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裡有個女孩跟我女兒一般大,可能是家裡比較嬌慣的原因,比較任性自私。她們兩個一起玩的時候,我女兒為了維持遊戲,感覺一直在迎合對方,這樣好麼?
-
1 # 歲月如此好
-
2 # 愛育馬嘉禾
這個不必過分在意,看孩子自己的選擇,這就是孩子自己的判斷,天性如此,我們可以適度引導下,還是以尊重孩子為主哦
-
3 # 你我故事中年李
本身,這可能就是人際。
這只是一個微縮版的你我世界。我們想想,作為成人,我們是不是也在迎合他人?可能為了加薪,可能為了人際關係,可能為了資源,我們每天不都在做著迎合的事情嗎?孩子為了得到玩伴,得到快樂,捨棄自己的個性迎合小夥伴一起的陪伴,本質上這和成人是一樣的。
-
4 # 有一顆星
首先是沒有必要迎合。
其次你女兒這麼小會迎合對方,可見是一個體貼的寶貝。這麼小,還要迎合這麼小的小朋友,她太厲害了。估計在家裡也很乖。
這麼乖,給她多看書,讓她從書中學到更多。因為她會迎合別的小朋友,說明她容易聽話,所以要多引導。長大了的內斂而不是迎合就不會被欺負了。
-
5 # 愛設計的黑皮
莫要過多去幹預別人的成長,只要不違法,不有悖道德倫理。性格是多維度形成的,哪怕你以你的觀點改變了這一件事情,那你看不見的呢?開心快樂最重要,父母跟孩子是平等的,人樂意跟誰玩跟誰玩,你給我吃好喝好,給我良好的家庭環境就行了,至於我成為什麼樣的人是我的事情,過好你自己我也就能過好了。謝謝邀請!
-
6 # 彩海無情
謝邀。大人應該把心態放遠些,因為小孩子的世界是非常單純的,他們的世界並沒有成年人世界的複雜。一個4歲小孩是很天真的,他們是為了玩耍而玩耍。當然,每個小朋友的性格都不大相同,或許您的小朋友比較好玩,所以她就會想辦法吧遊戲繼續下去。
-
7 # 行樂怪咖
每個孩子都有不一樣的性格,我建議你去看一本書,英文名字叫“The Child Whisperer" 它裡面是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質,作為家長來說,我們不應該把孩子培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不是說別的孩子怎樣我們的孩子就應該怎樣,而是根據孩子自己的性格特點來發現以及培養他的潛能。我其實還比較羨慕你家孩子這樣子。
-
8 # 哈利阿熙影視
這個問題怎麼說呢!假如你女兒懂去迎合別人,證明你女兒懂事,懂得遷就其他小朋友!4歲左右這個年齡段,有小小朋友可能畢竟懂事,能跟自己認識的小朋友一起玩,自然的比較珍惜友誼啦!
-
9 # 文化商小葡萄
四歲的小朋友,正是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小朋友天真可愛,也童言無忌。
只要沒有做出有違原則的事情,我覺得沒必要對這個年紀的小朋友要求太多。
-
10 # 迷茫小彭彭
不論是在公共場合還是在家裡,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大人都需要採取一些動作來保護和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
1.遵守公共場合先來後到的遊戲規則,孩子正在玩先拿到的玩具而別人來搶,家長要保護自己孩子手上的玩具,一定不要強迫分享,否則,下一個去搶別人玩具的就是你的孩子
2.孩子放下手中的玩具去玩別的,那個玩具在他不玩的那一刻就不是他的了,回頭又要去搶,這時候家長要跟對方孩子的家長一起保護對方孩子的同時,抱住自己的孩子,堅持告訴他現在別的小朋友在玩,我們玩等待或者玩其他的,務必堅持。
3.孩子生來就自我的,他甚至覺得全世界都是自己的,如果家長經常強迫孩子分享或者說因此經常說孩子小氣、自私,那隻會讓孩子的物權意識越來越混亂,搶玩具,不分享會越來越嚴重。
-
11 # 愛清影視
