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有妖氣

    幹取出書信,將上項事逐一說與曹操。操大怒曰:“二賊如此無禮耶!”即便喚蔡瑁、張允到帳下。操曰:“我欲使汝二人進兵。”瑁曰:“軍尚未曾練熟,不可輕進。”操怒曰:“軍若練熟,吾首級獻於周郎矣!”蔡、張二人不知其意,驚慌不能回答。操喝武士推出斬之。須臾,獻頭帳下,操方省悟曰:“吾中計矣!”後人有詩嘆曰:“曹操奸雄不可當,一時詭計中周郎。蔡張賣主求生計,誰料今朝劍下亡!”眾將見殺了張、蔡二人,入問其故。操雖心知中計,卻不肯認錯,乃謂眾將曰:“二人怠慢軍法,吾故斬之。”眾皆嗟呀不已。

    上面這段文字是原著中關於曹操中計而誤殺蔡瑁、張允卻不肯認錯的依據。

    高希希執導的《新三國》中,對史實、原著以及老版都作了很多新的處理,如提升了荀彧、魯肅等部分角色的刻畫細度、去掉了宛城之戰等重要事件的鋪述過程等,有觀眾不滿的同時,也凸出了導演或編劇本人對這段歷史的理解側重。

    曹操誤殺二將,直接中了周瑜等人的反間計,二將人頭落地的同時他忽然醒悟到了沒有從小生於南方軍中的將領,又靠誰來給自己練水軍呢?赤壁之戰的前戲,精彩而緩慢地一一拉開序幕。

    而此劇中頗受導演和編劇青睞、碾壓了程昱、郭嘉、賈詡等謀士地位的荀彧這一角色,每每心思獨到、聰慧無雙。他眼看曹操犯錯卻不認,說了題目中的這句話,以此更為肯定曹操作為主公的正確性。

    原因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一個是自古君王皆“無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中央集權下的絕對服從制體系不僅體現在一國之主上,一府一派之主也如此,只有“沒錯”才更能加強集權,不會渙散人心;一個是並非所有為主者皆對自己的錯誤拒不承認,而曹操因其獨特的性格導致了他不可能在下屬面前心平氣和地剖開自己的失誤。

    這一點,在其他歷史劇中也有體現,如海晏小說改編的熱劇《琅琊榜》,若非南梁皇帝對早年誤殺長子忠臣的過失拒不認錯,又怎會有梅長蘇悲烈的復京求解之路?

    因此可以說,荀彧劇中這句評價之語,是生於錯誤而長於讚賞的。他既對曹操的過失瞭然於胸,又對其改錯但不認錯的作為感到肯定和欣慰。只因為主之道與為人之道,本就不同罷了。

  • 2 # 怒懟精神美麗奸

    劇本臺詞,不必當真。真正明君是不會不察的,昏君當然直接就把你咔嚓了,向南牆認錯嗎?主子是可以認錯的,像鐵血漢武,從不向任何人低頭,但他卻是明查秋毫。偷偷的政策轉變,沒人能玩的過他。真正英主,不在於面子,而在於權術,在於政策。

    這裡說個典型,就是楊廣,近期被大量洗白,這人呢?好面子的典型,其實是個昏君,要不然也不會玩崩了。心機權術都差勁。隨朝是個妥協的王朝,靠姥爺奪外孫天下而上位。楊堅時,為何穩定,靠的是楊家軍武集團和外圍親戚集團。楊廣時,親戚遠了,楊家內亂,楊玄感內訌玩崩一半,楊林完徹底玩崩,只能看別人奪天下了。妥協政權二世而崩是歷史定律。本來天下就沒有打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個耳朵聽力損失不一樣,能配好助聽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