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待曉兒
-
2 # 跪射俑
十常侍是東漢末期的一個宦官政治集團,雖然被稱為“十常侍”,但是他們其實一共有12個人。這12個人分別是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慄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太監,而且都擔任中常侍的職位。
漢靈帝大概在十一歲左右就登基為帝了,這12箇中常侍就成為了漢靈帝身邊最得力的助手。
漢靈帝甚至還說十常侍中的“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可見在十常侍的“薰陶”下,他已經難以分辨是非曲直了。在漢靈帝心中,這十二個人就是他的父母,是他最相信的人。
漢靈帝把十常侍當親人,十常侍卻把漢靈帝當做他們玩弄的工具。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個人被稱為十常侍。
小說裡,皇帝直接把張讓喊“阿父”,張讓率領的這十個人則利用小皇帝來禍亂朝綱,從中謀取巨大的財富。三國演義的故事之所以會發生,這十常侍的貢獻可是非常巨大。
十常侍到底是好還是壞呢?他們壞到哪種程度了呢?
在歷史上,“十常侍亂政”這件事是非常出名的,這是以張讓為首的十二個大太監組成的宦官集團。張讓最初只是一個做雜事的小太監,在宮裡幾經沉浮後,張讓慢慢的升為了宮裡的太監首領。看過很多宮鬥劇的我們應該可以體會到,張讓從一個無名小卒變成眾太監首領,這其中到底經歷了多少艱辛和苦楚。
但是,太監本來就容易變成心理變態,對社會有極大的攻擊性,更何況張讓這種權力慾爆棚的,其危險係數和武力值絕對是極高的。
公元前167年,漢恆帝劉志去世。第二年,漢靈帝劉巨集在外戚竇氏的擁護下,於正月正式登基為帝。張讓是宮中服侍漢靈帝的侍從,能夠經常接觸到這位小皇帝。漢靈帝年齡小,心智性格都沒有成熟,對於每日陪伴在身側的張讓是非常信任。而張讓就想盡了辦法逗小皇帝開心。小皇帝開心了,他就可以趁機慫恿小皇帝許下一些承諾,頒佈一些有利於自己的政令。
在張讓的花言巧語下,小皇帝答應了張讓,在朝廷設立了“四園賣官所”,公開開價出售朝廷官職。要知道,不管是買官還是賣官,都不是對百姓有利的好事。有錢的卻不一定有才,有才的卻不一定有錢,到時候上任的是騾子還是馬,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漢靈帝長大一些以後,張讓還讓人建立了一個“裸遊館”,這是專門為漢靈帝提供淫樂場所。張讓真的是怎麼壞怎麼來,試想一下,在這種氛圍中長大的漢靈帝,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子?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漢靈帝長大後恐怕也不是什麼好人,和張讓等人是一路貨色啊!
張讓有了錢,就把自己的院子修得又高又大,有些甚至還超過了宮中宮殿,比宮殿還要奢侈精緻。這可都是大不敬,按律當斬也不為過。但是張讓有一張巧嘴,他用“天子不可登高,登高必遭大禍”來恐嚇漢靈帝。
漢靈帝對張讓,那是一百個順從,也不懷疑這是張讓在嚇唬他,整天疑神疑鬼,生怕自己的宮殿過高,引來殺身之禍。反而對張讓的做法很感激,感激張讓保護了他,簡直不明是非!
十常侍的另一個首領是趙忠,這也是一個大壞蛋!和張讓不相上下。趙忠曾經還是皇后宮裡的總管太監,後來當上了車騎將軍。
十常侍是太監,沒有後代,但是他們的爪牙卻遍佈天下。他們的父兄子弟,都成為他們的幫凶,他們橫行霸道,根本沒有哪個官敢站出來公然挑戰他們的權威。正是因為沒有人壓制,他們變本加厲,對百姓的剝削越來越重,最後甚至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來反對他們。
-
3 # 鬥哥說史
十常侍之亂是發生在東漢末年時期的一場禍事,在當時以張讓趙忠為首的宦官集團將整個朝政玩弄於鼓掌之間,外戚同宦官的爭鬥日益激烈,而這場禍亂也造成了日後三國紛爭的一個起點,董卓在這場禍亂中挾天子以令諸侯,十常侍為何能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呢?
十常侍之亂介紹:東漢末年,漢靈帝尊信張讓等十常侍,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中平六年漢靈帝死,長子劉辯繼立為帝,其生母何太后臨朝聽政,於是外戚同宦官的鬥爭又重新激烈起來。
太后兄大將軍何進為了一舉殺盡宦官,召幷州牧董卓帶兵入京,董卓還沒有趕到,何進已為宦官所誘殺,官僚世族袁紹等又大殺宦宮。持續百年的外戚同宦官的鬥爭至此最終結束。但身擁強兵、驕縱跋扈的董卓也已到京,從此,皇帝被挾制於強臣之手,東漢王朝也就名存實亡了。
十常侍之亂的過程:十常侍是漢靈帝時的宦官集團,首領是張讓和趙忠。他們玩弄皇帝於股掌之中,以至靈帝稱“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十常侍橫徵暴斂,賣官鬻爵,他們的父兄子弟遍佈天下,橫行鄉里,禍害百姓,無官敢管。
當時一些比較清醒的官吏已看出宦官的腐敗。郎中張鈞在給皇帝的奏章中指出,黃巾起義是外戚宦官專權逼出來的,他說:“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萬人所以樂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宗、賓客典據州郡,辜確財利,侵略百姓,百姓之怨無所告訴,故謀議不軌,聚為‘盜賊’。”
在《三國演義》裡,十常侍指的是指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人朋比為奸,號為“十常侍”。帝尊信張讓,呼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十常侍推動了漢朝滅亡,也算是加快了歷史進步,引起了新的政局和革新。
十常侍為何能夠得寵?1.歌功頌德,隱瞞真相
劉陶說:“四方盜賊並起,侵略州郡。其禍皆由十常侍賣官害民,欺君罔上。朝廷正人皆去,禍在目前矣!”劉陶雖然耿直,但是不笨,立刻意識到自己的語言可能衝撞了漢靈帝,急忙明確自己矛頭所刺的方向:其禍皆由十常侍賣官害民,欺君罔上。既然是十常侍的問題,那吾皇依舊聖明!
