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條號情感粉絲團
-
2 # 浩子哥科技賦能
華為是晶片研發商,並非晶片製造商;如果讓華為獨立自主造晶片,還不如扶持投資中芯國際造出更先進製程的中國產晶片?!
即使華為造晶片,也做不大華為並非不能自主造晶片,而是需要佈局10-20年,才有可能勉強造出中端機晶片?
很多人總想著,華為每年1000多億的研發費用,拿出幾百億,搞不定晶片製造嗎?
2000年成立的中芯國際,是咱們國內晶片製造領域的希望;
如今,20年過去了,也只是剛剛實現了14nm製程晶片的量產(為華為海思半導體代工麒麟710A晶片);
然而,14nm製程的麒麟710A晶片只能算是低端智慧手機晶片,只能被搭載到華為的低端智慧手機上;
如果華為自己造晶片,5-10年能造出14製程的晶片嗎?
就算能造出來,那個時候,估計連低端手機都不再搭載14nm製程晶片了?!
更何況,中芯國際是否能夠量產7nm製程晶片還要看荷蘭阿斯麥ASML是否能夠早一點發貨EUV極紫外光刻機給中芯國際?更何況是華為呢?
如果華為建廠造晶片,ASML大概率是不會賣高階光刻機給華為的!
所以,華為並非不能自主造晶片,華為造晶片是投資大、週期長、成功率低、收益難,不划算;
與其如此,倒不如把數千億研發費用多用於通訊裝置製造、5G技術、6G技術、海思半導體、鴻蒙系統…這才是華為強大的根源!
華為不是萬能的,精力也有限,不能什麼都造!
……
華為可以加碼海思半導體晶片研發雖然華為不造晶片,但是華為海思半導體的晶片研發實力,是全球領先的!
華為的晶片家族成員已經有:麒麟晶片、巴龍基帶晶片、(5G基站)天罡晶片、凌霄(路由器)晶片、鴻鵠(智慧屏)晶片、昇騰AI晶片、鯤鵬處理器……還有華為IOT生態的數十種晶片!
麒麟+巴龍的組合,所向披靡;5G基站的天罡晶片,領先友商12-18個月;昇騰AI晶片更是算力爆棚…
華為不造晶片,但是卻可以拿出更多的錢研發晶片,讓華為晶片家族成員一次次驚豔世界!
……
-
3 # 單眼皮老王
華為怎麼造不出晶片?
這個還真的不是短期內能做出來的東西。
半導體產業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是經過了很多年的演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剛開始半導體企業包攬了晶片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等環節,具體模式可以參見今天的三星和intel。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各個環節緊密合作,便於優化,並且一家企業可以攥住整個行業大部分的利潤。當然缺點也是非常明顯,研發投入太大,風險太高,所以到目前為止,也就三星和intel可以。
後面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重新定義半導體行業,開創了IC設計和IC製造分開之先河,也就是說一部分公司,專門從事晶片設計,另一部分 公司,專門從事晶片製造,這樣,不僅僅效率更高,而且對公司來講,企業投入減少,風險降低,總體看來,就是術業有專攻,有利於整個半導體行業的快速發展。
雖然現在半導體行業是分為晶片設計、製造、封測細分領域,但是相對來說,晶片設計領域的重資產投入最少,晶片製造領域的資產投入最大(可以參見臺積電在美國投資120億美元建立5nm工廠),所以從全球範圍內,大多公司都是選擇從晶片設計進入半導體行業。
華為也不例外,華為海思自打2004年成立以來,一直在晶片設計領域艱苦奮鬥。至於為什麼不進入晶片製造領域,因為錢、人才、政策都是問題,很顯然,這裡面的任何一個對於華為來講,都不成熟。
