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寶小熊貓123
-
2 # 勇哥說史
很高興回答您問題!可以肯定告訴你的是包拯一定知道狄仁傑,因為狄仁傑作為著名的唐朝宰輔,名聲肯定能傳到後世。但包拯不一定知道狄仁傑是神探,就算包拯瞭解狄仁傑曾經擔任過法曹、大理寺丞,又或者知道狄仁傑曾月斷積案萬餘件,也不一定會把狄仁傑往神探上想。
其實古代人,尤其是官員,大多是看不上斷案探案什麼的。他們多數遵循著文臣死諫、武將死戰這種職能要求。刑獄訴訟在官員考核裡面是遠不及勸課農桑、治理水利、安撫百姓、守疆闢土、發展經濟、穩定社會等重要的。
而絕大部分的民事訴訟都是發生在這種綜合考量官員素質的治下,甚少有案件直接交由大理寺或者是帝都直轄府州有司。
而朝廷設立的司法公安機構,比如什麼大理寺往往都是處理大案子,這種案件一般涉及王公貴族、高官大員、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之類的。
就是說真正需要推理的刑獄訴訟是由綜合考量官員素質的縣令刺史這些人負責的,在他們的能力要求裡面,對這方面的要求又是比較低的。
當然啦,古代也是有將刑獄訴訟單獨設立機構處理事宜的,但都不同於我們現代意義上的神斷神探這種以推理技巧為基礎的理解。
綜上,這二位應該是絕對想不到自己在幾百年後以斷案之神使人津津樂道的。
他倆就都是那種仁臣 ,一生的抱負都與政治脫不開關係,也都將自己獻給了他們的政治理想,為了一個河清海晏的太平盛世所努力。
-
3 # 南陽大強
我判斷,肯定知道的,一方面是因為狄仁傑是武則天時期的傑成的大臣,有一定的影響力。另一方面是狄仁傑當時確實是破獲了一些案件。
對於包拯來講,從小熟讀四書五經和歷史方面的書籍,所以對於曾經破案有經驗的狄仁傑是會比較瞭解,甚至還有點小崇拜吧。
-
4 # 御史大夫001
包拯當然知道,因為狄仁傑是唐朝人,包拯是宋朝人,包拯當然知道狄仁傑。
狄仁傑是武則天時期的重臣,宰相,在擔任大理寺卿的時候一年之內審結了擠壓多年的案子。
包拯是科舉出身,怎麼會對唐朝的歷史不瞭解呢,更何況是大名頂頂的狄仁傑呢,
至於說包拯斷案如神是現在的小說電視劇演藝的,包拯當了一輩子的官實際做開封府尹不到3年,是權知開封府尹,不是開封府尹,相當於常務副市長,實際處理開封府事宜。
-
5 # 西瓜王小白
包拯(999年-1062年),北宋名臣,包公廉潔清正,剛正不阿,不附權貴,鐵面無私,決斷英明,秉公執法,敢於替百姓伸冤。
狄仁傑(630年-700年)唐朝時期宰相,傑出政治家。狄國老性格清正忠耿,犯顏直諫,不畏權貴、造福民生。在民間流傳更多的是他斷案如神的傳奇故事。
狄國老是唐朝宰相,包公是北宋名臣,按照時間推算,唐在前,宋在後,所以包公應該是知道狄國老的,聽過他斷案如神的傳奇故事。
-
6 # 美玉的光彩
應該知道,因為狄仁傑比他早幾百年所以應該知道。但包拯斷案如神也是被神話了,他也是人,不可能那麼神。錯案一定也不少。只是為宣傳他,就不說了。到一千年後的今天,就沒錯誤了。
-
7 # 南門江
應該不知道的吧。
因為《狄公案》是清末寫的。又名《武則天四大奇案》《狄樑公全傳》,共六卷六十四回。前三十回,寫狄仁傑任昌平縣令時平斷冤獄;後三十四回,寫其任宰相時整肅朝綱的故事。
狄仁傑成為斷案大師,是靠這兩本書神化的。所以宋代包拯當然不知狄仁傑是斷案高手,因為他沒看過這兩本書。
-
8 # 東方天際燃燒的彩雲霞
大宋開封府尹包拯肯定不知武皇時的大周有一位斷案如神的宰輔狄仁傑。因為武則天是篡位建立了周朝,又是一個女人當政,歷史上不予承認,所以周朝歷史在正史上未以詳著,狄仁傑等武皇名臣的豐功偉業未能載入史冊。
-
9 # 我在鐵路上班
包拯大人在民間的名氣來自《包公案》,狄仁傑的名氣來自《狄公案》,當然,這兩個人歷史上都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和小說裡的人絕對不是一個人,起碼事情不會出在這兩人身上,所以,包拯肯定知道唐朝名相狄仁傑,但是包拯肯定不知道《狄公案》裡的狄仁傑。那個時候《狄公案》還沒有出書。
再說一句,還有一部《大唐狄公案》是荷蘭人寫的。咱們知道的狄仁傑是這兩本書合起來的。
-
10 # 小龍女5505
歷史上兩位名臣清官包拯和狄仁傑,相隔了幾百年之久,隸屬不同朝代,橫跨將近千年。大宋名臣包拯並不知道在他之前的盛唐,也出了一位斷案厲害的名臣狄仁傑。但如果他研究了唐朝歷史,也知道幾百年前的盛唐也出了一代名臣狄仁傑。
回覆列表
不同時期,狄仁傑是唐(武周)時傑出的政治家,包拯是北宋朝,兩者不同朝代。
一、狄仁傑
狄仁傑(630—700),字懷英,生肖虎,漢族;唐代幷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南郊區)人;唐(武周)時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當政時期宰相。
二、包拯
包拯(999—1062),宋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字希仁。天聖朝進士。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奉使契丹還,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
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裕六年(1061),任樞密副使。後卒於位,諡號“孝肅”。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於世。知廬州時,執法不避親黨。
狄仁傑生平介紹:
狄仁傑出身於太原狄氏 ,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幷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僅四個月便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奪職下獄,平反後貶為彭澤縣令。他在營州之亂時被起復,並於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擔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進拜納言。後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進拜內史,於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唐朝復辟後,追贈司空、樑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