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蓮華先生說六爻
-
2 # 王月生
這是南唐後主李煜身為階下囚時寫下的詩。記錄了李後主從君王到囚徒的人生1
反差,從人生顛峰到最底谷,這種經歷反差讓李煜後期寫詩獨出一種悲壯與悔恨的風格。
-
3 # 文人詩雨
以一江春水奏響一曲生命的絕唱、亡國的悲歌。
《虞美人》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相傳他於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在寓所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於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酒,將他毒死,可以說這是他的絕命詞了。這首詞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哀怨,似一曲生命的哀歌,通過對自然永恆人生無常尖銳矛盾對比,抒發了亡國後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語語嗚咽,令人不勝悲憐。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春花浪漫,秋月高潔,本是人人欣喜之物,富於生命的情趣。但是對於已做了階下囚的李後主來說,這種源於自然的生命情趣,他已無心留戀了,故“何時了”三字雖問得離奇,實字字千鈞,表明了他對生命的決絕心態。然而,從後主處境設身處地去想,他對人生已經絕望,遂厭倦春花秋月之無盡無休,其感情之極端悲苦可見一斑。“往事知多少”,一下轉到現實中來了,“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南唐當皇帝的時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已化為虛無了,他深深嘆惋人生之短暫無常。“又東風”點明他歸宋後又過一年。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又”點明瞭“春花秋月”的時序變化,詞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兩句流露出的愁緒,也引出詞人對故國往事的回憶。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筆呼號,是一聲深沉的浩嘆:夜闌人靜,幽囚在小樓中的人,倚欄遠望,對著那一片沉浸在銀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國之思,悽楚之情,湧上了心頭,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完全以一個失國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國之恨。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他遙望南國慨嘆,“雕欄”“玉砌”也許還在吧?只是當年曾在欄邊砌下流連歡樂的有情之人,已不復當年的神韻風采了。“亡國之音哀以思”,由於亡國,李煜由一國之君,跌落為階下之囚,他失去了歡樂,失去了尊嚴,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他的追思。
最後,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恆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悲慨之情如衝出峽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發而不可收。詩人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湧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難怪前人讚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
李煜之以全心感受哀愁,亦正如其早期詞作中某些作品之以全心感受歡樂。因為正是惟有能以全心去感受哀愁的人,才能以其深情銳感探觸到宇宙人生的某些真理和至情。所以李煜詞能從一己回首故國之悲,寫出了千古人世的無常之痛。而且更以“春花秋月”及“一江春水”等如此真切直接的形象,表現出一種超越古今的口吻和滔滔無盡的氣象。正因為他一人經過這種極端的悲樂,才造就了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也顯得格外光榮而偉大。在悲哀的詞裡,我們看見一縷縷的血痕淚痕。“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堪稱是李煜人生苦樂滄桑的寫照,同時也奠定了其後期詞沉鬱悲涼的美。
李煜是性情中人,他對生命的感悟也往往以性情化的方式表現出來。這首《虞美人》堪稱是一曲生命的哀歌。
-
4 # 秀雲涵天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兩句詞出自《虞美人》,作者南唐後主李煜,是傳誦千古的名句,抒發了詞人既深且重、難以遏止的愁緒。以春水來比喻愁緒,既巧妙地呼應了“春花”“東風”等點明季節的詞語,又把抽象的愁緒形象化了。既寫出了愁緒的洶湧浩蕩、奔流不息 又寫出了愁緒的連綿不絕、無盡無休。語言極其簡單天然,然而氣象不凡,寫出了一種鬱結已久的愁緒,用向東奔流的一江春水來做比喻 就具有了一種奔放恣肆的氣勢,愁緒是沉著的情感,而作為喻體的春水又是飛動的。這兩句詞風神秀麗 ,是李煜在繁華落盡之後展現出來的一派天真。
南唐名士徐鉉,是後主李煜身邊最有學問的大臣 ,曾多次出使到宋。降宋後官至散騎常侍,很快又升遷給事中。宋太宗一日問徐鉉:你曾經見過你的老領導李煜嗎?徐鉉大恐:“微臣怎麼敢私自去拜見他呢?”太宗說:“你只管去,只要說朕讓你去的就可以了。”
