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橙十六遊戲解說

    在中國武術中,類似虎拳、猴拳這類模仿動物動作而創編的拳法都可以被歸入到象形拳中去。

    象形拳的大多數拳法都只是一兩種套路,而能在象形拳中卓然大成、開宗立派的唯有螳螂拳。

      形成年代:乾隆、嘉慶年間

      創派人物:一說是李炳霄;一說是王朗

      流傳範圍:山東、山西、河南、河北

      主要功法:五行拳、十二形拳、八式拳、四把錘、單刀

      拳法特點:生、冷、硬、脆、刁

      知名高手:李炳霄、王朗、樑學香、於海、李坤山、王寶山、崔壽山

    螳螂拳

    螳螂拳是許多武俠迷們所熟知的拳法,然而在武俠小說中,螳螂拳似乎一直是一種不入流的拳法,既沒有出過什麼高手,一般的名門正派也不會去練習,這是一種很大的誤解。

    實際上,螳螂拳是一門體系巨集大而又流派眾多的武術,高手輩出,在華東地區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它曾與太極拳、八卦掌等一起被劃入到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確定的傳統武術九大流派之中。

    於海

      於海,1942年7月18日出生於山東煙臺人,中國武術家,演員。

      1954年拜七星螳螂拳大師林景山先生為師,學習正宗的螳螂拳。可以說是近代淵源極深的一位武林前輩。於海並非專業演員,而是集螳螂拳各流派之大成的一代宗師。1980年張鑫炎導演力邀他演出電影《少林寺》中之曇宗大師,併兼任該片之動作武術指導。之後在張導製作的多部功夫片中皆可見到於海的身影。後出演過許多電影、電視劇,同樣是以“武魂”為宗旨的德高望重的武學長者。

      於海苦心研磨各武術門派的精髓,博採貫融並不斷推陳出新,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特別是對中國的傳統拳,如:螳螂拳、八卦掌、通背拳、形意拳等專案的研究和演練已達到無人能及的水平,被譽為"武學字典"。他對螳螂拳的研究和發揚,更為中華武術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奠定了他在國內外武術界宗師級的權威地位。他以精湛的武藝和高尚的武德受到了國內外眾多武術愛好者的仰慕。

    說法一:明末清初的王朗

    據說,螳螂拳的創始人叫王朗,明末清初山東即墨人,曾經在一座寺廟中居住。

    寺廟的住持也非常喜歡武術,經常與王朗比武,奈何王朗技不如人,常常被擊敗。

    一日,王朗到後院遊玩,看到一隻螳螂與蟬搏鬥,蟬的體型和勁力雖大,但卻被螳螂玩弄於股掌之間。

    王朗十分興奮,捉了幾隻螳螂回去,日夜觀察螳螂的動作。

    與此同時,王朗還吸收了猴拳的步法,將之與螳螂的手法熔於一爐,創造出了螳螂拳的基本拳法。

    等到再與住持比武時,王朗一招就將他摔倒在地。

    住持大驚,忙問王朗是怎麼回事,王朗實言相告,住持便讓王朗將此拳教予寺廟的眾和尚。

    馬馱香的故事

    說法二:清朝乾隆年間的李炳霄

    李炳霄的家世還算顯赫,它的先祖是順治年間的進士,在康熙年間曾經擔任過兵部督捕右侍郎,也就是“國家預防與控制人口外逃辦公室”第一副主任兼“國防部”副部長,是正二品的高官。

    到了李炳霄這一代,家道也是不錯的。

    李炳霄天資聰穎,文武兼備,但不知為何就是考不中舉人。

    李炳霄沒有范進的耐心,仗著還有些家底,就不再去考試,轉而與江湖豪傑交往,學習各種功夫。

    之後的情節與王朗有些類似,李炳霄在一次運用中偶然發現了螳螂與黃雀相鬥的場面(也有說螳螂與蛇相鬥的)受其啟發而創造了螳螂拳。

    創拳之後,李炳霄將拳法交給了同鄉的朋友,然後開始雲遊四方。

    在與江湖朋友比武的過程中,李炳霄屢戰屢勝,當旁人問及李炳霄的師父是誰時,李炳霄總是微微一笑,說:“忘了”。

    在山東方言裡,“忘了”與“王朗”發音基本一樣,所以很多人就認為李炳霄的師父是“王朗”,之後以訛傳訛也就成了“王朗”。

    來欣賞兩位小朋友的威猛迅速的“螳螂拳”吧。

    兩位小朋友演練的拳路,是梅花螳螂拳的“梅花路”,原名“螳螂集萃”。

    其實,無論螳螂拳由誰創立,其中又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作為象形模仿、格物取意和頂禮膜拜的基礎上而產生的獨特拳種,它都已經成為中華武術寶庫中的珍寶。