而朝廷正人皆去,是告訴漢靈帝,有這種看法的並非一人,而是眾臣的公議。十常侍和朝中大臣關係一向很僵,從漢桓帝時期開始,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就想剷除十常侍,而現在的皇甫嵩、朱雋等人對十常侍意見都很大。
一旦漢靈帝詢問一些宰輔大臣的意見,馬上可以得到驗證。
於是十常侍不等漢靈帝詢問,首先跪下來,但並非請罪,而是倒打一耙,以攻為守:“大臣不相容,臣等不能活矣!願乞性命歸田裡,盡將家產以助軍資。”言罷痛哭。
面對朝廷大臣的攻擊,十常侍表示這些不過是朝廷大臣和他們之間的政治鬥爭,一向強勢的十常侍,在漢靈帝的面前卻總是扮演著弱者的角色。
並且官員們最看重的無非是官位和財富,既然大臣抨擊十常侍賣官害民,那我們情願辭官歸鄉,捐出所有財產!十常侍很高明,歷來天子最討厭黨爭,一旦大臣抱成團,就可能架空皇帝。而表示無意於官爵財富,更是技高一籌,讓漢靈帝心中的天平立刻傾向於十常侍。
2.表示無意官位財富
漢靈帝大怒,斥責劉陶:“你們家也有服侍你的人,為什麼唯獨不能容忍服侍我的人呢?”這句話體現了靈帝作為帝王的寂寞和無奈。
雖然貴為天子,但是卻事事要以天下為重。尤其是大臣們經常打著大義和道德的旗號,約束皇帝,讓皇帝無法享受到做自己的快樂,一旦什麼都要為他人,為蒼生,確實也是件很累的事。
就像乾隆帝晚年怎麼會不知道和珅貪汙,只是多年眷顧之下,和珅也能傾心討好,給了乾隆別人無法給予的快樂和享受。漢代的皇帝大都幼年登基,從小陪伴他的太監,就是他唯一能夠信任的人。
3.對十常侍的依賴和信任
劉陶被士兵拖出去,遇上了司徒陳耽,陳耽一看火大,截下劉陶,跑去質問漢靈帝:“天下人民,欲食十常侍之肉,陛下敬之如父母,身無寸功,皆封列侯;況封諝等結連黃巾,欲為內亂:陛下今不自省,社稷立見崩摧矣!”陳耽作為司徒,是三公的身份,語氣比劉陶更加強硬,用鮮明的對比,直斥靈帝昏聵!
但漢靈帝也見慣風波,馬上避重就輕,抓住劉陶語句中的一個破綻進行猛烈攻擊:“封諝作亂,其事不明。十常侍中,豈無一二忠臣?”漢靈帝以為,封諝只是有造反嫌疑,都已經被抓,大臣們還要再牽扯到其他人就實在有些過分了。
這裡,漢靈帝把自己的位置已經堅定的和十常侍捆綁在一起,對陳耽等朝廷大臣已經變成了敵對態勢。陳耽知道再說只能招禍,於是拼死磕頭,血濺臺階。漢靈帝大怒,吩咐將劉陶陳耽一併下獄。
4.以十常侍為私人財物
十常侍就命人將二位大臣在獄中殺害,同時矯詔命令孫堅擔任長沙太守,去剿滅區星;命令劉虞為幽州牧,去剿滅漁洋張舉張純。孫堅精通謀略,不出五十天就平定長沙,而劉虞得劉備幫助,數日大戰就擊潰張舉主力,漁陽盡平。
十常侍代表朝廷封賞孫堅為烏程侯,拜劉虞為太尉,連逃犯劉備也被免除當日鞭打督郵的罪過,任命為平原縣令,平原縣廣有錢糧,劉備的日子舒服了很多,怨氣自然也淡了很多。
-
4 # 鄜延路節度使李
十常侍泛指東漢靈帝時期操弄政權的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慄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等十二位宦官,他們因任職中常侍(黃門常侍)被後代史書稱十常侍。其中以張讓、趙忠最為受寵於靈帝,靈帝亦說:“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
漢靈帝12歲即位,在朝政方面唯外戚宦官之命是從聽任朝中各派勢力鬥爭而無可奈何,因他年幼無知,智力低下固不可苛責,其情有可原。然而其生活奢侈荒淫,則無法諉據《後漢書·宦者列傳》記載:靈帝時“後宮綵女數千餘人,衣食之費,日數百金”,而宦者呂強曾針對此提出,“比谷雖賤,而戶有飢色”,“宮女無用,填積後庭,天下雖復盡力耕桑,猶不能供”。
但面對這種勸諫靈帝無動於衷,恣情享樂如故。不僅在首都建築豪華宮殿,而且在其故國河間建造解瀆館,揮霍巨大財力、人力以致使宦官、皇族“競相仿效”,“造起館舍,凡有萬數,樓閣連線丹青素堊,雕刻之飾,不可單言”,其惡劣影響遠遠超出自身的揮霍。
為搜刮供揮霍所需的財物,這個在政治上毫無作為的靈帝卻想出不少別出心裁的辦法:如規定郡國所送的貢獻,先輸入中署,名為“導行費”這實際上就是在應繳納的貢獻外,再索上一筆苛捐雜稅。為搜刮金錢,光和元年(178年)竟開西邸公開明碼標價賣官,自關內侯以下之官皆可以錢買得,據《後漢書·靈帝紀》山陽公載記》可知,當時賣官價格為二千石官價二千萬,四百石官價四百萬。所賣之錢藏於西園,供皇室私用。
