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一號普洱茶

    趙德芳(959年―981年),宋太祖趙匡胤第四子,宋太宗趙光義之侄,宋真宗趙恆的堂兄,北宋宗室。歷任檢校太保、貴州防禦使、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檢校太尉等。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病逝,時年23歲,追贈中書令、岐王,諡號康惠。後加贈太師,改封楚王、秦王。

    六世孫為宋孝宗趙眘,七世孫為宋光宗趙惇,八世孫為宋寧宗趙擴。戲曲演義中,趙德芳也被虛構為手持金鐗,上打昏君,下打饞臣的正氣凜然的"八賢王"形象,是正義化身,出現於楊家將、包青天、三俠五義等故事中。

    趙德芳為什麼叫八賢王

    太祖趙匡胤駕崩以後,其弟趙匡義登了龍位.太祖的大兒子趙德昭心中不服,上殿討回社稷,怒惱了太宗匡義.趙匡義要斬趙德昭,趙德昭含恨碰柱身亡.

    賀後聞訊,帶領太祖的次子趙德芳急上金殿,痛斥趙匡義.趙匡義理屈,無言答對,卻不肯讓出社稷,只得好言相勸,重重加封.他把昭陽院改作養老宮,賜給了賀後尚方寶劍,統管三宮六院.他封趙德芳為:一.勤王,二.良王,三.忠王,四.正王,五.德王,六.廷王,七.上殿不參王,八.下殿不辭王.又賜予凹面金鐗,可以上打昏君,下大讒臣,壓定滿朝文武,大小官員.自此,趙德芳便成了宋室的有權有勢的八賢王了.

    有人認為,八賢王應是宋太祖的皇位繼承人趙德昭(德芳之兄)。他聰明英武,喜慍不形於色,深得太祖信任,曾“賜金簡一柄,如不法之屬得專誅戮”。太祖傳位給皇弟太宗,德昭失去了當天子的機會,太宗雖然封他為武功郡王,朝會時位列宰相之上,但內心對這位頗有韜略的侄子存有戒心。尤其是太平興國四年(979)出征幽州時,一天夜間,一件偶發的事情使軍營中驚擾不安,軍士到處尋找太宗卻不知其蹤影,有人提出立德昭為帝。太宗得知,更為不滿。回朝後,當德昭提醒他論功行賞時,他以充滿懷疑、忌恨的口吻說:“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聞言,退而自刎,因為他深知在猜忌心極重的太宗手下,決不會得到善終。人們對這位失去皇位又死於非命的皇子十分同情,就讓他化為公正無私、一忠二孝、有上殿不參、下殿不辭,上打昏君、下打讒臣特權的八賢王,幫助楊家將對付那些危害朝政的權臣。但是,德昭從未被封為八賢王,怎麼會平白無故地與八賢王沾邊?

    因此,又有人認為,八賢王之稱得之於太宗第八子元伊。此人“廣顙豐頤,嚴毅不可犯,天下崇憚之,名聞外夷”,時入呼之日“八大王”。雖然,這八大王的作為與八賢王的故事相距甚遠,但他的事蹟影響、豐富了八賢王的傳說,還是有可能的。

    總之,“八賢王”在歷史上找不到一個完全與之對應、吻合的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軼聞,加上人民群眾的感情傾向,經過劇作家的藝術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在民間傳說中,他的出現,不僅增加了戲劇性的衝突,還滿足了人們崇敬忠臣、懲處權奸的心理要求。八賢王的形象經歷了一個逐漸豐富的過程,也是中國古代賢臣、能臣形象的典範,這也正印證了顧頡剛所主張的歷史是層累的造成的。

