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開心的怪爸爸

      琅邪臺,又名琅邪山,位於山東省原諸城縣境內。上世紀80年代,琅邪臺所在的夏河城一帶從諸城縣劃出,設立膠南縣,改屬青島市管轄;至上世紀90年代,與諸城稱市的同時,改稱膠南市,仍屬青島市管轄。從山東省地圖上看,琅邪山所在的琅琊鎮(即原夏河城),是個北靠利根灣、南臨黃家灣的半島,海拔一百米的琅邪山,雄視著茫茫黃海。  司馬遷《史記·越世家》有勾踐“遷都琅邪”之說。唐朝以來的注家,無論《史記正義》還是《史記索隱》,都把諸城縣琅邪山當作勾踐遷都之所在。近人有懷疑此山非勾踐建都之地。為了參與討論,我曾兩次登臨琅邪山,尤其是一年前,早上六點鐘上山,直到中午下山。除了幾個軍人外,景點空無一人,使我大飽眼福。  現在的琅邪山,已經闢為風景遊覽區,興建了諸如望龍亭、秦碑亭等建築;並且開掘堆土層一段,發現一些秦磚漢瓦,還出土一些口徑約30釐米的陶管。對於這些陶管的作用,有的認為是加固堆土層的,有的認為是用來排水的。總之,尚未定論。秦碑亭內展出秦碑的仿刻件,而其真品已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有秦始皇所刻數十字,其下為秦二世所刻。琅邪山是一座岩基山,但堆土層足足有九到十米厚,就是說,本來高90米的山,頂部被堆了10米的土,琅邪山變成高約100米。其目的是為了築臺望海。誰有這樣大的人力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紀》說:“十有六年……南登琅邪,大樂之,留三月。仍徒黔首三萬戶琅邪臺下。復十二歲,作琅邪臺,立石頌秦德。”就是說,秦始皇登臨琅邪山時,興致勃勃,在山上逗留三個月,然後遷三萬戶老百姓到此地,免除他們賦稅徭役12年,興建琅邪臺。  這個築成的琅邪臺,就是琅邪郡的治所;因為司馬遷的《秦始皇紀》接下去記有徐芾(一作福)上書欲尋海上仙山,受到秦始皇接見,“於是遣徐芾發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現在琅邪山有徐福塑像,以為秦始皇在此接見徐福,而徐率童男童女就是在山下利根灣乘船出海的。  當然,關於徐福出海始發港,現在頗有爭論,有說利根灣的,有說江蘇贛榆的,有說浙江慈溪的,可謂眾說紛紜。但對秦始皇修築琅邪臺,作為琅邪郡的治所,幾乎沒有爭論。只是秦代琅邪臺,是否築在勾踐“觀臺”的基礎上,還有些疑問。  據《史記》等記載,從勾踐遷都琅邪到子孫回遷會稽,一說60餘年,一說100多年。如果勾踐遷都於諸城縣琅邪臺,且時間在60年以上,那為何沒有春秋戰國時代的越系文化器物出土呢?一般說來古越人所到之處,必有印紋陶和原始青瓷遺存。但琅邪臺只有秦磚漢瓦和大口徑陶管出土。還有秦始皇之築琅邪臺,內心有“鎮壓東南王氣”的意圖,所以“王氣”所在即越王建都不一定在此琅邪。  其實,早在兩百多年前的諸城學者,於編撰《諸城縣誌·古蹟》中,已指出將諸城縣琅邪山當作勾踐遷都之地,是東漢《越絕書》和東晉郭璞《山海經》注的錯誤,都是望文生義,把此琅邪當作彼琅邪。原來,華人有稱獨峰山為琅邪的習慣,所以琅邪山很多,如諸城琅邪山、安徽滁州也有琅邪山、河北易縣有狼牙山,江蘇連雲港市海州區錦屏山,古稱朐山,因為是獨峰山,也有稱琅邪山的。此處有大量印紋陶和原始青瓷出土,這才是勾踐遷都之處。  膠南市琅邪臺,已有2200年曆史,是秦始皇鎮守海濱的郡治,不可多得的歷史遺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食材做醬香味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