徐鉉得以進去,站在臺階等候後主接見。老僕人趕忙搬取舊椅請徐鉉坐,徐鉉離很遠看到後趕忙說:“只需搬一把椅子就夠了。”不一會兒,後主李煜戴著紗帽穿著道袍走了出來。徐鉉趕緊下拜,李煜急忙走下臺階攙扶徐鉉,拉著徐鉉的手走進室內。徐鉉要行君臣大禮,李煜急忙阻止:“你我已不是君臣關係,今日豈有此理?”請徐鉉上坐,徐鉉把椅子拉偏了才敢斜著身子坐下。後主握著徐鉉的手忍不住大哭起來,停止哭泣後就長時間沉默不言,又過了一會忽然長長嘆息說:“當時真後悔殺了潘佑、張平二人。”
-
5 # 一葉孤帆行萬舟
李煜,五代皇帝,作為一個帝王,他是個笑話,可是,皇室不幸而詞壇之大幸。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絕命詞。相傳他於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於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不斷更替,人生多麼美好。可我這囚犯的苦難歲月,什麼時候才能完結呢?“春花秋月何時了”表明詞人身為階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傷懷。回首往昔,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麼會弄到今天這步田地?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 “又”點明瞭“春花秋月”的時序變化,詞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兩句流露的愁緒,也引出詞人對故國往事的回憶。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儘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裡暗含著李後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朱顏”一詞在這裡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徵。 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恆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人先用發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湧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詞以明淨、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難怪前人讚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全詞虛設回答,在問答中又緊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寫得自然而一氣流注,最後進入語盡意不盡的境界,使詞顯得闊大雄偉。
作者
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峰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天祚三年七月初七,李煜出生在金陵。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於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後主。開寶八年,宋軍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後因作感懷故國的名詞《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傑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詞。在政治上失敗的李煜,卻在詞壇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稱為“千古詞帝”。
-
6 # 八卦研究室
李煜(公元937——978年)。
李後主是一位九五之尊的帝王,也是一位天才的藝術家,書法、繪畫、音樂無所不精。當他即位稱帝的時候,國家已岌岌可危,他在對北宋的委屈求全中過了十幾年的生活,這一期間他依然縱情聲色,侈陳遊宴。
公元974年農曆九月,宋太祖派大將曹彬、潘美帶領10萬大軍分水、陸兩路攻打南唐。
宋軍到了長江邊,馬上用竹筏和大船趕造浮橋。這個訊息傳到南唐的國都金陵,南唐君臣正在歌舞飲宴。李後主問周圍大臣該怎麼辦,大臣說:“從古至今,沒聽說搭浮橋過江的,不必理會!”
李後主邊笑邊說:“我早說過這不過是小孩子的把戲罷了。”
3天后,宋軍搭好浮橋,潘美的步兵在浮橋上如履平地,跨過長江。南唐的守將抵擋不住,敗的敗,降的降。10萬宋軍轉瞬間就打到金陵城邊。
那時候,李後主正在宮裡跟一批和尚道士誦經講道,宋軍到了城外,他還一無所知呢。等到他到城頭上巡視,才發現城外到處飄揚著宋軍旗幟。
李後主連忙調動駐寧上江的15萬大軍來救。救兵剛到了皖口,便遭到宋軍的兩路夾攻,南唐軍全軍覆沒。李後主叫人在宮裡堆了柴草,準備放火自焚,但是最終膽怯了,後來帶著大臣出宮,向曹彬投降。
李後主被押到東京,過著囚徒的生活。兩年以後,在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他在寓所讓舊日宮妓作樂,唱他新作的《虞美人》一詞: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一首飽含亡國之淚的絕望悲歌,詞人的一腔悲慨之情,如出峽奔海的滔滔江水,永無止息。悽婉的樂聲傳到外面,宋太宗趙光義聽到後大怒就派人把他毒死了。
-