  • 2 # 瀟瀟子

    趙德芳(959年-981年),宋太祖趙匡胤第四子,封秦康惠王。《宋史》說太祖駕崩時,宋皇后(952年-995年)急令內侍王繼恩召太子秦王德芳入宮,王繼恩卻拿著遺詔去找晉王趙光義。後來趙光義繼位,即宋太宗。因為宋太宗以弟之身分即位,世人普遍流傳著“燭影斧聲”疑案,認為宋太宗是謀殺太祖而篡位。太宗繼位後趙德芳被封為興元尹。979年(太平興國四年),趙德芳之兄趙德昭被宋太宗逼迫自殺。981年(太平興國六年)趙德芳病死,年二十三。因為趙德芳兄弟在短時間內連續死亡,許多人懷疑德芳死因不單純,定與宋太宗有關。趙德芳死後,諡康惠,贈中書令、岐王。後加封太師,改封楚王。其六世孫為宋孝宗,七世孫為宋光宗,八世孫為宋寧宗。秦康惠王德芳,開寶九年出閣,授貴州防禦使。太平興國元年,授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三年冬,加檢校太尉。六年三月,寢疾薨,年二十三。車駕臨哭,廢朝五日。贈中書令、岐王及諡。後加贈太師,改楚王。子三人:惟敘、惟憲、惟能。慶曆四年,詔封十王之後,以惟敘子從照封安國公,終左金吾衛大將軍、歸州團練使。贈同州觀察使、齊國公。從照卒,以惟能子從古封安國公,終延州觀察使,贈保靜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楚國公,諡惠恪。從古卒,惟憲子從式襲封舒國公。

    趙德芳被後世虛構為八賢王,常出現在有關楊家將的演義或戲劇中。其正氣凜然,仗義執言,詼諧、機智,周旋於皇帝、奸臣、楊家將之間往往在最關鍵的時刻助楊家將一臂之力,是當時朝中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

    演義小說中稱趙德芳為宋太祖趙匡胤次子。因不滿宋太宗繼位,趙德芳與其兄上朝抗議,後其兄撞死金殿。太宗後封趙德芳為八賢王,賜金鐗一柄,如不法之屬得專誅戮。

    有人認為,八賢王應是宋太祖的皇位繼承人趙德昭(德芳之兄)。他聰明英武,喜慍不形於色,深得太祖信任,曾“賜金簡一柄,如不法之屬得專誅戮”。

    太祖傳位給皇弟太宗,德昭失去了當天子的機會,太宗雖然封他為武功郡王,朝會時位列宰相之上,但內心對這位頗有韜略的侄子存有戒心。尤其是太平興國四年(979 )出征幽州時,一天夜間,一件偶發的事情使軍營中驚擾不安,軍士到處尋找太宗卻不知其蹤影,有人提出立德昭為帝。太宗得知,更為不滿。回朝後,當德昭提醒他論功行賞時,他以充滿懷疑、忌恨的口吻說:“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聞言,退而自刎,因為他深知在猜忌心極重的太宗手下,決不會得到善終。人們對這位失去皇位又死於非命的皇子十分同情,就讓他化為公正無私、一忠二孝、有上殿不參、下殿不辭,上打昏君、下打讒臣特權的八賢王,幫助楊家將對付那些危害朝政的權臣。但是,德昭從未被封為八賢王,怎麼會平白無故地與八賢王沾邊?

    有人認為,八賢王之稱得之於太宗第八子元儼。此人“廣顙豐頤,嚴毅不可犯,天下崇憚之,名聞外夷”,時入呼之日“八大王”。雖然,這八大王的作為與八賢王的故事相距甚遠,但他的事蹟影響、豐富了八賢王的傳說,還是有可能的。總之,“八賢王”在歷史上找不到一個完全與之對應、吻合的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軼聞,加上人民群眾的感情傾向,經過劇作家的藝術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在民間傳說中,他的出現,不僅增加了戲劇性的衝突,還滿足了人們崇敬忠臣、懲處權奸的心理要求。正因為這樣,這位虛構的戲劇性人物“八賢王”趙德芳,才會如此栩栩如生地活在人們的印象中。