    《三回九轉羅漢功》-脫胎換骨法­

    《三回九轉羅漢功》是太極螳螂拳的獨特練功方法。通過百日的磨練,讓練功者達到脫胎換骨的奇效! ­

    該**的外在表現形式為“排打”,是由老師和徒弟兩人配合完成的。

    練功用具有:腰帶(在白洋布上用糊塗漿刮擦,疊成10公分寬下,製成之初,有一定硬度,隨著練功時日的增加,逐漸變軟)、棒槌(有內裝綠豆、河沙和鐵砂之分)、槓子。排完功後必須不鬆腰帶進行如下專案:磕胳膊-闖捶-連三捶、靠牆(靠膀子、靠背、靠胸腹、靠臀等)、鐵牛耕地、小龍探頭等。­

    功 法 介紹如下:(為萊陽方言)­

    用功者之勢­

    凡行功,拔頭陷肩,逼胸送氣,腰扎腚翻,提肚錮腿,腳踏鬥力。­

    初行手,並足站立,雙捶抑肚,肺頭平氣;氣定,將雙足跟抬起,跺地,雙手齊下拈腿,分五指,平氣,氣定,抬肩三次,踩足三次平氣。­

    第二次,雙捶齊上,抑肚肺頭,氣使丹田,排下不動,氣上心窩,排完,捶齊,杜肩,窩氣,捶提胸前,向前摧,排完,雙捶向前齊扎,氣歸身,排完雙捶反手仰抓,漫口勒回,將靠胸大勒,雙捶齊攢,抬足跟跺足,並捶貼身撞下,平氣。­

    第三次,雙捶抑肚,肺頭氣平,丹田排三下,即提上胸前,排完,雙掌齊撐,前氣歸後身,排完,抬頭立身,雙手側掌向下砍,貼腿兩旁至腚後,覆上揭至頂,兩手分手至兩肩頭,隨兩手一合,作懷中抱月勢,氣歸中元,平氣。­

    第四次,抱月兩手貼肋一開,排中元,再兩手扣合,胸前一點,往下翻推直出,鞠躬三使後身,排完,雙手按膝,咬牙翻眼,氣使信門,排完,不動身,雙手扣心窩,氣歸後身,排完,起身立直,雙手胸上一點,貼身反掌向下伏地施禮,伸筋拔骨,彎腰前推,推滿立起,作仙人拱手勢,氣歸丹田,平氣。­

    第五次,兩手丹田一點,排完,兩手扣胸捺摸,左右各回轉三轉,復至胸下按,貼身至丹田,滿按將滿,一大振,平氣。­

    第六次,伏按法,兩手反扣,貼身向上抬,抬至嘴巴,復向下按,按至丹田,一大振,排下元,排兩肋、兩腿完,踩足三次,平氣。­

    第七次,兩手扣點胸前,貼身下推,推滿立起,兩手反掌舉起,兩膈貼耳,排胸肋完,踩足三次,平氣,向丹田雙手一點,排完,開手,雙肘面前一頓,雙捶齊出,兩膈夾叉一合,復耳旁左右一分,捶與頂平。排膈完,兩膈兩邊齊伸,作大鵬展翅,又兩手膈向後抓挽,齊兩捶,齊杜胸旁,氣在上元,又一撞,氣歸丹田。­

    排功之法­

    當初學者平氣之後,即將右手在其胸前,左手在其後身對向下,順拉至丹田,右手輕輕一排,復兩手拍其雙肩"兩膈拉下至雙腿足,**使閉,完,使其抬肩跺足各三次.­

    第二節:雙錘仰上,排者用左反手,一點丹田,看其氣足否,及用右排三下,心窩用捶排三下,胸兩旁,用兩手掌齊排三下,又用右捶仰,輕排胸中,隨兩手齊拍肩下同此,排後身,先左手輕拍,向下一摸,右手點一下,排三下,重又三下,用右手輕拍三下.­

    第三節:同上.­

    第四節:抱月排中元,用捶排信門,用掌皆排三下,餘同上,仙人拱手,平氣肘,用雙手摸其兩外臂,又兩捶打其兩掌根,又兩對拍其兩肋至腿.­

    第五節:排丹田同上.­

    第六節:用手按其手,合上起,又用兩臂並手至兩齊分,至其兩肘堅,又用兩手拍其兩肋,輕輕兩下,對拍其雙肩至肘,又用手託其雙掌,使其按至丹田,小平氣,雙錘齊排丹田上,又對排其兩肋,及兩腿,使其跺足,平氣.­

    第七節:託天排者,雙手舉其兩臂根,又兩手叉抹上下,以順其氣,又樹雙錘,排胸肋兩下,又排丹田,又左右分捶,排者側掌,排兩腎內,其手大展,又兩手拍肋一下,反上齊拍,自肩至手稍,至胸,下同上.

