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繁星應景
-
2 # 歐陽欣
看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操之過急,需要合理安排時間,才能夠將閱讀收穫最大化,記住以下三點定然有助於閱讀。
1. 分辨所看書目的型別,以合理安排閱讀時間。俗話說“看菜吃飯,量體裁衣”,閱讀也是一樣的。並不是所有書籍都需要安排七天時間去閱讀的,也不是所有書籍都需要全部讀完的。要根據書籍的難易程度以及內容的多少去安排閱讀時間。
對於小說,故事類書籍,有時候一天一本都不為過;對於管理類書籍就需要耗費點時間了,完整閱讀完並理解吸收相關概念,對於書籍中提到的方法論進行實際運用,都需要花費比較多時間;對於哲學類書籍,就本人而言,真的很燒腦啊,一邊閱讀一邊思考,要理解書籍所表達的內容,七天看一本書時間是不夠用的。
所以,看書不能夠盲目地限定時間,要根據書籍安排時間哦。
2. 根據目錄判斷書籍的重點以及個人的閱讀興趣點。看一本書要先看書籍的目錄,目錄是一本書的骨架,可以讓讀者一眼就看到書籍的行文脈絡,透過目錄去判斷書籍的重點,難點,同時在目錄中找尋自己的興趣點,是非常高效的一種閱讀方式。
拿《高效能人士的七個行為習慣》一書舉例,目錄把書分為四個部分“重新探索自我”“個人領域的成功:從依賴到獨立”“公眾領域的成功:從獨立到互賴”“自我提升和完善”四個部分環環相扣,似乎缺一不可,但是作為讀者卻未必需要將閱讀精力均分到每一個部分中,可以有所側重。
當前,你的目標如果僅是“個人領域的成功”,那麼側重閱讀第二部分即可,一個不獨立的人,個人的成功尚且未達到,那麼對於公眾領域的能力鍛鍊還為時尚早,所以不需要安排過多時間閱讀其他部分。
此外,一本好書不是閱讀一遍就了事的,它可以反覆閱讀,根據個人閱歷選擇性吸收,透過多遍閱讀最後才能真正內化書籍的精髓。
3. 閱讀的同時注意思考和記錄,從而真正有所收穫。相信許多人閱讀書籍不是為了消遣,更多的是為了讓自己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或是獲得知識,或是對人生有更清晰更準確的認識。既然是這樣,閱讀過程中的思考就必不可少。沒有思考的閱讀,不過是被作者牽著鼻子往前走,就好像埋頭趕路的老牛,完全無法欣賞沿途的風景。
在閱讀中思考,根據作者的文字去拓展思維,去質疑,去否定,才能夠有所提升。
在閱讀過程中只是思考還遠遠不夠,更要記錄,除了摘抄書籍的內容,梳理書籍框架外,還要記錄個人體會和思考內容。用筆記下來,把想法呈現出來,才能更直觀,更有助於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
總結:1. 分辨所看書目的型別,以合理安排閱讀時間。
2. 根據目錄判斷書籍的重點以及個人的閱讀興趣點。
3. 閱讀的同時注意思考和記錄,從而真正有所收穫。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有很大的漏洞——並沒有說是什麼書,如果這本書很厚,是很難看完的,更糟糕的可能是其他文字(注意,是閱讀),當然,如果是普通的一本書,不同的人群側重點又不一樣,歷史學家看年代感,文學家看文筆,不懂的人看熱鬧,所以說,抓書的重點,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