小結個人覺得,我們對華為有一個正確的認知,雖然華為的科技研發實力,有目共睹,但是它真的不是萬能的公司了。
-
4 # 瘋評科技
所謂術業有專攻,華為造不出晶片是很正常的。
華為在通訊裝置已經做到極致,併成為標準制定者,在一個領域已經做到登峰造極;
在晶片領域打破中國產企業做不出手機SoC晶片的尷尬,創造了中國芯的奇蹟;
對於造芯,華為並沒有涉及,但如果有機會去做,我想華為也能做出來。
華為是很厲害,但我們不能神化華為華為的確在通訊裝置,晶片上做出了中國其它企業做不出的成就,值得讚揚。
但也不能因來神化華為,認為其可以無所不能,這是狂妄自大的表現,不合適的。
在現代科學下,每個組織,個人所能投入的科技領域都是有限的,能把一件事做好,做到極致就了不起了,要求華為什麼都能做,要知道他們也是人,不是神,同樣有很多不會做的東西。
在美國製裁的壓力下,華為如果決心造芯,也是可以做得出來的在美國新一輪的嚴厲制裁下,如果臺積電,三星沒法給華為代工,中芯國際能力不行的情況下,華為可以考慮自己造芯,當然這需要時間,遠水解不了近渴。
在這種逼迫的情況下,如果華為能夠造芯,最終還是有希望突破各種技術壁壘的,那樣的話對中國芯的發展是長遠的利益。
-
5 # 理科難
華為造不出晶片這其實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1.國內整體的晶片製造業產業鏈還很不足,很多都在產業鏈中下游,就算國內的中芯國際,它的技術實力離國外的還有差距。
2.造不出高階光刻機,這個和前面提到的差不多,高階光刻機制造包括了很多精密製造業,中國在材料學這邊還是短板,高階光刻機被美國卡脖子,所以暫時只能做中低端晶片,如果說華為真的要製造晶片,只要能買到中低端的光刻機還是可以做到只是效能沒那麼好而已。
3.華為現在旗下的海思是一家晶片設計公司不是晶片生產公司,他造不出晶片是因為他暫時沒有投資這一塊,如果華為投資建廠,中低端還是能做的出來的。
總結:華為不是造不出晶片,而是暫時沒有方面的投入,如果這方面有投入那麼以華為的科技實力,中低端是完全沒問題的,至於高階晶片受限於美國政府,目前要生產製造很難,除非國內光刻機能有所突破,但是長遠來看,隨著中國整理科技實力的提升,造晶片,只要華為做,中低端可以,高階在未來的20年內我覺得也可以!
-
6 # 黑碼
為什麼華為一定要造出晶片,一家公司再強大也不可能面面俱到,畢竟世界上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三星。華為造不出晶片本來就很正常,因為它從來就不做這塊業務!
一華為有自己的核心技術首先從公司定位講,任正非在多個場合說過,華為的主營業務一直就屬於通訊領域,而且未來這個方向也不會改變。它是全球領先的資訊與通訊技術解決方案供應商,專注於ICT領域。
並且在通訊領域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幾年前就超過了全球最大的電信裝置商愛立信成為了世界第一。只不過最近幾年手機業務也發展得很好,市場份額已經做到了全球第二,而且還自主設計除了效能非常不錯的麒麟晶片,並將5G晶片成功整合。
所以說華為的副業做得是相當不錯,以至於讓老美都有點忌憚這家來自中國的科技公司,而且現在還開始了毫無底線的打壓,都是華為太優秀的原因。
能夠設計出像A系、驍龍、麒麟、獵戶座天璣等類似的晶片已稱得上業界頂級水平。生產晶片所涉及的範圍則更加之廣,比如就拿做晶片的裝置光刻機來說,目前擁有先進製程的光刻機數量非常之少。
因為要做出一臺光刻機涉及許多複雜的工藝,而且它上面的零部件更是多得嚇人。一般的小公司根本就買不起這樣的裝置,即使是成功購買裝置做晶片的技術也不是每家公司能輕易掌握的。
