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哥講歷史

    陳慶之北伐7000破50萬,可信度有多高?

    陳慶之,南北朝時南梁將領,庶族出身

    屬於大器晚成型,41歲才領兵

    好,介紹完畢,開始聊一聊北伐

    首先,北伐是個意外

    528年,北魏發生內亂,胡太后把持朝政,任用親信,長大的孝明帝深感不難,密昭梁郡公爾朱榮,進兵洛陽,還沒到的時候,孝明帝被胡太后毒死

    爾朱榮進入洛陽後,扶持孝莊帝,發動河陰之變,將北魏皇親貴族、朝廷大員,殺了一千多人

    魏北海王元顥降梁,請求出兵

    梁武帝派陳慶之領7000人,護送元顥回國

    其次,彼此戰役屬於北魏內部戰爭

    元顥於渙水(未到北魏國境)稱帝,封陳慶之為將軍,這就相當於是自己的人,不算外部入侵

    最後,朝臣對孝莊帝的不滿

    ‘河陰之變’雖然是爾朱榮做的,但孝莊帝是名義上的牽頭人,朱爾榮殺了人後,雖然有心稱帝,但最後不僅沒有,竟然還叩頭謝罪,領兵返回了太原

    這種情況下,很難不讓人多想,再加上政治混亂,南邊還有個皇帝,人人自保,出工不出力是很正常的

    作戰47次,攻城32座,7000之眾,所向無敵

    滎陽之戰,7000對30萬人(之前已經發生多多次戰役),平均下來每個人殺了42.86個敵人, (就算有投降的,也得殺怕了才投降吧)這怎麼可能,累都累死了

    50萬人,只是個數字,是政治上的博弈,軍事上的退讓,和有心者的吹捧,才出來的

  • 2 # 蘭臺說

    這個戰績的過程是這樣的:公元528年,南朝梁武帝派陳慶之率軍七千,北伐北魏。在約半年時間內,以少勝多,屢敗魏軍,歷經大小47戰、攻取32城,一度攻佔北魏都城洛陽,天下為之震動。

    更令人驚掉下巴的是,陳慶之並不是標準的武將,而是身體文弱,難開弓弩,不善騎馬!而且在謀略、軍事指揮方面,他在歷史上也不出名。

    你說神奇、魔幻吧?!當然‬想必會有人說這是民間傳說故事。

    然而官方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的《梁書》中對此事卻有記載:

    “慶之麾下悉著白袍,所向披靡。……自發銍縣至於洛陽,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所向無前。”

    銍縣就是今天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距離河南省洛陽市約五百公里。

    這個距離今天看來不算遠,但在古代交通落後的條件下已算遠了,何況‬是行軍千里作戰。

    這是繼東晉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溫北伐佔領洛陽後,相隔近二百年,南朝的政權國家北伐攻入北方最遠、影響最大的一次。

    尤其是,單程行軍千里,歷經大小47戰、攻取32城,可想而知戰鬥的密集性和戰勝的難度。

    這個神奇的戰績,可信度有多高,在於你了。

    但遺憾的是,陳慶之攻佔洛陽不久,北魏重兵回師洛陽。陳慶之寡不敵眾而慘敗,化妝成僧人躲過北魏軍隊的搜捕,隻身輾轉潛回梁國。這也算是戰爭史上的一個傳奇。

    隨之,梁武帝對陳慶之大加封賞,升為右衛將軍,封為永興侯,封邑一千五百戶。

    敗軍之將還能升官、封侯?

    陳慶之完全有資格。因為他這次率軍千里北伐,雖敗猶榮。

    而且此戰之前,陳慶之已立有戰功,出任武威將軍、宣猛將軍,加號飆勇將軍,賜爵關內侯。這次的升官,只是又上了一個臺階,不是平步青雲。

    而且本文開頭說的只是陳慶之的著名戰績之一。

    此戰之後, 他也不斷立下戰功:參加懸瓠之戰,擊敗北魏潁州刺史婁起;楚城之戰,擊破東魏貴族孫騰等人;特別是率軍擊破東魏名將侯景,因而進號仁威將軍。

    由此,他也成為梁國的名將、重臣。 而且他死後,長子陳昭得以繼承爵位。

    那麼問題來了:前面說了陳慶之文弱,怎麼能成為名將?又怎能不斷取得卓越戰績呢?