7 # 韓I949
李煜和南陳後主陳叔寶,還有宋徽宗當皇帝是埋沒了人材,這三位都有極髙的文學藝術造詣,陳叔寶的玉樹後庭花在當時是盛極一時的,後唐杜牧譏刺為亡國之音,江南的宋齊樑陳到他這一代是徹底的被隨統一了,再說一代詞帝李煜更是有極高的天賦,五代後詩詞第一人,是時,宋太祖己經統一了北方,並且曾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李煜不思自省還在和大小周,在後宮搞詩詞歌賦的遊戲,最後導至國破家亡,只剩下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悲涼的詞句。還有北宋的書法書畫大師宋徽宗,瘦金體書法是他所創,畫花鳥蟲漁更是冠絕一時,為了研究自己的專業,竟早早的禪位於兒子欽宗。更為奇葩的是明後期天啟皇帝朱由校極擅長木匠活,他這個木匠還是幹細活的,所造的樓臺亭榭極具小巧玲瓏,尤善於雕刻,大權宦閹人魏忠賢正好利用朱由校的這種嗜好,往往在他正忙於工作的時候,捧著一疊大臣的奏章讓他披閱,朱由校一門心思搞創作那有心思管這些,連頭也不回只說,你看著辦去吧,正好魏忠賢利用這個機會犯奸作科去了,綜上所述,由李煜的一闋虞美人,引發人們的種種感慨,在其位,如不謀其政,絕不是一個好的領導人,聲色犬馬,居安不思危,亡國之兆也。謝謝。
-
8 # 西西閱讀空間
【最有文采的南唐皇帝李煜,寫完《虞美人》就被宋太宗毒死了?】
這首詞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所作的“血淚之詞”,詞的名字叫《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作於宋太宗(978年)。當時的寫作背景,據歷史記載,這首《虞美人》之所以被稱之為“血淚之作”是李煜寫完這首詞,就被宋太宗安排的人毒死了,也是他最後一首遺世之作。
著名學者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對後主李煜的詞,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認為,
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尼采謂:“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後者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
這裡的血書者,便是指的後主李煜。結合著李煜的《虞美人》的完整詩詞內容,我給大家一起來賞析一下。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詞的大概意思是說了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什麼時候才有個頭尾?回首往事,感慨萬千。昨夜裡站在小樓上,東風又起,故國的山河,在明月之下,想起亡國的事實,我的心裡,是多麼的不堪一擊。如今皇宮裡的一切,都還存在著,只是住在宮殿裡的人,已經不是我了。你要問我心頭堆積了多少愁思緒,我感到這好像一江的春水源源不斷向東方奔流而去那麼多。
通過我的通俗解讀,大家結合著南唐滅亡,後主李煜成為亡國之君,並被俘虜囚禁,這與他往日富麗堂皇的皇帝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巨大反差對比。自然,換成誰,心裡都是很難接受這種落魄不堪的現狀。通過自問自答的對話方式,直抒胸臆,令人讀來甚感淒涼和無奈。
中國近代詞學家、文史學家、教育家唐圭璋先生在《唐宋詞簡釋》中這樣點評:此首感懷故國,悲憤已極。起句,追維往事,痛不欲生! 滿腔恨血,噴薄而出:誠《天問》之遺也。
所以從這個史證考究中,可以瞭解到後主李煜不堪忍受亡國的苟且偷生之辱,在寫完這首《虞美人》之後,喝下宋太宗賜予的毒藥,以死而結束了自己的千愁萬緒。留下這首最後的遺作成為千古絕唱。令後人讀了唏噓不已,又為一個如此有才華的後主英年早逝而惋惜。
-
9 # 登攀
一、詞義簡析
1、全文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是南唐後主李煜寫的《虞美人》這首詞中的一句。整首詞的全文如下: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釋義
《虞美人》這首詞,是李煜的代表作品,也是李後主的絕命詞,全詞不加修飾,不用典故,以白描手法寓景抒情,直抒胸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花開,月圓,這美好的情景是何時結束的呢?往事,又有多少還記憶猶新呢?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作為囚室的小樓又一次被春風吹拂,回想起當初南唐的王朝,可惜可嘆——自己的故國卻已滅亡。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故都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過去的一切,都已經改變了顏色。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人生啊人生,究竟有多少苦愁?好比這無盡的春水,任向東流。
二、背後故事話說公元961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李煜在金陵(今江蘇南京)登基,史稱“南唐後主”。
安穩、甚至奢靡的日子剛剛過了十年。公元971年十月,宋太祖趙匡胤滅南漢,屯兵漢陽,對南唐虎視眈眈。
此時的南唐,由於連年征戰,已經國勢衰微,國庫空虛,根本和大宋無法抗衡。且李煜縱情聲色,沉迷於詩詞歌賦,並非賢明之君。為保全家國,李煜主動去除國號,改稱“江南國主”,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宋交好。然而,宋太祖心在天下,一個弱小的南唐,又豈能阻止他統一四海的步伐?