三行業趨於壟斷設計晶片和做晶片都是非常燒錢的一件事,很多公司做到10nm就停止了,只有規模大的才敢繼續向前,比如臺積電、三星、格芯。因為它們技術積累更廣,而且客戶相對穩定,有折騰的資本。
但是現在市場上的晶片份額基本快被臺積電吃光,像格芯這樣的老廠也面臨非常大的考驗。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一般的小企業根本不敢、也不願意輕易嘗試。因此,即便是大家知道晶片很重要但仍然沒人做,一方面是技術水平確實不到,另一方面就是沒有足夠資金支配。
大家應該還記得幾年前的小米澎湃晶片,興致勃勃的要搞中國芯,最終這件事還是被擱淺,主要原因就是資金問題。前面有大樹擋著,後面的小草要想吸點養分談何容易。
對於華為而言,能夠設計出世界領先的晶片已經是我們國家科技公司的驕傲,但它終究不是萬能的。一個華為是遠遠扛不住科技大旗的,未來只有真正全面重視科技發展才不至於向現在這樣被卡脖子。
-
7 # 匯聚魔杖
任何一個企業不可能單獨構建一個全要素產業結構,單憑一個企業搭建全要素產業鏈的成本是非常高的。這很好的印證了成語“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典故出自戰國·楚·屈原《卜居》,如下:
甘戊出使齊國,渡過一條大河。船伕說:“河水是個小的間隔,你自己都不能渡過去,還能到君主那裡去遊說嗎?”甘戊回答說:“不,你不瞭解,事物各有它的長處。那種謹慎老實、誠懇厚道的臣子可以讓他們侍奉君主,卻不可以叫他們帶兵打仗;騏驥騄駬這樣的好馬,能過日行千里,如果把它們放到屋子裡,讓它們捕老鼠,還趕不上一隻小野貓;干將可算是鋒利的寶劍,天下聞名,可是木匠用它做木工活,還比不上一把普通的斧頭,現在用船槳划船,讓船順著水勢起伏漂流,我不如你;然而遊說各個小國大國的君主,你就不如我了。”
華為、蘋果、AMD、高通都不是自己製造晶片,而是將自己設計好的圖紙給代工廠(臺積電、三星等)生產,這樣的模式有兩個好處:
一是分擔風險
晶片設計公司不需要花費巨大投資建立生產線,因此輕資產,靈活性高,可以對市場快速反應,活力足。而晶片代工廠不用擔心自己的產品失敗導致產能過剩,沒法分攤生產線的巨大投入。
二是效率高
當大家都使用一個通用的工藝進行設計的時候,很容易把設計模組化、IP化。代工廠可以積累很多經過流片驗證的IP。這樣新的設計公司可以把資源集中在自己的優勢領域,而不用把每一個基礎模組都自己重新設計一遍。這在自己設計、自己生產晶片模式時代是很難實現的。
經濟的本質是資本的流動、商品的交換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時,曾請求蘋果的喬布斯將生產iPhone的生產線遷回美國,帶來更多的就業崗位。喬布斯詼諧的說道:這些工作是不會回來的。我們在中國僱傭了70萬工人,背後需要3萬名工程師的支援,如果你能培養出這麼多工程師,就能把工廠遷回美國。現在,中國依然是蘋果最重要的生產基地。
今年3月份,法國前歐洲議會議員、現任法國喬治蓬皮杜歐洲醫院急救服務中心主任菲利普·朱文文,在法國電視節目《Quotidien》譴責疫情期間法國在醫療衛生領域配不上發達國家的稱號。他諷刺道:“你怎麼能稱呼一個連口罩都無法供應的國家(為發達國家)呢?”
但即便如此,中國還是需要從歐美國家進口晶片、半導體、從中東進口石油、從越泰緬等國進口大米等。
近幾年,中國進口的半導體的價值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二,其中有一半以上通過已經生產好的裝置整裝又出口出去了。如果不賣半導體、晶片給中國企業了,歐美等國生產出來那麼多晶片、半導體要賣給誰,相信有很多相關的企業會倒閉。
多領域發展,不利於華為的管理和發展舉個例子:
