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如同他人按照法式連綴成篇那樣,以符合作詩的規範為意。
一、原文
長吉細瘦,通眉,長指爪。能苦吟疾書,最先為昌黎韓愈所知。所與遊者,王參元、楊敬之、權璩、崔植輩為密。每旦日出與諸公遊,未嘗得題然後為詩,如他人思量牽合,以及程限為意。
二、譯文
李長吉為人纖瘦,雙眉相連,長手指,能苦吟詩,能快速書寫。最先被昌黎韓愈知道。與長吉一起交遊的,以王參元、楊敬之、權璩、崔植最為密切,長吉每天都與他們一同出遊。從沒有先確立題目然後再寫詩,如同他人按照法式連綴成篇那樣,以符合作詩的規範為意。
三、出處
《李義山文集》·《李長吉小傳》
擴充套件資料
一、創作背景
《李義山文集》是唐代李商隱編著的詩文集。李商隱字義山本此。是集乃以作者字名。
二、作品賞析
本文最大的特點在於:小傳雖小,但小中有大、以小見大。其“小”在於:作者並沒有全面勾勒詩人李賀的一生,對他的生平經歷也記敘不多,而是選取了他生活中的若干小片段進行插敘,以小片段撐起傳記的主幹。
此外,在篇幅上,全文寥寥數百字,語言極為精練。而其“大”又體現在:極小極短的篇幅卻具有很大的容量,集敘事、議論和曲折的抒情於一體。內容渾厚,意味深長。
三、作者簡介
李商隱(公元813—858),男,漢族,字義山,故又稱李義山,號玉溪(豀)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詩人。
邠國公杜悰的表兄弟。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下轄沁陽市、博愛縣),生於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19歲因文才深得牛黨要員太平軍節度使令狐楚的賞識,引為幕府巡官。25歲進士及第。
26歲受聘於涇源節度使王茂元幕,闢為書記。王愛其才,招為婿。他因此遭到牛黨的排斥。此後,李商隱便在牛李兩黨爭鬥的夾縫中求生存,輾轉於各藩鎮之間當幕僚,鬱郁而不得志,後潦倒終生,46歲便憂鬱而死。
晚唐詩歌在前輩的光芒照耀下有著大不如前的趨勢,而李商隱卻又將唐詩推向了又一個高峰,是晚唐著名的詩人,杜牧與他齊名,兩人並稱“小李杜”。李商隱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
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與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最後抑鬱寡歡而死,死後葬於鄭州滎陽(今滎陽苜蓿窪村)。據《新唐書》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奚生詩》三卷,《賦》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失傳。有《李義山詩集》。
翻譯:
如同他人按照法式連綴成篇那樣,以符合作詩的規範為意。
一、原文
長吉細瘦,通眉,長指爪。能苦吟疾書,最先為昌黎韓愈所知。所與遊者,王參元、楊敬之、權璩、崔植輩為密。每旦日出與諸公遊,未嘗得題然後為詩,如他人思量牽合,以及程限為意。
二、譯文
李長吉為人纖瘦,雙眉相連,長手指,能苦吟詩,能快速書寫。最先被昌黎韓愈知道。與長吉一起交遊的,以王參元、楊敬之、權璩、崔植最為密切,長吉每天都與他們一同出遊。從沒有先確立題目然後再寫詩,如同他人按照法式連綴成篇那樣,以符合作詩的規範為意。
三、出處
《李義山文集》·《李長吉小傳》
擴充套件資料
一、創作背景
《李義山文集》是唐代李商隱編著的詩文集。李商隱字義山本此。是集乃以作者字名。
二、作品賞析
本文最大的特點在於:小傳雖小,但小中有大、以小見大。其“小”在於:作者並沒有全面勾勒詩人李賀的一生,對他的生平經歷也記敘不多,而是選取了他生活中的若干小片段進行插敘,以小片段撐起傳記的主幹。
此外,在篇幅上,全文寥寥數百字,語言極為精練。而其“大”又體現在:極小極短的篇幅卻具有很大的容量,集敘事、議論和曲折的抒情於一體。內容渾厚,意味深長。
三、作者簡介
李商隱(公元813—858),男,漢族,字義山,故又稱李義山,號玉溪(豀)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詩人。
邠國公杜悰的表兄弟。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下轄沁陽市、博愛縣),生於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19歲因文才深得牛黨要員太平軍節度使令狐楚的賞識,引為幕府巡官。25歲進士及第。
26歲受聘於涇源節度使王茂元幕,闢為書記。王愛其才,招為婿。他因此遭到牛黨的排斥。此後,李商隱便在牛李兩黨爭鬥的夾縫中求生存,輾轉於各藩鎮之間當幕僚,鬱郁而不得志,後潦倒終生,46歲便憂鬱而死。
晚唐詩歌在前輩的光芒照耀下有著大不如前的趨勢,而李商隱卻又將唐詩推向了又一個高峰,是晚唐著名的詩人,杜牧與他齊名,兩人並稱“小李杜”。李商隱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
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與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最後抑鬱寡歡而死,死後葬於鄭州滎陽(今滎陽苜蓿窪村)。據《新唐書》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奚生詩》三卷,《賦》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失傳。有《李義山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