  • 3 # 古今歷史展望未來

    八賢王是真實存在的。

    趙德芳(八賢王、八王)(959年―981年),宋太祖趙匡胤第四子,宋太宗趙光義之侄,宋真宗趙恆的堂兄,北宋宗室。歷任檢校太保、貴州防禦使、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檢校太尉等。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病逝,時年23歲,追贈中書令、岐王,諡號康惠。後加贈太師,改封楚王、秦王。

    六世孫為宋孝宗趙眘,七世孫為宋光宗趙惇,八世孫為宋寧宗趙擴。在戲曲演義中,趙德芳也被虛構為手持金鐗,上打昏君,下打讒臣的正氣凜然的“八賢王”形象,是正義化身,出現於楊家將、包版青天、三俠五義等故事中。

    擴充套件資料:

    文學形象

    在戲曲演義中,趙德芳也被虛構為手持金鐗,上打昏君,下打讒臣的正氣凜然的“八賢王”形象,是正義化身。熊大木《楊家將傳》中的“八王”署名是宋太祖的兒子趙德昭。《楊家府演義》中的“八王爺”署名是趙德崇(這是宋太宗長子趙元佐的原名)。

    包公案、五虎平西演義、白眉大俠等權文學作品與民間傳說中“八賢王”趙德芳,實際是宋太宗的八子趙元儼,卒於仁宗慶曆四年(1044),時人稱之為“八大王”。

  • 4 # 使用者5805218218

    宋代的八賢王指的是北宋的趙德芳,八賢王是一個很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手執開國寶劍,上打昏君,下打佞臣,很受後人敬仰。他究竟是誰,始無定論,不過,從後來的南宋高宗趙構重立趙匡胤之後代為皇帝的史實來看,這個八賢王實際上就是趙匡胤要立的太子。

    據山東的一些民間老藝人講,趙光義殺趙匡胤之時,趙匡胤已經預感到了,所以,他事先先作了一系列的重要的安排以備不測。當他在血光之中臨嚥下最後一口氣時,他問了趙光義這樣的話,你殺了我不要緊,你把我兒德芳如何。趙光義心裡多少還是意識到了一點手足之情,他保證說不會殺掉他的後代。於是,趙光義說,我當皇帝,封你子德芳為賢王。這裡的賢王,實際上也就相當於輔政大臣。

    可是,趙匡胤知道,趙光義心狠手辣,終究會除掉德芳,為了爭取最大的可能,他說,這個王不能同於一般的王。趙光義說,他當然知道,就許諾讓這個賢王享受八個王爺的俸祿,一個人領八個王爺的工資並且詔告天下。這實際上就是八賢王的稱號來歷。不過,趙匡胤還是不放心,就說,百年之後,你把皇帝位子當然是傳給你的兒子,那我的兒子,也就是八賢王的位子也得代代相傳。也就是說,趙匡胤的理想就是一代一個皇帝,然後跟著是一代一個八賢王,代代相傳,不得違背。