巨人集團(很火的腦白金就是出自巨人)最輝煌的時期產值超過10億。巨人倒下的原因是將鉅額資金投入了巨人大廈的建設,嚴重影響了巨人的現金流。起初,巨人大廈計劃建設38層,總投資2億元,但年輕氣盛的巨人為了爭奪“全國第一高樓”,建設層數幾次加高翻番,所需資金也攀升至12億元,最終資金鍊斷裂,巨人大廈還沒有蓋好,巨人就倒下了。
看似半導體、晶片是華為的短板,但其實不是,華為一直都是在用別人的優勢來補充自己的長板。
舉個例子:
華為從歐美等國家進口了半導體和晶片,最終被華為製造成了基站裝置、手機等產品出售了,這個週期是極短的,伴隨著出售的過程又把成本轉嫁回了市場,從而獲取利潤。歐美等國家如果沒有華為的基站裝置,可以想象他們有多痛苦。前段時間德國電信公司就在《法蘭克福匯報》中表示,如果沒有華為的參與,德國電信無法快速解決5G訊號覆蓋問題,並且很難實現今年年底前新建2000座LTE基站的目標。
借用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把別人好的東西拿來用,在用的過程中學習別人的經驗,產生自己的優勢。
-
8 # 熊貓說
現在世界上只有兩家晶片是在自己的工廠裡製造的,一家是Intel,一家是三星。AMD把晶片製造業務剝離賣給了中東土豪冤大頭,然後現在主要的製造訂單都下給了臺積電。。。。
只有Intel這樣近乎壟斷市場,出貨量巨大的巨頭可以自己生產自己的晶片,自己的工廠也不給外面的人代工,完全玩閉環還不會玩死自己。對比起三星,三星自有晶片完全撐不起產能,所以三星也在拼命給各家代工晶片。
而這些年Intel擠牙膏也是因為老工藝改進比突破新工藝還是要省錢的,新工藝慢慢突破,分好多年花錢要比一兩年強攻財務壓力更小。Intel最近四五代的產品都是緩慢的提升,不論是晶片設計還是製造工藝改進,新一代對比老一代改動提升還是較小的,這樣可以最大化利潤,最小化成本。而手機晶片正處於高速發展的階段,而且市場競爭激烈,每一代晶片都有較大提升和架構更改。這樣對於IC設計商來說找代工廠在財務上更加靈活。
-
9 # 復襄公社
1. 華為不具備製造晶片的實力
能夠自研晶片和能夠製造晶片是兩碼事,華為並不具備製造晶片的實力。製造晶片對於技術以及裝置都有很高的要求,由於高門檻也導致瞭如今全球可以生產晶片的企業屈指可數,只有臺積電、三星、英特爾等幾家。不過英特爾的製程工藝比較落後,所以外界熟知的是臺積電和三星。其實除了華為,就連高通以及蘋果也不具備生產晶片的技術。
2. 術業有專攻華為主要靠通訊起家,如今的手機成為了它的另一大收入。雖然華為有自己的半導體部門,但是卻不作為主要的盈利業務。華為很清楚自身的定位,與其探索製造晶片還不如發展自己擅長的領域。雖然在中興事件之後讓我們認識到了自主生產晶片的重要性,但盲目的衝入市場反而會影響後續的發展。
3. 成本考慮此前國內圓珠筆筆尖的鋼珠都是進口的,雖然你會覺得這是個不起眼的東西,但是生產出它需要先進的裝置以及技術,這意味著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長時間的研發。從成本考慮,從瑞士、日本進口鋼珠反而是個更划算的方法。華為不自己生產處理器,也是同樣的道理。與其伴隨高風險低迴報,不如將處理器交給臺積電生產。
-
10 # 觀聊天下
華為屬於通訊裝置製造商,而晶片製造屬於半導體行業的範疇,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領域,技術的跨度太大,所以華為不可能具備晶片製造能力,術業有專攻!
光刻機是製造晶片的關鍵裝置,但光刻機制造難度極大,而中國又無法從國外獲得最先進的光刻機光刻機被譽為工業CROWN上的明珠,其結構極為複雜、技術難度極高、涉及的專業面又極廣,組裝一臺光刻機需要的零部件超過了10萬個,因此全球範圍內能夠製造光刻機的企業屈指可數,在技術難度最大的EUV光刻機領域,全球只有荷蘭ASML一家有能力產生!