中平四年(187年)連關內侯也公開標價出賣,錢五百萬。而且還可賒欠,即先到官,然後再加倍償付買官之錢,官位既成為商品,則這種商品的惟一用途就是用來榨取比其自身更多的價值。因此,用金錢而取得官位之人,當官的惟一目的就是搜刮、剝削人民,榨取更多的財富。而漢靈帝猶以為得計。有一次崔烈以五百萬錢買得司徒之官,拜見天子時,靈帝說,“悔不小靳,可至千萬”。
而第二次黨錮之禍,宦官更加為所欲為,殘害百姓,因而激起民變,釀成黃巾起義。黃巾起義被鎮壓後,漢靈帝欲廢長立幼,但由於自己病重,要宦官小黃門蹇碩幫助劉協,並設立西園八校尉分何進的軍權。蹇碩也因此欲除去何進來立劉協為帝。
中平六年(189年),蹇碩和諸宦官就建議讓何進領兵前往涼州討伐作亂已久的邊章、韓遂,且得到了靈帝的同意。何進知道蹇碩的陰謀,於是就請求派遣袁紹前往徐、兗二州徵集軍隊,等到袁紹回來之後再行出發,但目的只是為了拖延時間。就在此時,靈帝駕崩,蹇碩計劃在何進入宮時將其誅殺並擁立劉協為帝,但在蹇碩司馬潘隱暗示下,何進稱病不入。由於沒有除掉何進,劉辯被立為帝,何皇后晉皇太后並臨朝,何進與太傅袁隗輔政,錄尚書事。
何進知道天下皆痛恨宦官,又因為蹇碩意圖暗殺自己,於是打算藉機除掉蹇碩。袁紹也透過何進的親信張津建議何進藉此將宦官一網打盡,何進接受了這項建議,也因為袁氏世代貴寵,於是厚待袁紹、袁術兄弟,又引進了智謀之士如逄紀、何顒、荀攸、鄭泰等,做為自己的智囊。
蹇碩也想到何進會反擊,因此並把蹇碩的傳信給趙忠、宋典等人商議,打算關閉宮門,下詔逮捕何進並立即誅殺。但中常侍郭勝因跟何進同鄉,而站在何進這一邊,他跟趙忠討論後,決定拒絕蹇碩的提議,並把蹇碩的信給何進看。於是何進逮到藉口,命黃門令逮捕蹇碩,誅殺,且把蹇碩所掌控的軍隊控制在自己手中。
驃騎將軍董重當時與何進爭權勢,宦官依附董重為其黨羽。董太后每次想幹預朝政,何太后都加以阻止。董太后十分惱怒,於是罵何太后:“你現在敢如此囂張,還不是靠你的兄長何進!我若想讓董重砍了何進的腦袋,簡直易如反掌。”何太后聽到後,將其話語告訴何進。五月,何進和三公一同上奏:“董太后派遣前中常侍夏惲等人與州郡互相勾結,到處搜刮財寶並將其都存放在其住所。依照漢家慣例,藩王后妃不能留在京師;請把她遷回封地。”漢少帝准奏。
後來何進舉兵圍董重府邸,逮捕董重,免去董重官職,董重被迫在獄中自殺。董太后則在不久後暴崩,民間謠傳為何太后所殺。蹇碩和董重死後,袁紹再度建議何進將宦官全部誅殺,何進先向何太后建議將中常侍全數免職,以三署郎代替。何太后以古例不可廢婉拒,何進退而求其次,請求誅殺幾個比較跋扈的宦官,但舞陽君、何苗知道何進的打算,都進宮來勸阻何太后接受,何太后對何進的提議也不太支援,甚至何進自己因為對宦官一向尊敬畏懼,也沒有辦法當機立斷,只能讓事情懸在這裡。
由於何進沒有膽量獨自發動,袁紹又建議召集四方猛將率軍向京城挺進,用來迫使何太后就範,何進深以為然,但主簿陳琳、侍御史鄭泰及尚書盧植都表達反對,認為這樣是小題大作,反而引狼入室,不會成功,只會引起大亂,何進都不接受。於是何進使前將軍董卓進逼京師、府掾王匡、騎都尉鮑信回故鄉泰山郡募兵、東郡太守橋瑁進駐成皋(今河南省鄭州市滎陽市汜水鎮)、武猛都尉丁原火燒孟津(今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東),皆以“誅殺宦官”作為號召。
即使如此,何太后仍然不接受何進的提議。何苗還勸阻何進,今日的地位都是靠宦官提拔,應該要跟宦官和睦共處。久而久之,何進日漸狐疑,袁紹怕何進改變主意,於是再度進言,於是何進任命袁紹為司隸校尉,假節,專命擊斷。從事中郎王允為河南尹。袁紹督促董卓入京,董卓也揚言進駐平樂觀,何太后這才感到害怕,於是罷黜所有中常侍、小黃門。
被罷黜的當權宦官,都去晉見何進,請求何進寬恕,何進建議宦官們回到自己的封國,而袁紹建議趁機把宦官們一網打盡,何進不接受。但袁紹仍然假傳何進命令,使州郡逮捕宦官們的家屬。何進的陰謀日漸洩漏,宦官們大為恐懼,於是張讓透過兒媳何氏、舞陽君和何太后說情,何太后於是下令再讓宦官們進宮服侍。