  • 2 # Binnno

    王郎

    此拳據傳發源於明末清初年間(也有南北朝梁武帝時一說),一名叫王郎的武術家訪友比武失敗後,一次偶然機會看到螳螂捕蟬靈巧而又激烈的情形,有所啟發,然後他捕捉了許多螳螂,經常地戲鬥,觀察研究螳螂的每一細小神態動作。在精神方面他吸取了螳螂的意念高度集中、剛毅機智的氣概;手法上吸取了它巧妙運用兩個前臂進行勾、摟、卦、劈等動作是所表現出的快速靈巧;身法上吸取了它腰身的仰、俯、擰、旋的靈活多變;步法上吸取了它的踏實、穩固以及前後左右閃展騰挪的突躍等。他編制了一些巧妙的拳術攻防組合進行苦練,再度訪友比武連連獲勝。王郎在訪友習武過程中又不斷的總結經驗,虛心學習,取長補短,豐富和改進已取得的成果,從而創立了初期的螳螂拳

  • 3 # 小溪滴滴

    螳螂拳主要流傳於山東膠東各地。主要流派有“七星”、“梅花”、“六合”三大派。七星螳螂拳和梅花螳螂拳在動作的組合結構上更為相近。這兩種螳螂拳的許多套路名稱,動作組合,攻防辦法等方面都大同小異。 

    七星螳螂拳又名羅漢螳螂拳。“梅花”名主要來自梅花螳螂拳講究出手成撮,多以幾招連貫為伍,強調招招相連、一招三變、以活為上,遇回為高,加之步法的靈活變換好比朵朵梅花迎雪開。由於勁法上講究“順勁、巧勁、柔勁”,較比七星螳螂拳在剛柔相濟等方面更為深化些,所以有人稱梅花螳螂拳。

  • 4 # Liu老哥

    您好,螳螂拳為明末清初膠東人王朗(一說是王文成,另一說王朗與王文成同屬一人)所創,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相傳,王朗祖師察螳螂捕蟬之動靜,取其神態,賦其陰陽,剛柔虛實之理,施以上下、左右、前後、進退之法,演古傳十八家手法於一體而創螳螂拳法。

    螳螂拳是中國著名的中國傳統武術流派之一,的一種。它是山東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列入系統研究整理的傳統九大流派之一。

    螳螂拳的形成發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眾多武術流派之長而成,僅依所載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說,可以說螳螂拳是中國古代武術文化的載體,研究這種對於瞭解明清之際的武術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2008年6月7日,螳螂拳經國務院批准列入。

  • 5 # 喜瑪拉雅g

    我們小時候看過一部電影名字就叫《螳螂拳》裡面講述的就是一個小白 老是被人欺負,然後他師父教他螳螂拳!從此走上人生巔峰!

    螳螂拳起源於明末清初,是由海陽司馬李氏家族四世祖李贊元之玄孫李秉霄建立,記載的是他在雲遊的時候,偶遇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螳螂與黃雀”之戰,覺得螳螂還能以小勝大,以弱勝強,以智取勝而受到啟發,然後開始模仿螳螂,象形取意,經過不斷的摸索,創造出了一門藝術結構嚴謹,技擊性較強的象形拳術!也就是題主所問的“螳螂拳

    成龍大哥現場教學螳螂拳也是很精彩的,雖然很短暫!

    現今螳螂拳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螳螂拳也是咱們中國的傳統武術的一大魁寶,也是山東的四大名拳之一!

  • 6 # 簡單的遊戲

    李炳宵 螳螂拳是中國著名的中國傳統武術流派之一,象形拳的一種。它是山東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列入系統研究整理的傳統武術九大流派之一。 螳螂拳產生於明末清初,相傳由明末清初抗清人士王郎(山東棲霞人於七)所創。 螳螂拳的形成發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眾多武術流派之長而成,僅依拳譜所載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說,可以說螳螂拳是中國古代武術文化的載體,研究這種拳術對於瞭解明清之際的武術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2008年6月7日,螳螂拳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7 # 路上車心上人

    螳螂拳是中國著名的中國傳統武術流派之一,象形拳的一種。它是山東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列入系統研究整理的傳統武術九大流派之一。

    螳螂拳產生於明末清初,相傳由明末清初抗清人士王郎(山東棲霞人於七)所創。

    螳螂拳的形成發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眾多武術流派之長而成,僅依拳譜所載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說,可以說螳螂拳是中國古代武術文化的載體,研究這種拳術對於瞭解明清之際的武術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2008年6月7日,螳螂拳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8 # 亞索遊戲解說

    最早螳螂拳無門無派相傳梁武帝時,為山東即墨人王郎受螳螂捕蟬等動作的啟發,在少林長拳基礎上,吸取螳螂快速、靈活的擊前足動作特長,創成此拳。創出的第一套拳名為"崩捕"螳螂拳分北派螳螂與南派螳螂。北派螳螂拳傳於山東省膠東一帶,南派螳螂又名周家螳螂拳,據傳是清代廣東人周亞南創始的,與南拳各派相似。 螳螂拳形成了六合螳螂拳(又名"馬猴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又名"羅漢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又名"太極螳螂拳")、通臂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光板螳螂拳、八步螳螂拳等流派。按發勁的形式劃分,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等屬"硬螳螂拳",六合螳螂拳等屬"軟螳螂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80後還記得的經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