光刻機的三大關鍵零部件:
鏡頭:光刻機的鏡頭一般由20多塊大面積的鏡片串聯而成,對鏡片材質的純度、拋光度有著極高的要求。
工作載臺:光刻機裡面有兩個可以做到高度同步的工作臺,一個裝載底片,另一個裝載膠片,加工晶片時兩者同步運動的誤差不能超過2nm。
光源:光刻機對光源的要求極高,要求光源能夠發出的純淨度極高的光,意思既是光源發出的光的光譜範圍必須極窄。
想要製造出以上三大關鍵零部件,沒有在相關領域幾十甚至上百年的技術積澱,是不可能實現的。
上海微電子是中國光刻機領域實力最強的企業,但其目前生產的最先進的光刻機只能達到90nm工藝。不過上海微電子在研的28nm光刻機預計今年年內可以完成研製工作,明年可以投入晶片生產線進行試產。
中國晶片製造技術的發展現狀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是中國大陸地區晶片代工行業技術實力最強的兩家公司。
中芯國際在去年年底已實現14nm工藝晶片的成功量產,而採用n+1工藝的7nm晶片有望在今年年底實現初步量產;n+2工藝的研發工作正在快速推進中,採用該工藝製造的晶片的效能,可以很接近於5nm工藝晶片的效能。
華虹半導體的晶片製造技術要落後於中芯國際,但也可以在今年實現14nm FinFET工藝晶片的量產。
華為雖然是中國高科技企業的標杆,但其只是在通訊裝置製造和晶片設計等領域擁有極強的實力,所以讓華為自己製造晶片確實是不現實的。中國要想實現晶片製造自主可控的目標,必須依賴於上海微電子等光刻機制造企業及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半導體制造企業技術實力的提升! -
11 # 微科技啟示錄
華為造不出晶片?No!關於造晶片這事,涉及到研發設計和加工生產兩個環節,研發晶片和加工生產晶片是兩個概念,類似於蘋果公司研發設計手機,但加工製造主要交由富士康來完成,華為海思專注於設計晶片,加工生產晶片環節交由晶片代工廠家完成,之前主要是臺積電,目前部分中低端晶片交由中芯國際完成。
三、受制於光刻機限制,目前國際上能生產高階光刻機的廠家只有荷蘭的ASML,要加工7nm的晶片只能用他家的,國內光刻機廠家目前能做到的最高工藝是28nm,差距十分明顯。而這家ASML,不僅東西貴,還挑買家,一般人不賣,完全的賣方市場,而且這家由歐美控制的企業對來自中國的需求尤其控制嚴格,所以即便海思有心踏入晶片加工這個領域,要過光刻機這關也難以逾越。
綜上所述,要以華為一家之力把整個產業鏈上的活都支起來,確實有點強人所難,能做到今天這個程度,通過海思實現高階晶片麒麟系列的研發,已經是非常難能可貴了。因此,要對抗美國對華為的打壓和控制,華為雙拳難敵四手,如果沒有國家意志層面的舉國支援,這場高科技領域的“上甘嶺”戰役就很難取得最終勝利。不過好在國家已經在佈局了,5月15日,中芯國際公告獲150億大基金注資;而國內光刻機上海微電子裝備公司目前也能做到28nm工藝,並且受益於中國鐳射領域的全球領先優勢,中國光刻機產業的彎道超車在不遠的將來也是可以預期的,隨之而來的中國產晶片產業全面超越歐美也是指日可待的。
回覆列表
2019年發生中興、晉華事件後,我就專門對國際晶片產業鏈進行了深入分析。首先明確下,晶片不是一個公司一家企業能夠自己製作出來的,涉及到國民工業的多個方面的產業鏈。
一、華為公司臥薪嚐膽十年,研製出“海思晶片”這盤硬菜。我們可以打個比方,把華為手機比作是大餐館,供應中華菜系饕餮大餐,給五湖四海。菜品山珍海味,品種花樣更迭,但是核心技術“工業糧食”晶片以前一直用美國,後來發現不行,太卡脖子了。
二、美國帝國主義掄起大棒,威逼利誘祭出3把封喉之劍。1.在研發上,停止3家跨國公司對華為電子設計軟體EDA的更新。EDA是晶片之母,是晶片產業CROWN上的明珠,就是研究菜品的必殺技。全球EDA70%的市場份額都由EDA三巨頭Synopsys、Cadence和西門子旗下的Mentor Graphics佔據。到2023年3家公司禁止授權給華為升級版本,屆時華為現在的ARM架構到時不是主流架構了,會被歐美世界拉開代差。
三、丟掉幻想,自力更生,華為和國家有B計劃5月18日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於,在華為深圳總部舉行的“華為2020全球分析師大會”上做出迴應稱,華為有緊急預案。晶片製作從來不是一家企業的事情,目前應該說是我們要舉全國之力。
現階段華為還是活得下去的,但留給華為的時間,也就三到五年,五年後歐美的產品就會跟我們形成代差。
大家都已經很明白美國對我們的態度,就是要置我們的高科技領域於死地,甚至有可能要將中國整體經濟與科技打下幾級,打到我們沒有希望為止,不達目的誓不罷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