八月,何進前往長樂宮晉見何太后,請求誅殺全體中常侍。宦官們對於何進稱疾不去送葬,但現在身手矯健地跑來長樂宮,因此大起懷疑之心,偷聽了何進和何太后的對話,才得知何進竟然想要誅殺全體宦官。於是張讓、段珪、畢嵐等在殿門內埋伏,等到何進走出殿門後,又詐稱何太后有事召見何進,何進不疑有他,走入殿門,遭到張讓等埋伏,張讓先痛斥何進,認為當初何太后幾乎被廢,都是多虧宦官們求情,現在何進想殺掉他們,實在是太過心狠手辣。
於是尚方監渠穆便提劍而上,當場擊斬何進。並立刻研擬詔書,任命親近宦官的樊陵為司隸校尉、許相為河南尹,尚書得到這項任命,都十分懷疑,希望何進能出來共同商議。中黃門便把何進頭顱仍過去,大喊:“何進謀反,已經誅殺!”
何進部曲吳匡、張璋聽到何進喪生,便和袁術等人攻入皇宮,張讓裹脅皇帝劉辯、陳留王劉協逃跑,何太后則為盧植所救。袁紹跟袁隗則矯照誅殺樊陵、許相,並和何苗攻入北宮,對宦官進行地毯式誅殺。
-
5 # 蘋說
十常侍指東漢靈帝時操縱政權的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慄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等十二個宦官。他們都任職中常侍,所以被稱為"十常侍",其首領是張讓和趙忠。
他們玩漢靈帝於股掌之上,以致靈帝稱"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十常侍自己橫徵暴斂,賣官鬻爵,他們的父兄子弟遍佈天下,橫行鄉里,禍害百姓,無官敢管。
郎中張鈞在給漢靈帝的奏章中明白指出,黃巾起義是外戚宦官專權逼出來的,他說:
"張角所以能夠興兵作亂,成千上萬的人願意跟著他,其根源都在十常侍,把他們的父兄、子弟、親戚、賓客放到各州郡,獨佔財利,侵奪百姓,百姓的冤屈無處申訴,所以圖謀不軌,聚積成為盜賊。應該殺了十常侍,把他們的腦袋懸掛南郊,以此向老百姓請罪。再派使者佈告天下,這樣可以不須用兵,而大寇自會消散。"光熹元年(189年)八月二十五日,何進入長樂宮,奏告何太后,請求殺死全體中常侍。八月二十七日,張讓、段珪等被困宮中,無計可施,只好帶著劉辯、劉協等數十人步行出門。夜裡,到達小平津。皇帝所用的六顆御璽沒有隨身帶上,沒有公卿跟隨,只有尚書盧植、河南中部掾閔貢夜裡到達黃河岸邊。閔貢厲聲斥責張讓等人,而且說:"你們如今還不快死,我就要來殺你們!"於是用手中的劍砍死數名宦官,張讓等又驚又怕,拱手再拜,又向劉辯叩頭辭別說:"我們死了,請陛下自己保重!"於是投河而死。
至此,十常侍之亂結束。
-
6 # 文友南山竹
東漢末年,漢靈帝倚信張讓等十常侍,任其專恣蠹政,以致朝政日非,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
十常侍有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慄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等十二個宦官。他們都任職中常侍,被稱為“十常侍”,其首領是張讓和趙忠。
公元189年,漢靈帝病逝,皇子劉辯即位,這就是漢少帝。外戚大將軍何進掌權。宦官蹇碩原為禁衛軍頭目,曾想殺何進,沒有成功。何進掌權後把他殺了。
何進手下有個中軍校尉袁紹勸何進把宦官勢力徹底剷除,並給他出主意,祕密召集外地兵馬進京。
這個訊息,很快傳到宦官們耳朵裡,幾個宦官商量殺何進。於是,宦官張讓等人在皇宮裡埋伏下幾十個武士,假傳太后旨意,召何進進宮,把何進殺了。
袁紹得知何進被殺,立刻派他弟弟袁術攻打皇宮。袁術乾脆放了一把火,把皇宮的大門燒了。大批兵士衝進宮裡,見了宦官就殺。有的不是宦官,只因沒有鬍鬚,也被殺了。
後來,張讓、段珪等人帶著劉辯、劉協等人逃了出來,在逃跑路上投河而死。十常侍之亂才告結束。
-
7 # 拉磨的驢
一.簡單介紹一下十常侍之亂:東漢末年,漢靈帝倚信張讓等十常侍,任其專恣蠹政。因之使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靈帝死,長子劉辯繼立為帝,其生母何太后臨朝聽政,於是外戚同宦官的鬥爭又重新激烈起來。太后兄大將軍何進為了一舉殺盡宦官,召幷州牧董卓帶兵入京,董卓還沒有趕到,何進已為宦官所誘殺,官僚世族袁紹等又大殺宦官。持續百年的外戚同宦官的鬥爭至此最終結束。但身擁強兵、驕縱跋扈的董卓也已到京,從此,皇帝被挾制於強臣之手,東漢王朝也就名存實亡了。