我其實是想就是。嗯,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只是一個小朋友而已,但是現在的小孩子都早熟。四歲,她其實已經能明白很多事情了。你覺得銀河的話就說明家長本身就是一個比較強勢的一個人吧!所以說,玩遊戲嘛,主要就是公平公正,你覺得玩遊戲是迎合的話,那你可能覺得夠遊戲不公平公正那你就要告訴你的孩子怎麼樣才能是公平公正的與別人相處?當然啦,你能意識到這個問題就說明你特別的愛孩子身為父母的責任,其實是已經做到了,接下來就應該是想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你可以跟他溝通一下,在你跟她玩遊戲的時候,你看看他會不會迎合你?如果他不會迎合你的話,就說明他還是就是挑人去迎合或者是他特別想和另外一個小朋友玩,所以他才去迎合他。這其實是不太對的,因為他面對不同物件的時候才會表現出來這種行為。那你就可以溝通一下他。給他交其他的另外的朋友,他的朋友多了,他就會知道原來人和人之間是不一樣的,其他的朋友不會表現出這個樣子。
其次的話,我覺得你身為家長真的做得非常棒。因為你能從小就感覺到怎麼樣去教孩子對於她以後的成長都是非常有利的?你能夠及時的去引導他,讓他性格變得逐漸完整成熟起來,那就是非常棒了,大概我要說的就是這些,如果還有其他的問題話,你可以私信我。
-
12 # 家庭教育導師玲琪
首先,成人和孩子思維不同,需要確認孩子的感受,而不能僅用成人的觀察去定義事件和感受。成人認為的迎合活動,在孩子眼裡很可能只是他們自己摸索的相處模式,沒有任何其他意義在裡面,此時成人和孩子的感受一定是不一樣的。
在這個情況下,家長有必要學會站在孩子角度“傾聽”“共情”
用“三不”傾聽,來獲取孩子的相處中的感受資訊及其他全部資訊,而不急著給出成人視角的建議(因為家長如果先入為主認為孩子在這段社交中是弱勢的受挫的,勢必給出的全部是這方面的想法建議,而事實上,未必是這樣)
“三不”傾聽:
不評判:認同孩子的感受
不防禦:用眼神、姿態表現出真正的興趣,也就是看著孩子專注在孩子說話上,帶著好奇心問“還有嗎?”來詢問更多的資訊
不解釋:哪怕聽起來很無稽,也請忍住不打斷,不補充、不建議,可以問“可以舉個例子嗎?
如果確認孩子在這段社交中受到委屈的,家長需要用“共情”和啟發式提問做引導孩子思考,在類似情況下如何做(因為孩子面對的不是一個情況,而是一類情況,直接給出所謂的答案,孩子沒有一個自主思考的過程,下一次仍然不知道如何處理)
共情怎麼做的呢?分三步:
1. 覺知,說出孩子的情緒
句式可以用:我看見你…(孩子的情緒)
2. 准許,理解孩子的情緒,共情孩子
句式可以用:我也會…如果…(類似情況的共情)
3. 接受,引導解決方案
句式可以用:你接下來準備怎麼做呢?你是否願意…(也可以解決方案的建議選擇)
其次,4歲孩子的社交能力,涉及到自我概念的發展,三四歲的孩子,觀點採擇能力正在發展起來,也就是我們推斷、理解別人的內部心理活動的能力。這就意味著三四歲的孩子,並不能很好地推斷、理解別人的內心活動,在社交關係中,這個年紀的孩子總是被我們認為“自私”,其實是觀點採擇能力為完全發展時的一個天然的“自我中心”,他們只理解自己的想法、視角、而不能觀察到、也無法理解別人也會同樣有他們的觀點、想法,更無法理解別人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樣,簡單講,就是三四歲的孩子總是認為我看到的就是別人看到的,我想到的就是你別人想到的。
那麼回到問題上,四歲的孩子在和別的小朋友玩耍時,他的想法是我想和他一起玩,並且認為別的小朋友也是那麼想的,那麼在玩耍的過程中他們會自發的形成相處模式。此時如果對方是比較大的,已經發展出觀點採擇能力的,那麼就可能存在我們常說的“利用”關係,以為他可以很好地明白對方的心理;如果對方是同齡4歲左右的孩子,觀點採擇也同樣處於發展中的,那麼這就是他們自己找到的性格相處模式。
小朋友有小朋友的世界,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小朋友看得事情比大人單純得多。說吵架就吵架,說和好就和好了。也許在小孩子的心裡,還不知道迎和的意思,只是單純想在一起玩,所以隨了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