公元974年秋,宋太祖先後派人出使南唐,以祭天為由,詔李煜入京,李煜不從。宋太祖大怒,隨即派兵,水陸並進攻打南唐。
戰爭持續了一年多。公元975年十二月,金陵失守,李煜奉表投降,南唐滅亡。
公元976年正月,李煜被送到北宋京師,宋太祖封為違命侯。同年,宋太宗即位,改封李煜為隴西公。
在北宋都城(今河南開封),李煜度過了兩年多的、屈辱的,與以前天差地別的牢獄生活。於公元978年,死於北宋京師,時年四十二歲。
這首《虞美人》,作於公元978年七夕前夕。宋太宗趙光義看到後,擔心久留李煜,必生事端。於是,就借李煜四十二歲的生日宴會之機,命人將他毒死。一個亡國之君,悽慘落幕。
全詞以明淨、凝練之語,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這首《虞美人》充滿悲恨而又激昂的感情色彩,其用情之深厚、感情之強烈,就如同滔滔春水,大有不顧一切,決堤而出之勢。李煜的這種勇氣和膽量,李煜詞的這種純真深摯感情的全心傾注,都是罕見的。
作為詞人,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詩詞成就極高。這首《虞美人》便是一首傳誦千古的名作;但作為國君,李煜無疑是失敗的,是恥辱的。正所謂:“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
此為根本,吾當謹記。
-
10 # 今我來思H
乍一看,這是一道“送分題”。但要想答好,怕是真的不容易。因為詞人和詞,大家都太熟悉了,他的故事大家也基本都聽過、看過,怎麼才能講出新意來,難度很大。
這句詩,在很多詩人身上都適用,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都曾經歷坎坷,寫出膾炙人口的詩篇。但我認為,這句詩在李煜的身上,被體現到了極致。
李煜,南唐後主,南唐再怎麼小,李煜也是個皇帝,但很顯然,他是一個失敗的皇帝。
從皇帝淪為“臣虜”,心愛的女人被別人強行留宿,如果換作他人,這樣的落差,人可能就崩潰了、瘋了。但李煜還好,他有一個很好的發洩方式——填詞。
三年階下囚經歷,讓他在文學方面的成就成為宋詞的一個高峰。高到什麼程度呢,通俗一點講,李煜之前,詞都是在花前柳巷吟唱,不登大雅之堂的,但李煜過後,詞開始成了士大夫們的標配。這個貢獻,就好比“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直接帶來宋詞的大繁榮、大爆炸。
以後人看來,這世間的愁啊、恨啊,到底能有多少呢?即便如那滔滔春水延綿不絕,到最後,還不是隨著身死,煙消雲散。
唯有身前留下來的詞,讓後人永遠記住了他。
這也應了尼采的一句話: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回覆列表
李煜後期的詞和前期大不相同,就像王國維先生說的,後期的詞是他全部血淚寫成的。他的悲痛那麼真切地被傾注進那些字句裡面,以至於很多人每每讀到都會有這樣一種感受:李煜的詞是刀,割在心上。今天要和大家一起讀的是李煜僅存的2首《相見歡》(1首存疑),悲痛至極。
李煜
“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不評李煜的治國之才,只從詩詞造詣上,不得不說他是古代詞壇對後人的一種恩賜。當趙匡胤的軍隊度過長江,將金陵城包圍,李煜肉袒出降,被俘虜到汴京。家國破碎,生活劇變,李煜身心受到巨大的創傷,詞風陡變,這2首《相見歡》便是他後期的佳作。
《相見歡》其一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這首詞究竟是否出自李煜之受依然存疑,不過除了李煜,還沒有找到另外可能的詞作者就是了。這首詞開篇1句“無言獨上西樓”,便把一個落寞失意登樓遙望故國的人的形象勾勒了出來。西樓,因為在西邊,故更可看到月亮,而且是下沉之月、深夜之月。也因此,古代詩人寫月夜思人或深夜愁緒多用西樓,久而久之,西樓便成了相思與愁緒的代名詞。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登上空空的西樓,這一剪影,透著多少不能傾訴的孤寂與悽婉?落魄之人,孤寂之心,思鄉之情,亡國之恨,都同這清秋一般,被所在這梧桐深院,無處無人可訴說,也不知如何訴說,只能積在心頭。
《相見歡》其二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李煜寫的是一己的遭遇,卻寫盡了所有人、所有生命的脆弱和無奈。被俘宋朝之後的李煜寫了不少好詞作,不似前期作品的綺糜華麗,而是純用白描,風格舒緩卻哀涼悲慨。他自小生於深宮,生活處處繁華綺麗,戰爭是不懂的,當戰爭將一切美好都毀滅的時候,他恐怕才終於意識到,所有生命面對“朝來寒雨晚來風”都是不堪一擊的。
山河破碎,人生顛沛,讓他徹底看透世事。正因為透徹,所以他後期的詞往往充滿無限的悲憫之心。他不僅僅是在哀嘆自己的命運,也是在哀嘆所有人的命運。1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實在是妙不可言,人生總有太多遺憾和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