二.具體亂的過程
何進專權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漢靈帝得病,靈帝有皇子劉辯和劉協兩人,漢靈帝認為劉辯為人輕佻,缺乏威儀,想立劉協,但猶豫未決。於是在病重之際,把劉協託付給西園軍首領宦官蹇碩。
四月十一日,漢靈帝在南宮嘉德殿逝世。蹇碩當時在皇宮中,想先殺皇后之兄大將軍何進,然後立劉協為皇帝。他派人去接何進要與他商議事情,何進即刻乘車前往。蹇碩的司馬潘隱與何進早有交誼,在迎接他時用眼神示意。何進大驚,馳車抄近道跑回自己控制的軍營,率軍進駐各郡國在京城的官邸,聲稱有病,不再進宮。
四月十三日,何進擁皇子劉辯即帝位,是為漢少帝。當時劉辯年僅十四歲。尊其母何皇后為皇太后。何太后臨朝主持朝政,大赦天下。實權落在何進手中。
何進既已掌握朝政大權,怨恨蹇碩想謀害自己,暗中計劃欲將他殺死。中軍校尉袁紹通過何進的親信門客張津,勸說何進將所有的宦官一網打盡。何進因袁氏歷代都有人作高官,袁紹與其弟虎賁中郎將袁術又為天下豪傑所擁戴,因此相信並任用他們。又廣泛徵聘有智謀的人士何顒、荀攸及河南人鄭泰等二十人,何顒被任為北軍中侯,荀攸為黃門侍郎,鄭泰為尚書,把他們都作為自己的心腹。
蹇碩心裡疑慮不安,寫信給中常侍越忠、宋典等人說:“大將軍何進兄弟控制朝政,獨斷專行,如今與天下的黨人策劃要誅殺先帝左右的親信,消滅我們。只是因為我統率禁軍,所以暫且遲疑。現在應該一起動手,關閉宮門,趕快將何進逮捕處死。”中常侍郭勝與何進是同郡之人,何太后及何進能有貴寵的地位,他幫了很大的忙,因此他親近信賴何氏。郭勝與趙忠等人商議後,拒絕蹇碩的提議,而把蹇碩的信送給何進看。四月二十五日,何進令黃門令逮捕蹇碩,將他處死,於是把禁軍全部置於自己指揮之下。
驃騎將軍董重與何進互爭權力,宦官們依靠董重做為黨援。靈帝生母董太后每次想要干預國家政事,何太后都加以阻止。董太后感到憤恨,罵道:“你現在氣焰囂張,是依仗你的哥哥何進!我如命令票騎將軍董重砍下何進的人頭,只是舉手之勞!”何太后聽到後,告訴給何進。五月,何進與三公共同上奏:“董太后派前中常侍夏惲等與州、郡官府相互勾結,搜刮財物,都存在她所住永樂宮。按照過去的貫例,藩國的王后不能留住在京城,請把她遷回本國。”何太后批准了這一奏章。辛巳(初六),何進舉兵包圍了票騎將軍府,逮捕董重,免除他的職務,董重自殺。六月初七,董太后又憂又怕,突然死去。從此以後,何進一家失去民心。
謀誅宦官
袁紹向何進建議說:“從前竇武他們想要消滅宦官,反而被宦官所殺害,只是因為訊息洩露。五營兵士一向畏懼宦官的權勢,而竇氏反而利用他們,所以自取滅亡。如今將軍兄弟同時統帥禁軍勁族,部下將領官吏都是俊傑名士,樂於為您效命,事情全在掌握之中,這是天賜良機。將軍應該一舉為天下除去大害,垂名後世,不要錯過這個機會!”何進於是向太后建議,請求全部撤換中常侍及以下的宦官,委派三署郎官代替他們的職務。
但何太后不答應,說:“從古至今,都是由宦官來管理皇宮內的事情,這條漢朝的傳統制度,不能廢掉。何況先帝剛剛去世,我怎能衣冠整齊地與士人相對共事呢!”何進難以違背太后的意思,打算暫且誅殺最跋扈的宦官。袁紹認為宦官最親近太后和皇帝,百官的奏章及皇帝詔命都由他們來回傳遞,現在如果不徹底除掉,將來一定會有後患。但是何太后的母親舞陽君和弟弟何苗多次接受宦官們的賄賂,知道何進要消滅宦官,屢次向何太后進言阻止,又說:“大將軍擅自殺害左右近臣,專權獨斷,削弱國家。”何太后心中疑慮,認為他們的話有理。何進新近掌握重權,但他一向對宦官們既尊敬又畏懼,雖然羨慕得到除去宦官的美名,但心中不能當機立斷,因此事情拖下來,久久不能決定。
招攬外軍
袁紹又為何進出謀劃策,勸他多召各地的猛將和英雄豪傑,讓他們都率軍向京城洛陽進發,以此來威脅何太后,何進同意了這一計劃。主簿陳琳勸阻說:“民間有一句諺語,叫‘閉起眼睛捉麻雀’。像那樣的小事,尚且不可用欺詐手段達到目的,何況國家大事,怎麼可以用欺詐辦成呢?如今將軍身集皇家威望,手握兵權,龍行虎步,為所欲為。這樣對付宦官,好比是用爐火去燒毛髮。只要您發動,用雷霆萬鈞之勢當機立斷,發號施令,那麼上應天意,下順民心,很容易達到目的。然而如今反而放棄手中的權柄,去徵求外援。等到各地大軍聚集時,強大者就將稱雄,這樣做就是所謂倒拿武器,而把手柄交給別人一樣,必定不會成功,只會帶來大亂罷了。”何進不聽。典軍校尉曹操聽說後笑著說:“在宮中服務的宦官,古今都應該有,只是君王不應該給予大權和寵信,使他們發展到現在這個程度。既然要懲治他們,應當除去首惡,只要一個獄吏就足夠了。何至於紛紛攘攘地徵召各地部隊呢!假如要想將他們一網打盡,事情必然會洩露,我將看到此事的失敗。”
