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歲寒不匱

    本人認為,不會。康熙在二次廢太子後,因中風,身體狀況不佳,半側身體麻痺,右手寫字都困難,此時不會不預備身後事。康熙在九子奪嫡的形勢下,不會不明白,如果預立的接班人遠離京畿,一旦自己有變,會出現混亂,導致權力交接出現危機。康熙在二次廢太子後,鑑於形勢,已決心秘密立儲。朝臣反覆上書建議,明立太子,確保王朝穩定,並以歷史教訓為據。康熙只是說,他會妥善處理該問題,不會讓歷史悲劇重演。這說明,其對接班人已有想法,只是鑑於胤礽的悲劇,不明確立儲,以免朝局因奪嫡而更加複雜。如果康熙看好十四子,就不會讓其遠離京畿,畢竟其已年老且身體違和,要隨時可以完成最高權力的交接,否則奪嫡白熱化的形勢下,十四子遠在西北,大機率會導致禍起蕭牆,自己能否善終也是疑問。康熙熟讀歷史,歷史的經驗教訓,其心知肚明,規劃佈局不會留此漏洞。

  • 2 # 孫少俠品金庸

    也有一種可能,康熙會派他去。

    康熙作為所謂的“千古一帝”,許多思維和常人不大一樣,常有出人意料之舉。

    比如少年擒鰲拜、青年平三藩,晚年換太子。全都不按照正常套路出牌。

    派十四阿哥去,起碼有兩個可取之處。

    第一,十四阿哥和其他阿哥不一樣,老十四常年對接兵部,長於征戰,熟悉軍事。

    讓他去,就不單是撫遠大將軍、大將軍王那麼簡單了。

    太子親征,代表的是皇帝,和御駕親征差不多。三軍士氣必定會大增,後勤保障哪個敢坑太子?

    所以對作戰肯定是有利的。

    第二,老十四如果是繼承人,其他兄弟們肯定不服氣的居多。

    正好可以利用眼前戰事,“橫刀立威”,積累功勞和政治資源。

    這樣安排的話,還是比較划算的。

  • 3 # 歷史折返

    康熙皇帝在大清王朝二百多年的歷史中應該算的上是一位英明神武之帝。他八歲登基,十四歲開始親政。奠定了清朝興盛的開始,為康乾盛世打下堅實的基礎。是一位能力非凡的皇帝。

    十四皇子胤禵則是一位非常受康熙皇帝喜歡的皇子,1718年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率部進駐青海,對保衛西藏做出過卓越貢獻。雖和胤禛為一母同胞,但卻是八皇子胤禩的追隨者。

    康熙皇帝一生英明神武,可是在對待立儲君的問題上卻是絞盡腦汁,接連兩次廢太子。導致眾多皇子為了爭奪皇位而出現九子奪嫡的爭鬥。

    當時大皇子胤褆被圈禁提前出局,太子胤礽被廢,八皇子胤禩也受到康熙皇帝的痛斥,基本與繼承權無緣。太子人選必定在四皇子胤禛和十四皇子胤禵之間選擇。那麼我們來觀察一下康熙皇帝在晚年期間,對這兩位皇子進行了怎樣的人事調整。

    透過兩次廢太子的康熙皇帝,應該對自己的眾多兒子們有了一個更加詳細的瞭解。也就是說在四皇子胤禛和十四皇子胤禵之間,康熙皇帝必須做出一個正確的選擇。十四皇子胤禵在1718年被認命為撫遠大將軍進行西征。那麼此時的康熙皇帝已經六十四歲(1654年至1722年)的高齡老人了。我們試想一下,哪一個皇帝會在自己晚年,把自己選定的接班人派往遙遠的邊疆作戰呢?如果一旦發生意外,那豈不前功盡棄。

    以康熙皇帝睿智的頭腦,我覺得他任命十四皇子胤禵為撫遠大將軍應該是本著人盡其才的原則做出的正確選擇。十四皇子雖然在軍事上有很高的建樹,但是治理國家需要的是一個人的綜合能力,而四皇子胤禛的低調,穩健正是康熙皇帝所需要的。事實證明,康熙皇帝最終選擇的接班人確實不負眾望,為康乾盛世打下良好基礎。成功帶領大清帝國走向了輝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宮心計2深宮計》開播,救得了港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