  • 5 # 觀微影品歷史

    一提到八賢王,就會讓人想起宋朝無數忠臣良將、能官幹吏:趙普、楊家將、曹彬、曹瑋、曹璨、包拯、寇準、狄青等等,那麼,這些人物的故事最早形成於何時呢?這一點很關鍵,他們的出現和塑造,就可以知道“八賢王”原型究竟最初是哪一個人。戲曲中的“八賢王”名叫趙德芳。趙德芳歷史上實有其人,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第四子,排行第四怎麼成了“八賢王”?,戲曲編撰者也注意到了這個小瑕疵,因此在相關戲文中,借宋太宗趙光義的口解釋道:“孤賜你金鑲白玉鎖,加封你一親王、二良王、三忠王、四晉王、五德王、六敬王、上殿不參王,下殿不辭王;再賜你凹面金鐗,上打昏君、下打讒臣,壓定了滿朝文武大小官員,哪一個不尊你是個八賢王?代管朕躬”。楊家將的故事最早成型於南宋,那時宋朝被金國南侵,都城撤至臨安,金朝軍隊對北宋皇陵大肆破壞,挖掘幾位皇帝、陪葬的忠臣(曹氏將軍父子、楊家將、包拯、寇準、狄青)的陵墓,藉此洩憤,南宋皇族和百姓痛恨不已,但因為秦檜慫恿趙構主張南撤,致使岳飛收復的北宋失地再次淪陷,皇陵再次遭受恥辱的破壞,後來趙構子嗣病亡,自己的一脈皇族被抓到金國,面臨無人可立太子的境地,此時,趙構夢到一百多年來的傳聞【燭影斧聲】,夢中他看到太宗親手殺死了太祖皇帝,太祖對他說,唯有將皇位還給太祖一脈,宋朝才會再延續下去,夢醒之後,趙構果真選了太祖的子嗣立為太子,這個被選中的孩子就是太祖之子【趙德芳】的六世孫,也就是南宋第二個皇帝宋孝宗趙眘,孝宗算得上是南宋較有作為的皇帝,他注重孝道,主張北伐,即位之後為岳飛平反,重用主站將領(但他即位之時早已沒有像岳飛一般的武將了,而且趙構還坐著太上皇。)蹊蹺的是,趙德昭死後不到兩年,也就是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他的弟弟趙德芳也死去了。前面說過,史書對於年僅二十三歲的趙德芳之死,沒做任何說明,這也因此成了一樁千古疑案。至此,宋太祖的四個兒子已全部死去。但是,人在做,天在看,宋太宗趙光義的所作所為,儘管可以讓人找不到什麼證據,可當時的人心裡恐怕都是明白的,從一些宋人筆記裡,便可見端倪。也因此老百姓對宋太祖死去的兒子產生了極大的同情,雖然有些傳說是老百姓誇張了的事實,但有些傳說卻反映了當時老百姓的某種願望,就這樣,趙德芳便成了小說評書裡的“八賢王”。

  • 6 # 六翼使徒

    有關楊家將的故事或戲劇中,總有一個正氣凜然,仗義執言的八賢王,他詼諧、機智,周旋於皇帝、奸臣、楊家將之間,往往在最關鍵的時刻助楊家將一臂之力,似乎是當時朝中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楊家將的故事是有一定歷史依據的,這位八賢王也不會是憑空塑造的,但他是哪一個歷史人物的化身呢?

    從八賢王的名字趙德芳來看,他的原型應是宋太祖的第四子。《宋史·宗室傳》記載:太祖有四個兒子,第四子德芳被封為秦王,任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等重要職務,太平興國六年(981)病亡,才二十三歲。他在世的時候,楊家將中老令公楊業還活著,六郎楊延晤也未任邊關統帥,因此這個趙德芳與楊家將不會發生什麼關係。

    有人認為,八賢王應是宋太祖的皇位繼承人趙德昭(德芳之兄)。他聰明英武,喜慍不形於色,深得太祖信任,曾“賜金簡一柄,如不法之屬得專誅戮”。太祖傳位給皇弟太宗,德昭失去了當天子的機會,太宗雖然封他為武功郡王,朝會時位列宰相之上,但內心對這位頗有韜略的侄子存有戒心。尤其是太平興國四年(979)出征幽州時,一天夜間,一件偶發的事情使軍營中驚擾不安,軍士到處尋找太宗卻不知其蹤影,有人提出立德昭為帝。太宗得知,更為不滿。回朝後,當德昭提醒他論功行賞時,他以充滿懷疑、忌恨的口吻說:“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聞言,退而自刎,因為他深知在猜忌心極重的太宗手下,決不會得到善終。人們對這位失去皇位又死於非命的皇子十分同情,就讓他化為公正無私、一忠二孝、有上殿不參、下殿不辭,上打昏君、下打讒臣特權的八賢王,幫助楊家將對付那些危害朝政的權臣。但是,德昭從未被封為八賢王,怎麼會平白無故地與八賢王沾邊?