侍御史鄭泰也勸諫說:“董卓為人強悍,不講仁義,又貪得無厭。假如朝廷依靠他的支援,授以兵權,他將為所欲為,必然會威脅到朝廷的安全。您作為皇帝國戚,掌握國家大權,可以依照本意獨斷獨行,懲治那些罪人,實在不應該依靠董卓作為外援!而且事情拖得太久,就會起變化,先前竇武之事的教訓並不久遠,應該趕快決斷。”尚書盧植也認為不應當召董卓,何進都不接受。鄭泰於是辭職而去,告訴荀攸說:“何進是個不容易輔佐的人。”
何進的僚屬王匡與騎都尉鮑信都是泰山人,何進讓他們回鄉去召募軍隊。又召東郡太守橋瑁屯兵成,讓武猛都尉丁原率領數千人進軍河內郡,焚燒黃河的孟津渡口,火光直照到洛陽城中。這些行動都以消滅宦官作為口號。
董卓這邊接到何進召他進京的命令,立刻上路出發。同時上書說:“中常侍張讓等人,利用得到皇帝寵幸之機,擾亂天下。我曾聽說,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瘡癰潰爛雖然疼痛,但勝於向內侵蝕臟腑。從前趙鞅統率晉陽的軍隊來清除君王身邊的惡人,如今我則敲響鐘鼓到洛陽來,請求逮捕張讓等人,以清除奸邪!”何太后仍然不答應。何苗對何進說:“我們當初一起從南陽來,出身貧賤,都是依靠宦官的扶助,才有今天的富貴。國家大事,又談何容易,覆水難收,應該多加考慮。應暫且與宦官們和解。”董卓到澠池時,何進更加猶豫不決,派諫議大夫種邵拿著皇帝詔書去阻止董卓。董卓不接受詔命,一直進軍到河南。種邵迎接尉勞他的軍隊,並勸令他退軍。董卓疑心洛陽政局已發生變動,命部下用武器威脅種邵。種邵大怒,用皇帝的名義叱責他們,士兵都害怕地散開。於是種邵上前當面責問董卓,董卓理屈辭窮,只好撤軍回到夕陽亭。
宦官反擊
央視版《三國演義》中的十常侍
袁紹怕何進改變主意,便威脅他說:“矛盾已經形成,行動跡象已經顯露,將軍還想等待什麼,而不早作決斷?事情拖得太久會發生變化,就要重演竇武被害的慘劇了!”何進於是任命袁紹為司隸校尉,假節,有不經請示就逮捕或處死罪犯的權力。又任命從事中郎王允為河南尹。袁紹命屬下的方略武吏去偵察宦官動靜,又催促董卓等人,讓他們派驛使緊急上奏,在奏章上聲稱要進軍到平樂觀。於是何太后大為恐懼,把中常侍、小黃門等宦官都罷免回家,只留下一些何進所親信的人守在宮中。諸常侍、小黃門都去向何進請罪,表示一切聽從他的處置。何進對他們說:“天下動盪不定,只是由於厭恨你們。如今董卓馬上就要來了,你們為什麼還不早日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國去!”袁紹勸何進乘此機會一網打盡,以至再三申明理由,但何進不許。袁紹又用公文通知各州、郡官府,假借何進的名義,要各地逮捕宦官們的親屬。
何進的密謀因時間太長,洩露了不少。宦官們感到恐懼,想改變局勢。張讓的兒媳是何太后的妹妹,張讓向她叩頭請求說:“我現在犯下罪責,理應全家回到家鄉。想到我家幾代蒙受皇恩,如今要遠離宮殿,心中戀戀不捨。我願再入宮侍候一次,得以暫時見到太后,趨承顏色,然後退到溝壑,死也沒有遺恨了!”這位兒媳向母親舞陽君說情,舞陽君又入宮向何太后說情。於是何太后下詔,讓諸常侍全都重新入宮服侍。
光熹元年(189年)八月二十五日,何進入長樂宮,奏告何太后,請求殺死全體中常侍。
張讓、段珪等商議說:“大將軍何進自稱有病,不參加先帝的喪禮,不送葬到墓地去,如今突然入宮,這是什麼意圖?難道竇武事件竟要重演嗎?”派人去竊聽何進兄妹的談話,獲知全部談話內容。於是率領自己的黨羽數十人,手持武器,偷偷從側門進去,埋伏在殿門下。等何進出來,就假傳太后的旨意召他。
何進入宮,坐在省。於是張讓等人責問何進說:“天下大亂,也不單是我們宦官的罪過。先帝曾經跟太后生氣,幾乎廢黜太后,我們流著淚進行解救,各人都獻出家財千萬作為禮物,使先帝緩和下來,只是要託身於你的門下罷了。如今你竟想把我們殺死滅族,不也太過分了嗎!”於是尚方監渠穆拔出劍來,在喜德殿前殺死何進。張讓、段珪等寫下詔書,任命前太尉樊陵為司隸校尉,少府許相為河南尹。尚書看到詔書,覺得可疑,說:“請大將軍何進出來共同商議。”中黃門將何進的人頭扔給尚書,說:“何進謀反,已被處死了!”
