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病

    這個問題一定會被很多人用來給滿清戴高帽,藉此說明滿清統治水平更高。其實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一個帝王並不是登基了就有賢臣良將輔佐你,那種賢臣固然有,但並不是多數。儒家確實能教育一批人,但是越是到上層越是門清,越是看的清楚。帝王要坐穩就必須要有可以依託的物件,所以就會出現大量要麼依託外戚,要麼依託宦官的操作。連漢武帝這類帝王都免不了要依託使用外戚。何況那些平庸的皇帝。

    更要命的是華人古風丟失、底線全無。越到後來越是不講禮法規則,一切以成功為大。所以君王需要牽制防備的方面太多,不僅要防備手握重兵的軍人、防備權臣,還要防備自己的同姓番王。所以外戚和宦官便成可以用一用、可以扶持依託牽制另外一批人的物件。這種牽制和平衡術是沒辦法的,必須要使用。然而一旦使用,又會造成做大,甚至不可收拾。

    滿清屬於北方遊獵民族入主統治農耕社會。這種民族差異本身就有天然的隔閡。皇帝再不好,你再想取而代之,但你也得考慮,如果鬧大了,整個群體都得滾蛋。就是說旗人作為特權群體是天然就要抱團的。清代一直都有反清復明的聲音,尤其康熙、雍正時代還看到了危機。康熙為什麼去拜孔子、拜朱元璋,很明顯是政治統治需要。雖然已經剃髮易服,然而後來的發展方向是不得不走向漢化。這種情況下旗人自然需要抱團,就算存在奪嫡之爭,也是收斂不能放開的,不能動搖統治根基。旗人之間爭鬥再厲害也得顧及整體利益。所以旗人整體天然就是帝王依託的物件。如果再在其中玩平衡術,互相牽制,再把漢族大臣引入作為另外的牽制物件。皇帝的危機就會很小。滿漢大臣間也天然有隔閡,你都不用去離間他們。這樣的情況自然不需要再扶持一股力量來牽制,所以也就不太需要外戚和宦官了。

    番王的問題,清代總結歷代經驗,番王都是駐京的,沒有封地,相當於只是享受待遇,沒有實際權力。在皇帝眼皮底下你也不敢私相勾結。歷代稀釋權臣權力的經驗、方法也都被採納,所以權力是高度集中在皇家手中的。明朝採用內閣制,稀釋了相權,因為他沒有如滿清那種天然於另外一個群體對立的群體可以依託,所以就只能搞出宦官涉政體系。中國的帝制越走到後來越窮途末路,因為文化和美學已經演變成了完全的成王敗寇思維,今天大部分人總結歷史都是分析某人的成敗經驗為主。儒家思想很大程度是麻痺不了高層權貴和士大夫的。歷代那麼多權臣、軍閥、閥門、同姓番王的故事作為經驗,就導致了誰都不可信任。只能扶植自己可以依託的力量,從中牽制。明朝使用宦官並不是突發奇想,而是帝制和文化演變已經到了沒有別的好辦法了。其實就是已經到了需要大航海,需要引進新的糧食作物,需要工業革命、!需要工商業崛起,需要變革的地步了。外戚和宦官會亂政,那權臣和番王難道就不會嗎?除了閹人被天然看不起以外,誰作孽不是作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奇門遁甲真的那麼神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