    因此,又有人認為,八賢王之稱得之於太宗第八子元儼。此人“廣顙豐頤,嚴毅不可犯,天下崇憚之,名聞外夷”,時入呼之日“八大王”。雖然,這八大王的作為與八賢王的故事相距甚遠,但他的事蹟影響、豐富了八賢王的傳說,還是有可能的。

    總之,“八賢王”在歷史上找不到一個完全與之對應、吻合的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軼聞,加上人民群眾的感情傾向,經過劇作家的藝術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在民間傳說中,他的出現,不僅增加了戲劇性的衝突,還滿足了人們崇敬忠臣、懲處權奸的心理要求。正因為這樣,這位虛構的戲劇性人物“八賢王”趙德芳,才會如此栩栩如生地活在人們的印象中。

  • 7 # 二公子扶蘇

    由程道明在《少年包青天》中飾演的宋代的“八賢王”可謂是深入人心,那麼這位“八賢王”究竟是誰?

    《龍圖 公 案》 及 《楊家將演義》 均有八賢 王 趙德芳。 按 《宋史 · 宗室傳》 德芳為太祖第 四子 , 以太平興 國六 年 ( 9 8 1 ) 莞 , 年 二 十 三 。 德芳早 亮初無表現 , 則所謂八 賢王者 , 殆 指太宗 之子周恭肅王 元儼也 。

    《宋 史》 本 傳稱 元儼早 出宮 , 期 以二十始就封, 故宮中稱 為二 十八太保 , 蓋元儼在兄 弟中行第八 也 。 元儼歷事四 朝 , 位望崇隆, 極 人臣之 遇 , 芫於 慶曆 四 年正月 , 贈燕王 , 傳又稱元儼 “ 廣 順豐頤 , 嚴毅不可犯, 天下 崇憚之 , 名聞 四夷。 ” 後富弼條上 . 《 河北守禦十二策》 , 其首策 日 : 北虜風俗貴親 , 率 以近親為名王 將相 , 所 以視 中國周人亦如其國 。 燕王威望著 於北虜, 燕薊小兒每遇 夜啼, 其家 必 謂 之 日 : ,’ 大王 來也 ! ” 兒 啼即止 ; 每牽馬 牛渡 河 , 旅 拒, 未 進, 必 日: “ 八大王 在河 裡 。 ” 其畏之如此 。 虜使每見南使 , 未嘗 不 問王安否 ? 今年王亮, 識者亦憂之 , 謂 王 之 生 , 虜以為重 , 今王 之莞, 必以 朝廷為 輕矣 。 ( 《 說邪》 二四 引沈徵《諧史》 ) 北 虜者 , 遼也 , 遼 以部落建國 , 封建化未 深 。 其 宗王若隆慶 , 若宗元 皆握 將相實權 。 宋 則 不 然 , 元 儼雖 生 拜太師, 屢 典雄藩 , 止 於 虛銜 , 初不預政 。

  • 8 # 憂國憂民士大夫

    八賢王是誰呢?歷史上的宋朝有沒有八賢王這個人?無論是戲曲還是影視劇中,講述關於楊家將或者包青天的故事中,都有八賢王這個人?他是正氣凜然,仗義執言的化身,他機智、詼諧。往往在楊家將處於危機時刻而出手相救,助楊家將一臂之力。八賢王,是演藝、小說中的一個人物,演義中附其名曰趙德芳。宋太祖趙匡胤次子。歷史上的宋朝並沒有八賢王這個人,他只是小說中杜撰的一個人物而已,但這位八賢王也不會是憑空塑造的,那麼他是哪一個歷史人物的化身呢?他的歷史原型是誰呢?

