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0
回覆列表
  • 1 # 漢唐騖

    孟子向來被認為是繼承孔子學說的正統。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張是行“仁政”。他 把孔子的“德治”主張發展為“仁政”學說, 以宗法血緣道德釋仁義,主張恢復井田制, 反對兼併戰爭。

    孟子的“仁政”表現在關心 人民的疾苦,要求廣大平民生活能夠穩定, 賦稅徭役能夠減輕,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 君為輕”。 孟子的“仁政”還包括要求統治 階級辦教育,要人民懂得“孝”“悌”的道德, 以維護封建秩序。

    孟子主張性善論,這是他哲學思想的基 礎。他認為只有君子才有“仁”“義”“禮”“智”, 而且這不是後天形成的,是本性所固有的。 孟子指出,人性的道德修養就是認識的發展 過程,建立了哲學與倫理學、認識論與道德 修養相統一的學說。

    歷史上以“思孟學派”稱其與子思的學 說,對後世影響極大,被視為孔門儒學的正宗。 唐韓愈首提道統,以孟子接孔子,程朱予以 進一步肯定,成為孔子至宋明理學間唯一正 統傳孔子之道者,故有“亞聖”之尊。

    但他的思想,有些並不符合當時的實際,當時地主階級已經崛起,而他的主張大多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因而很難被採納。但他的主張對當時和後世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 2 # 過去式的文字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為最高政治理想,而貶黜“霸道”。他分別以堯舜禹、“春秋五霸”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說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讓人“中心悅而誠服”;他所說的“霸”是“以力服人”,結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講“民本”,其落腳點都在“王道”上。他嚮往堯舜禹先王之治,實質上是希望道德主體與政治主體合一,即以堯舜禹等聖王實踐過的理想政治的“型別”,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透過對聖王歷史與業績的詮釋,批判他所處的紛亂的戰國時代,目的是引導歷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體系以“民本”為基礎,這與兩千多年來中國以“君本”為基礎的政治傳統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讀《孟子》至“草芥”“寇讎”之語而大怒,於洪武三年(1370)廢黜孟子祠,並於洪武-十七年命大學士劉三吾刪節《孟子》,就是明顯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兩千多年來,《孟子》成了為苦難民眾伸張正義的書,它召喚著歷代讀書人的良心,如“詩聖”杜甫的“致君堯舜上”,為民吶喊,憂國憂時。

    要講“仁政”,就要以民為本,這就是傳統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理念。從這一理念出發,孟子闡述了自己的“仁政”學說。這一學說,簡單說來,包含禮賢下士和保民愛民這兩方面的內容。孟子說:“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就是說,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會擁護君王,會為長官丟拼命。孟子一直以為,國君和社稷都是可以變換的,就是改朝換代,而民眾是不變的,民·洲向背與政權的穩定與否直接相關,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內容。可是,孟子以民為本的“王道”理想與現實之間畢竟存在著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書對專制政治的衝擊力之大,後世的不少帝王望盂生畏,《孟子>成“經”之難可見一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冷凍溶脂適合微胖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