏。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形象的把這一狀況體現出來:

    一對情侶去旅行,看到日出。

    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男:我也是醉了!

    看到大海

    女: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男:我也是醉了!

    看到美妙山水

    女:山之妙在峰迴路轉,水之妙在風起波生。

    男:我也是醉了!

    “我也是醉了”是常見的網路用語之一,曾經十分流行,故事雖是調侃,網路用語對生活用語的影響可見一斑。杜常善指出:“人不學老祖宗代代相傳的土生土長的文言,語言怎能不貧乏?文言是書面語言,文雅、純淨,不學它,語言怎能不粗俗?”我們在語言表達上的乾涸期待語言表達的詩性迴歸,而這種期待,正是文言文學習的意義之所在。

    (三)使自己的表達更個性化

    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資訊的交換越加頻繁,人的語言和行動更加個性化。個性的接收和傳遞都需要語言的表達,所以個性化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資訊時代不可或缺。而要獲得個性化的語言表達能力,必須從文言文中汲取營養。

    特級教師韓軍老師認為,人時期是語言學習的“敏感期”,需要從“根源處”學習語言,很多大文豪如魯迅、胡適等人,都是打好文言基礎,再轉用白話文創作,巴金在《談我的散文》一文中也曾寫道:“

    這兩百多篇‘古文’(《古文觀止》),可以說是我真正的啟蒙先生。我後來寫了二十多本散文,跟這個啟蒙先生很有關係。”

    文言文對於提高語言能力的作用更是可見一斑。反觀現代人,在寫作上難以與大師們媲美,語言表達大多時候顯得匱乏,根源就是在學生時代接觸的文言文太少。

    要知道文言文和白話文可以算是“源”和“流”的關係,很多詩句、成語至今仍被引用,文言文教學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十分有利。每年高考,都用學生用文言文進行創作或者在白話文寫作中進行引用,在2001年考生用文言文寫就的《赤兔之死》至今仍為人所稱道。文言文學習對個性化表達的作用,從浙江湖州中學的沈琦婭老師對90篇2006年高考作文的分析結果(見圖片)可以一探究竟:

    綜上所述,文言文教學是涵養人格、保持詩性語言、堅守民族文化獨立性和促進個性化語言表達的關鍵。

    國家層面

    “新時代文言無用論”曾經在學生中風靡,而在社會上,“當今社會是否有必要學習文言文”的討論也一直存在,很多人認為文言文和外語一樣,只要培養少數的專業人員去學習和研究,把經典翻譯出來即可——資訊時代對文言文教學的衝擊可見一斑。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資訊科技的進步,時間和空間造成的距離被縮短,全球化的程序大大加快了。在今天,我們不得不主動和被動地開啟國門與全世界交流。在交流的同時,文化的衝擊必不可少,最為明顯表現便是無比熱鬧的聖誕夜,大街小巷都立起了聖誕樹,音樂陣陣、食物飄香,而反觀我們的傳統節日春節,卻往往年味寡淡。

    這樣的情景使有識之士意識到了資訊時代下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要知道,傳統文化才是一個民族的象徵,是區別於世界其他民族的標誌。傳統文化包含了一個民族千百年的社會意識、獨特的審美和情操和獨特的文化內涵,只有堅守傳統文化,華夏兒女才有了自己獨特於世界的根本。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身獨特的傳統文化,物質財富再怎樣豐富,也是隨風漂流的浮萍。

    葉聖陶先生說:

    “中中國人雖然需要現代化,但是中中國人的現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成;而要知道自己還得借徑於文言或古書。”

    文言文曾被人用“傳承文明,孕育未來”這樣大氣磅礴的詞語來形容,從先秦散文到唐詩宋詞、明清文章,無不積澱著漢文化的精華;從天文、地理到政治、經濟,無不閃耀著先人的智慧;從諸子百家到醫學哲史,無不演繹著歷史的變遷——文言文有著極其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是中華精神和靈魂的鑄熔。

    流傳至今的優秀文言文是古人以心血創作的精品,反映著其生活的各個方面,正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們的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續下來的文明,如果沒有文言文的繼承和傳播,我們的民族文化說不定早就銷聲匿跡”。中國要實現中國夢,要屹立在世界強國之列,必須傳承和發揚自身的文化,由此文言文的學習必不可少。

  • 10 # 青龍庇佑我大漢

    文言文,即古代漢語,側重於書面語言,它包含豐富的詞彙和大量的典故,在傳播和繼承中形成多種具有一定規範的文體,其中就包括詩詞。相對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文言文是現代漢語的祖先,現代漢語是文言文的子孫。文言文是現代漢語的根基,現代漢語是文言文的枝梢。萬事萬物都有其生命週期,人類認知和解釋世界也就是追本溯源的過程,對待漢語也是如此,如果捨本逐末,無視語言的自身規律,在學習和運用中會造成不必要的困惑,正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多讀文言文和詩詞,夯實基礎,摩天大樓任憑風吹雨打而屹立不倒。

    音律是詩詞的一大特點,因為平仄和韻腳的約束,詩詞誦讀起來琅琅上口,從而使我們感受到文字的抑揚頓挫,其中不乏對稱美和齊整美。多讀詩詞,不需要深刻理解其含義,通過反覆大聲朗誦,最好模仿古代私塾學子閉眼搖頭,並從字裡行間去感受作者當時的所見所聞,讓這種詩景融合的畫面深深紮根於潛意識。音和形是文字的兩大要素,兩者相輔相成,通過加強詩詞的研讀,去感受古漢語本身的音律美,令讀書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詩聖杜甫給我們留下讀書祕訣,告訴我們想要下筆如有神,必須讀書破萬卷。而我更願意理解為讀書破萬卷,自然就能做到下筆如有神。在我們學生時代甚至步入社會,寫作或彙報往往成為令人頭疼的難題,提筆就不知從何說起,或者即使長篇大論也總感覺表達欠妥,詞不達意,這就是我們黔驢技窮的表現。白話文為了適合現代社會的發展,簡化了很多詞彙表達,摒棄了不少生僻字。而考慮到大眾接受度,各種媒體文章或日常表達都是應簡盡簡,因為施者擔心不必要的失誤,而受眾也往往不能理解,導致很多優秀的字詞都被雪藏,長期被壓箱底,而這些經過歷史錘鍊的經典就在文言文和詩詞中,我們可以通過多讀多用來武裝自己,做到熟能生巧,下筆如有神,讓表達自己不再成為不必要的負擔。

    俗話說治學先治史,而歷史史料又多如牛毛,而我們可以從認識詩人,瞭解事蹟,學習典故開始,構建起歷史在心裡的縱橫框架。都說我們應該熱愛中國文化,首先必須做到了解文化,而文言文涵蓋了世間百科,天文地理,三教九流,無所不及,我們只有通過多讀文言文,瞭解中華民族文化的優勢和偉大,才能增加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結合個人實際,萬變不離其宗,將古人的經驗為我所用,讓我們在人生路上少走彎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越來越多女人,甘願被“老牛吃嫩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