    提到“八賢王”三個字,我們會很快的想到楊家將、包青天的相關影視或者戲曲,那麼八賢王指的是誰呢?歷史上有幾個八賢王,他最終又是怎麼死的呢?歷史上的八賢王,是一個很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手執開國寶劍,上打昏君,下打佞臣,很受後人敬仰。他究竟是誰,始無定論,不過,從後來的南宋高宗趙構重立趙匡胤之後代為皇帝的史實來看,這個八賢王實際上就是趙匡胤要立的太子。

    據山東的一些民間老藝人講,趙光義殺趙匡胤之時,趙匡胤已經預感到了,所以,他事先先作了一系列的重要的安排以備不測。當他在血光之中臨嚥下最後一口氣時,他問了趙光義這樣的話,你殺了我不要緊,你把我兒德芳如何。趙光義心裡多少還是意識到了一點手足之情,他保證說不會殺掉他的後代。於是,趙光義說,我當皇帝,封你子德芳為賢王。這裡的賢王,實際上也就相當於輔政大臣。

    可是,趙匡胤知道,趙光義心狠手辣,終究會除掉德芳,為了爭取最大的可能,他說,這個王不能同於一般的王。趙光義說,他當然知道,就許諾讓這個賢王享受八個王爺的俸祿,一個人領八個王爺的工資並且詔告天下。這實際上就是八賢王的稱號來歷。不過,趙匡胤還是不放心,就說,百年之後,你把皇帝位子當然是傳給你的兒子,那我的兒子,也就是八賢王的位子也得代代相傳。也就是說,趙匡胤的理想就是一代一個皇帝,然後跟著是一代一個八賢王,代代相傳,不得違背。

    宋朝八賢王是怎麼死的?

    因太祖駕崩之時,宋皇后召他入宮,德芳深恐太宗皇帝追究此事,惶惶不可終日,加上唯一的兄長自殺身亡,心理受到了極大壓力,終於一病不起。太平興國六年三月去世,諡康惠,年僅二十三歲。

  • 9 # 愛茶的80後

    宋朝的歷史上沒有八賢王這個人,八賢王在各類文學作品中的事蹟,在史書中也很難找到對應的記錄。應該是文藝創作者根據民間的軼事傳聞杜撰出來的一個人物角色,用來滿足人們對於忠誠、正義和懲奸除惡等精神的需求。八賢王代表就是正義,忠誠,和包青天裡面的包拯關係很好,與之相關聯都是一些忠肝義膽之士。

    八賢王主要牽涉的人物關係就是楊家將,包青天等人。楊家將歷史原型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楊業,而包青天就是歷史上包拯。另外,還有一個寇準。

    八賢王在不同的文學作品中,有具體名字的情況,牽涉到真實的歷史人物分別有趙德昭(趙匡胤次子,明代熊大木著《楊家將傳》)、趙德芳(趙匡胤四子,傳統戲劇和現代評書中多為此名)、趙德崇(即趙元佐,趙光義長子,明代小說《楊家府演義》)。

    還有一些文學作品中,八賢王並沒有名字,那麼我們只能看看故事發生的年代,宋真宗和宋仁宗時期,有沒有被封為“八賢王”、“八大王”之類的歷史人物。結果是沒有查到這個封號的人,所以,奕天只能猜測這個人可能是排行老八,又被封為王,因此被民間稱呼為“八王”,進而演化為八賢王。

    宋太祖趙匡胤只有四個兒子,宋太宗有九個兒子,宋真宗有六個兒子,而宋仁宗還需要八賢王拯救,這麼看來,這個“八王”只能是宋太宗趙光義的第八個兒子趙元儼了。

    包拯,999年出生,1062年去世。1027年,包拯才考中進士,期間還多年沒有就職,這時候趙德昭、趙德芳、趙元佐都已經去世了,有交集的只有趙元儼了。

    趙元儼,985年出生,1044年去世。楊業去世時,他才1歲。趙元儼在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十一月“曹國公元儼進封廣陵郡王”,第一次封王,這時真宗已經繼位8年了。楊業去世時,他還不是王爺。真宗時,他的地位並不顯赫,甚至因罪,不怎麼被真宗重視。直到仁宗1022年繼位之後,趙元儼的地位才日漸顯赫,先後被賞賜贊拜不名,詔書不名,1029年賜劍履上殿,寇準早已經去世了。看來趙元儼跟仁宗的關係很好。

