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柯
-
2 # 天涯坐看
漢語言的意義是約定俗成的,並與時俱進。
自古以來,任何漢語言的變化發展都是與時人的風俗習慣喜好相依存。
所以不必驚訝,也不必拘泥於這些變化。
迄今為止,“先生”與“老師”在歷史每一個時期都是敬稱,都高大上。
孔聖人時代,就有“三人行必有我師”、“達者為師”……
到了唐代,韓愈一篇《師說》更將“老師”稱謂推向高潮。
“先生”也有歷史淵源,不必贅述了。
漢語的變化,都是歷史的產物,可以作為研究的依據。以平常心對待就行。
一、“老師”一詞的起源
“老師”一詞最先是與學術傳授有關,後來詞義逐漸擴大。到明清時期“老師”這一種稱謂已經開始出現明顯的泛化的徵兆,如門生對座主稱老師,弟子對師傅稱老師,下級對上級稱老師,年輕人對年長者稱老師等,此時的“老師”可以不是真正授課的人,而此時私塾學校裡的任然稱夫子,先生。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有:“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
《新五代史.雜傳十七.崔木兌》記載有:“其樂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賈,州縣避役之人,又無老師良工教習。” 明王世貞《 觚不觚錄》記載有: “至分宜當國,而諛者稱老翁,其厚之甚者稱夫子。此後門生稱座主俱曰老師。”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這學裡老師是朝廷制下的,專管秀才,你就中了狀元,這老師也是要認的。”
在山東濟南地區,“老師”詞義擴大為泛指性尊稱,比如大街上有人向你問路,對方會說:“老師兒,請問去火車站怎麼走?”
二、現代意義上“老師”稱謂的起源
直至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等將西學(美式教育)引入中國,創辦新式學校後,便開始在《學生操行規範》裡面明確將教師稱謂定義為"老師"。
絕大部分學生約定俗成將"先生"改稱為"老師",則是從國民政府時代開始,並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