破宮殺宦
何進部下的軍官吳匡、張璋在皇宮外,聽到何進被殺害,打算率軍入宮,但宮門已關閉。虎賁中郎將袁術與吳匡等共同進攻皇宮,用刀劈砍宮門,中黃門等則手持武器,防住宮門。適逢黃昏,袁術於是縱火燒南宮的青瑣門,想以此威脅宮中交出張讓等人。張讓等人到後宮稟告何太后,說:“大將軍何進的部下謀反,縱火燒宮,並進攻尚書門。”他們裹脅著何太后、少帝劉辯、陳留王劉協,劫持宮內的其他官員從天橋閣道逃向北宮。尚書盧植手持長戈站在閣道的窗下,仰頭斥責段,段驚恐害怕,於是放開何太后,何太后從視窗跳下,得以倖免。袁紹與他叔父袁隗假傳聖旨,召來樊陵、許相,把他們處斬。袁紹與何苗等率兵駐紮在朱譽門下,捉住趙忠等人處斬。吳匡等人一向就怨恨何苗不與何進同心,而且懷疑他與宦官有勾結,於是號令軍中說:“殺死大將軍的人就是車騎將軍何苗,將士們能為大將軍報仇嗎?何進部下都流著淚說:“願拼死為大將軍報仇!”於是吳匡就率兵與董卓的弟弟奉車都尉董旻一起攻殺何苗,把他的屍體扔在宮苑裡。於是袁紹關上北宮門,派兵捉拿宦官,不論老少,一律殺死,共二千餘人斃命,有人因為未長鬍須而被誤殺。袁紹乘勢率軍進攻,掃蕩宮禁,有的士兵爬上端門屋,向宮內衝擊。
八月二十七日,張讓、段珪等被困宮中,無計可施,只好帶著劉辯、劉協等數十人步行出門。夜裡,到達小平津。皇帝所用的六顆御璽沒有隨身帶上,沒有公卿跟隨,只有尚書盧植、河南中部掾閔貢夜裡到達黃河岸邊。閔貢厲聲斥責張讓等人,而且說:“你們如今還不快死,我就要來殺你們!”於是用手中的劍砍死數名宦官,張讓等又驚又怕,拱手再拜,又向劉辯叩頭辭別說:“我們死了,請陛下自己保重!”於是投河而死。
至此,十常侍之亂結束。
-
8 # 懶洋洋社長
十常侍指中國古代東漢(公元25年—220年)靈帝時操縱政權的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慄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等十二個宦官。他們都任職中常侍。
漢靈帝時的宦官集團,人稱“十常侍”,其首領是張讓和趙忠。他們玩小皇帝於股掌之上,以至靈帝稱“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十常侍自己橫徵暴斂,賣官鬻爵,他們的父兄子弟遍佈天下,橫行鄉里,禍害百姓,無官敢管。人民不堪剝削、壓迫,紛紛起來反抗。當時一些比較清醒的官吏,已看出宦官集團的黑暗腐敗,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形勢。
回覆列表
三國時代的形成,從外在表現上來看是“十常侍之亂”所引爆的,它是東漢統治的終結,同樣也是群雄割據的開端。
“十常侍之亂”不是一次兩次的政變,而是在漢靈帝以及漢少帝、漢獻帝三任皇帝在位的時間裡出現的宮廷權力爭奪現象。
這些爭端的主角有三方勢力:外戚、宦官和士族。
第一階段:“十常侍之亂”的背景及外戚爭鋒中國歷史上三次最為嚴重的“宦官之亂”,第一次就是漢末三國時期的“十常侍之亂”,其他兩個發生在唐代和明代。
“十常侍之亂”發生的端倪在漢桓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朝廷重用閹黨,分化朝臣權力,是君權與相權等其他權力的鬥爭結果,這在很多朝代都是常見現象。
而漢桓帝死後,因為沒有子嗣能夠繼承皇位,只能從藩王中挑選,於是漢靈帝就被過繼給了桓帝,成為名義上的兒子,這才即位。
這一點很重要,引出了這次角力的第一個主角,那就是靈帝的生母董氏,其所代表的勢力就是“董氏外戚”。
漢靈帝非常寵信張讓、趙忠等宦官,這一批人有十餘個,因為擔任“中常侍”,所以他們就是“十常侍之亂”的另一股勢力。
這批宦官有恩於皇帝,欺上瞞下,賣官鬻爵,把朝政搞得烏煙瘴氣,但偏偏靈帝對此不聞不問。
漢末爆發的“黃巾之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這群人“作”出來的結果,民不聊生,使得農民階層鋌而走險,紛紛起義。
漢靈帝終於在公元189年逝世,其子劉辯即位,史稱“漢少帝”。
劉辯和漢獻帝劉協都是漢靈帝的兒子,漢靈帝本意是想要立劉協的,於是就將其託付給了宦官蹇碩,而大將軍何進擁護劉辯。