    (圖片為影視作品上的八賢王)

  • 10 # 無史不丈夫

    八賢王,是古典名著《三俠五義》和話本楊家將中的文學人物,不是歷史人物。八王爺,被人尊稱“八賢王”,住在南清宮,妻子狄娘娘,其子為六合王。然而這位八賢王是有原型的。

    曾經在《三俠五義》裡第一回出場,未署名,狸貓換太子的時候陳琳救下小仁宗抱到南清宮交給八王爺撫養,後來過繼給宋真宗繼承皇位,是三俠五義裡的太上皇,養尊處優很少過問朝事,朝中沒有大事不出來。在話本楊家將中八王爺是宋太祖其子趙德芳,太祖臨終前傳位給光義,賜給德芳金鐗一把,朝中如有不正之臣得專誅戮,曾多次救楊家將眾人。

    不過八賢王是有原型的,他就是宋太宗第八個兒子,宋真宗趙恆的八弟,宋仁宗趙禎八叔——趙元儼。據《宋史》記載:八大王“元儼廣顙豐頤,嚴毅不可犯,天下崇憚之,名聞外夷。八大王在朝內外、國內外、宗室內外、民間百姓中,老幼婦孺皆知其大名。所以,都稱他“八大王”。

    宋真宗時期,是一位有威望的王爺。

    宋真宗死後,根據真宗的遺囑,仁宗即位,年齡尚小,由皇太后劉氏垂簾聽政。劉氏是個心腸很硬的四川女人,自尊心和權力慾都特別強。她垂簾聽政後,大肆起用後黨,對趙氏宗室防範甚嚴。

    宋仁宗親政初年,趙元儼曾對王府翊善王渙說:“西夏王元昊如此猖狂,現今的宰相有什麼用。”人們聽到這樣的話都感到害怕。可以說,趙元儼在政治上仍然是不甘寂寞的。

    《宋史·宗室傳》說,宋仁宗對趙元儼格外關照,關係異常之好。宋仁宗為什麼對趙元儼異乎尋常地關照呢?這裡面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大宋之謎的“狸貓換太子之說”中廣為流傳的。

    劉氏自己不能生育,於是將李宸妃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宋仁宗強行據為己有,李氏不準探視。雖然後宮、宗室乃至不少大臣都瞭解此事,但畏於劉氏的權勢,沒有一個人敢把事情的真相告訴宋仁宗,以至直到劉氏死後,宋仁宗還認為自己的生母就是劉氏,哭得死去活來,為她加了四個字的大諡以盡孝道。

    儘管在范仲淹等人的一再勸說下,宋仁宗沒有改變對劉太后的封贈,但趙元儼使他得知了身世之謎,這對他來說,是一輩子都感激不盡的恩情。

    趙元儼比較活躍的時段應該在宋太宗末期和宋真宗一朝,但史書上記載少之又少,尤其缺乏具體的事蹟。到了仁宗朝,趙元儼做了十幾年瘋子,其後因身體不佳,也不可能過多地參與朝政。

    他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揭穿皇太后劉氏不是宋仁宗親生母親這件事。至於戲曲中為什麼把許多本不該是他的故事加到他身上,就不得而知了。

    但充其量這只是一點皮毛影子而已,儘管他可以被稱為八大王,也有一定的政治勢力,但是他手中畢竟沒有那根“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金鐗。

    由於宋朝對王室成員極為嚴格的行為限制,他也很難在政治上有所作為。趙元儼死於宋仁宗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時年六十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歌能讓你聽到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