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圖文特刊

    這個問題很簡單,要想增強年味道,也要不斷創新,在充分尊重傳統習俗的情況下,增添一些現代元素,譬如全家人可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開個春節特別patient,唱唱歌,跳跳舞,搞搞詩歌朗誦,傳統知識競賽等等,並融入到傳統的貼春聯、猜謎語、吃餃子、放鞭炮、掛紅燈籠等,這樣這個年味一定很濃。

  • 2 # 朝隮生輝

    年味的濃與淡,是個相對的感覺。

    七十年代中葉前,物質貧虧、供應短缺,過年置辦年貨全耍憑票,而且數量很少,買回的年貨要放在倉房的大缸中,小孩子們盼著年三十享用;全家老小過年的新裝,媽媽耍在年前一二個月開始做,一直做到年根底;初夕小孩子可以分得幾塊桔子糖、一把花生、一掛鞭裁下的幾十響,穿上媽媽做的新衣服、提上爸爸糊的小燈籠走街竄巷的玩耍;年夜飯大都自家做幾道平時吃不到的菜,包些白菜豬肉或酸菜豬肉的餃子;到守夜的時候才能上一盤桔子瓣糖、一盤花生、一盤凍犁全家分享;那時的春節晚會,不是看而是聽,所以各家都要在年前把收音機修理好。雖然那時生活艱苦,但人們感覺年味很濃,十分快樂。

    改革開放後,經濟發展了,生活曰益改善。年前辦年貨,想買啥買啥,大都買些特的貴的;全家老小的年服都是到大商場裡買,挑來選去,怎麼時尚、怎麼合適怎麼買;小孩放的鞭炮是大地紅、大禮花、滿天星;年夜飯無論是在家吃,還是到酒店吃,飯菜都選著挑著,要品鮮吃特;守夜全家老小圍座沙發上,茶几上擺滿各式各樣的乾果、水果、小吃、糕點,熱熱鬧鬧看著電視春節晚會;好多家庭過年的方式也變了,座上高鐵到東北玩冰雪,蹬上飛機到國外玩旅遊。然而生話比過去好了,也豐富了,可人們卻感覺年味淡了,熱情不濃。

    為什麼生活艱苦的時侯,人們過年感覺年味十足,而現在生活富裕的時侯,人們感覺過年的年味談了?就是社會進步了,現在平時的生活比以前過年還好,在老一代人感覺好像天天在過年,在年輕人感覺過年同平時沒什麼區別。從另一方面看,人們認為現在的年味淡了,期望春節的年味更濃些,也反映了人們對更新鮮、更美好生活的嚮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時代的角度看,應該怎麼評價晚清重臣李鴻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