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冰砂884

    漢劇是湖北主要的大型古老劇種。中國四大聲腔中的皮黃腔,是西皮、二黃在湖北結合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西皮源於陝西梆子,傳入鄂西后演變為襄陽腔,然後發展成為西皮;二黃來自安徽。皮黃結合,形成為歷史悠久的漢劇,距今約有300年的歷史。

    漢劇,本名漢調,舊名楚調,又名黃腔,辛亥革命後的1914年改名漢劇。流行於湖北全省的絕大部分地區,以及中國豫、陝、湘、粵、閩、川、黔等省的部分地區。

    漢劇早期同徽劇經常相互影響。在發展過程中形成荊河、襄河、府河、漢河四大流派。對湘劇、川劇、贛劇、粵劇、桂劇、滇劇等及本省地方小戲的形成和發展都有影響。清嘉慶、道光年間,漢調流傳到了北京,加入徽調班社演唱,逐漸融合演變而形成京劇。

    漢劇角色,分為一末、二淨、三生、四旦、五醜、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共十行。名角有餘洪元、李羅克、吳天保等。當代的陳伯華是健在的漢劇大師,在藝術界聲望很高。

    漢劇傳統劇目號稱八百出,其中有案可查的約六百多出。建國以來,整理了《宇宙鋒》、《二度梅》、《竇娥冤》、《打花枝》等傳統劇目,移植了《櫃中緣》、《屈原》及現代戲《借牛》等劇目,創作了《血債血還》等劇目,推動了漢劇藝術的改革發展,在群眾中影響較大。其中,《宇宙鋒》曾榮獲第一屆全國戲曲會演演出獎、表演獎和演員獎,還有《二度梅》、《留住漢宮春》、《審陶大》、《借牛》、《闖王旗》等優秀劇目,由於深受群眾歡迎,已先後攝製成戲曲藝術影片,在群眾中廣為流傳,為漢劇之花增添了新的光彩。

    楚劇,是湖北黃陂、孝感一帶的花鼓戲,原稱黃孝花鼓,又稱西路花鼓,1926年改名為楚劇。據老藝人推算,黃孝花鼓的歷史,可追溯到130年以前。它的產生,當不晚於清道光年間,是在黃陂、孝感一帶的竹馬、高蹺等民間歌舞及鄂東哦呵腔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原為人聲幫腔,鑼鼓伴奏,1902年進入武漢後,受到漢劇、京劇影響,逐步發展提高,1 923年改為絲絃伴奏。

    楚劇是湖北廣大群眾,特別是工農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專業劇團除湖北省、武漢市楚劇團外,孝感、荊州、咸寧、黃岡等地區的許多縣和黃石市,已先後建立了26個專業劇團,演職員工達2000多人,業餘劇團則以武漢市及黃陂、孝感、鄂城等地為最多。

    楚劇傳統劇目約300個。經過整理的《葛麻》、《百日緣》、《潑粥》、《打豆腐》、《楊絆討親》、《白扇記》、《吳天壽觀書》、《趕會》及現代戲《雙教子》、《追報表》等,影響較大。其中《葛麻》曾榮獲第一屆全國戲曲會演劇本獎和演出獎,並拍成影片;《趕會》、《吳天壽觀書》、《打豆腐》、《楊絆討親》、《白扇記》等分別拍攝成資料片。現代戲《劉介梅》、《雙教子》、《追報表》已拍成舞臺藝術片。這些劇目,大多取材於農村生活和民間傳說故事,一部分取材歷史故事;可分為正劇、悲劇、諷刺喜劇、鬧劇等,語言質樸,通俗易懂,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強烈的人民性。楚劇的表演藝術在小旦、小丑對子戲的基礎上,發展成為正旦、花旦、小旦、老旦、窯旦、小生、老生、醜、花臉等行當。著名演員有江秋屏、李百川、沈雲陔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多大了,還在問父母要錢嗎,小孩該不該找父母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