    答案就是:天分+能力+運氣,成就了陳慶之。

    陳慶之出身寒門,年輕時候成為梁武帝蕭衍的隨從,因為忠心、能幹,逐漸受到欣賞、重用,從朝廷文臣跨入軍事領域。

    他從率兵護送、接應開始,逐漸參戰,一步步成長為軍隊統領、名將。

    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天分和智商、情商,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他富有謀略和膽略,同時善於把握戰機。可以說具有軍事天分。

    而且,他自己生活樸素,與部屬們同甘共苦,善待部屬,常把錢財和梁帝的賞賜分給部屬。因而能得到部下擁戴,願效死力。

    象陳慶之這種統兵的文臣,歷史上不少,甚至做的比他還專業、優秀、出名。例如諸葛亮等文臣、儒將。

    但是偏偏陳慶之能夠屢次以弱勝強,以少勝多,創造戰爭奇蹟。

    顯然,陳慶之有貴人提攜,加上自己的超群能力,並且抓住機會,因而不斷取得了成功。也即,天分、能力、運氣,缺一不可。

    陳慶之並非‬孔武有力之人‬,卻是一代名將;不是著名的謀略家、軍事家,卻取得了驚人的戰績。他就是個神話般的存在。

  • 3 # 東湖逸翁

    陳慶7000人戰勝50萬敵軍是:神話,神劇,神助?以一敵十者有之,以一敵百者,幾乎不可能,靠什麼?謀略?神勇?運氣?或啥?

  • 4 # 雷死人

    這個可信度還是挺高的,因為當時北魏內亂,都在自相攻伐,而且陳慶之不是一場就擊敗50萬大軍,是許多次戰鬥的結果!

  • 5 # 遠方167427784

    北伐時期的勁旅,只聽過張發奎的粵軍第一軍,(其中有葉挺的“鐵軍”一個團),還有廣西李宗仁的“鋼軍”第七軍……

    沒聽說過其它什麼“牛軍”了……

    北伐,雖以表面上的“全國統一”而有功於民族。

    但事實上,它是結束了一個軍閥混戰的舊時代,而又開啟了一個更大規模的全國混戰的新時代__給老百姓帶來了前有未有的苦難深重的“民國時代”……

  • 6 # 小康路上的辛酸

    中國歷史上只有項羽的背水一戰,以2000人打敗20000人。可怕再無人勝過楚霸王吧?以少勝多住往是對方不知道你底細時才行,多數是嚇跑的,並不是真正打贏了的!

  • 7 # 分享想法

    古代史官記載歷史時候有時候很不嚴謹,特別是在數字方面。

    經常可以在史書中看到出兵數萬,十數萬,數十萬等,另外古代軍事很多史官是不瞭解的。導致記載出現錯誤。

    比如古代出兵包括正兵,輔兵(民壯,負責守城和輔助正兵進攻,主要從百姓中臨時徵召年輕壯丁協助作戰),民夫(年齡不限,在百姓中以徭役形式徵召,幫助軍隊運送兵器。糧草等軍事物資),而史官很多在出兵數量上將這些人統一記載,像古代出正兵5萬,可能需要15萬民夫負責後勤,5萬民壯作為輔兵,這樣就會被記載出兵40萬(一般會取整十數字)。如果遇上不講究的史官,有時候古裝統帥為了壯聲勢,還會自己加倍報出兵數,比如上述出兵40萬對外號稱80萬,有時候史官就這樣不做考究直接借用。

    這樣看來陳慶之對戰的敵軍數量水分就非常大,假如減去號稱,算25萬,減去民壯和民夫,正兵可能就3到5萬。這樣就正常了。

    而古代主要野外對戰看正兵,其他的只能壯聲勢或者打順風仗,守城等。

    同時南北朝是古裝騎兵發現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出現很多像重甲騎兵,輕騎兵等新式兵種。而騎兵對步兵往往優勢巨大。很多時候會出現以一當十。

    如果陳慶之是以騎兵對戰主要步兵為主的敵軍,只要出其不意擊潰敵軍正兵,就可以讓敵軍形成大潰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才能創造性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