大將軍何進所代表的勢力屬於何太后一方,何太后為少帝生母,是為“何氏外戚”。
何進成功擁立了劉辯,蹇碩失敗身死,這是宦官集團與何氏外戚的一次碰撞,以宦官失敗告終,於是這些宦官就有一些人轉而投入了“董氏外戚”的陣營裡。
這樣一來,“董氏外戚”與“何氏外戚”就變得公開對立了。
但問題來了,何太后是當今皇帝漢少帝的生母,董太后是漢靈帝的生母,但靈帝實際上是過繼給了桓帝,所以從宗法層面上來說,靈帝一死,董太后的地位就不合法了。
偏偏這個董太后還沒看清形式,在宦官張讓等人的鼓動下公開與“何氏外戚”翻臉,並且倚重其族弟董重,要設計殺死何進,進而奪權。
何進也不是傻子,他以“藩王王后”不宜久留京都為理由,驅逐了董太后,這在當時的律法、宗法層面上都是合乎道理的。
董太后在回藩的途中被何進毒殺,其族弟董重也在京都被何進滅掉,至此“董氏外戚”完全出局。
兩個外戚之間的鬥爭,以“何氏外戚”勝利而告終。
第二階段:士族落場,三方混戰外戚一方只剩下了“何氏”一個,那麼它與宦官之間的矛盾就爆發了,畢竟如張讓等宦官的核心人物當時是擁護董氏外戚的,本來就是敵人。
但有趣的是,“何氏外戚”這一團體內部最重要的兩個人出現了分歧,互相成為了“豬隊友”。
何進作為大將軍,代表著“何氏外戚”在朝堂上的力量,但是他採納了袁紹的建議,想要徹底剷除宦官勢力。
何太后在宮中,代表著宗法層面上的皇權力量,但是她傾向於宦官,和之前的一些宦官聯合起來,把持住了後宮。
最好玩的是,何進和何太后並沒有決裂,都是一心想為自己集團謀利益,但因為想法不同,也沒有進行更好的溝通,就各自採取了行動,並且都沒有預見到這樣做的後果。
那麼,我們從階層上來說,這一次角逐中出現了新的勢力,那就是袁紹等代表的士族集團,他們是反對宦官最為堅定的集體。
何進因為無法說服何太后支援自己除宦的行動,於是就接受而來袁紹給他出的那個損主意,即請軍閥董卓入京,震懾宦官集團,並最終除掉他們。
曹操當時聽了袁紹這個建議的時候,不禁為自己兒時的這位夥伴感到智商捉急,他雖然也是堅決地反對宦官的一員,但並沒有這麼激烈。
曹操擔任洛陽北部尉的時候曾經得罪過蹇碩的勢力,他也曾暗中刺殺過十常侍中的首領張讓,但沒有成功。同時他自身也受到宦官的助力,其父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
所以,在當時曹操看來,宦官這一集團是有利用價值的,畢竟這些人身體殘疾,不會奪取皇位,只需要控制住或者除掉幾個首腦人物就行了,沒必要全都殺掉。
殺了一批,不是還得再招一批人嗎?何必費這個勁呢?
可見,士族階層其實內部也是分化的,只不過當時袁紹因為其家族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影響力特別大,所以掌握著話語權罷了。
袁紹不知怎地就是痛恨宦官,就想滅掉他們全部,而何進也真的就接受了袁紹的建議,一方面請董卓入京,另一方面謀劃著如何殺進宮裡。
宦官自然不能坐以待斃,在何太后沒有力量庇護他們的時候,就假借何太后的名義請何進入宮,就此殺掉他。
從這裡也能看出,宦官集團實在是一群烏合之眾,並不能洞察當時的處境,殺了何進一個人,怎麼面對之後其麾下的軍隊呢?
但巧了,何進也想著趁此機會殺入宮中,於是就將計就計去了宮內。
這一去就悲劇了,董卓還沒進京,何進這面就被宦官給殺了。
好笑的是,袁紹在外面等著何進的訊號呢,結果就等來了何進的死訊,這可把他氣壞了,士族好不容易選了一個代言人可以利用,計劃還沒展開就夭折了!於是一怒之下率軍衝入宮中,見到宦官就殺。
根據一些史書記載,很多年輕人還沒長鬍子,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宦官,見到軍隊之後連忙脫褲子表明身份,可見當時的政局如何荒唐。
袁紹等人失敗之後,董卓也終於進京了。
然後這位被袁紹設計請來的助力,給袁紹等人當頭潑了一瓢冷水。
何進等“何氏外戚”的得勢是因為擁立了漢少帝劉辯,但董卓來了之後就廢掉了少帝,改立了宦官曾經支援的劉協,也就是漢獻帝。其中寓意不言自明。
這也就導致了袁紹等世家大族和董卓這種軍閥之間公然地決裂,曹操、袁紹等人紛紛出逃。
後來的事情就很清楚了,各地開始以勤王的名義討伐董卓,三國時代正式拉開序幕。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