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醉美中華傳統文化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發揚光大於安徽懷慶。黃梅戲原名“黃梅採茶調”,淵源於唐初,18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的安徽懷寧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

    黃梅戲在上世紀中期之所以火爆兩岸三地,主要是黃梅調從最開始的小眾文化發展到如今這麼火爆,就是通俗易懂,貼近群眾生活,它的唱法和強調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另一方面,它也反映出了大部分底層人民群眾現實生活態度。這得要感謝黃梅戲的開山鼻祖嚴鳳英女士,一位傑出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怎麼說呢?通俗一點就是沒有嚴鳳英,就沒有當代的黃梅戲。

    早期黃梅戲的表演活動,相對固定、人員很少、形成業餘或半職業的班社黃梅戲從山歌、茶歌、採茶燈、風陽花鼓調的演唱,發展到有簡單故事情節的二小戲、三小戲的時候,演唱者們,便不能如先前那樣隨意演唱了。

    發展到後期的黃梅戲,班社迅速發展,走上正規、固定,劇目增多,行當全,從農村進入城市黃梅戲到了清末民初,兼收幷蓄,已經發展成比較完整、成熟的劇種。

    到上世紀中後期。國家對文化事業的復興與發展大力支援。黃梅戲的主要發源地湖北和黃梅戲的主要成名地安徽,這兩個省份都慢慢開始重視黃梅戲在各省內的發展和傳承壯大。那時候起黃梅戲便逐漸上升到一個高潮,經過改良之後的黃梅戲在視覺和聽覺上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現在的黃梅戲已經是一個比較完整和成熟的劇種。雖然比不上京劇崑劇越劇等等的受眾群眾多。喜歡它的人還是有很大一部分的。所以黃梅戲在兩岸三地大火也不是沒有理由的。

  • 2 # 快樂的老李頭50

    不錯就是嚴風英大師發揚壯大發展了黃梅戲,使她的聲音響徹了祖國的大江南北東西海外。人們因為她也深深的愛上了黃梅戲。黃梅戲從一個鄉村小戲發展成為今天的全國五大劇種之一,是和嚴風英大師分不開的。可以這樣說沒有嚴風英就沒有黃梅戲,黃梅戲也不可能成為中國五大戲曲之一。

  • 3 # 周文革1

    新中國的挖掘和扶住成就了今天的黃梅戲,毛主席重視文藝工作者的緣故,加上馬蘭和黃新德的高質量作品,黃梅戲電視劇的推出,成就了今天黃梅戲的地位!

  • 4 # 黃梅戲藝術

    黃梅戲之所以能夠在上世紀50年代在兩岸三地風靡一時,贏得一度輝煌的最重要原因,就是黃梅戲在當時擁有了一批非常優秀的主創人才,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各門類【領軍人物】。這其中除了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王少舫】等人之外,黃梅戲劇作家【陸洪非、王兆乾】,黃梅戲音樂家【時白林、王文治】等都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

    正是這批優秀的各門類領軍人物創作了黃梅戲經典名劇,如《天仙配》、《女附馬》等。1957年,黃梅戲電影《天仙配》在香港公映,引起轟動。“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溫婉傷感、朗朗上口的黃梅調音樂讓香港觀眾如醉如痴,大街小卷,市民們都會呼唱、連夜總會的歌星也都以唱黃梅調為時髦。【鄧麗君】就是靠唱黃梅調起家的。在香港,市民對“黃梅戲”這一名稱比較陌生,在認知方面,還是習慣於“黃梅調”的舊名。

    《天仙配》誘人的票房收入,引起了香港製片人以及導演的重視,他們開始研究並投資攝製黃梅調電影。當時、大大小小的香港影業公司有很多家,警如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邵氏父子公司、國際電影懋業公司、中聯電影企業有限公司、新華影業公司、鳳凰影業公司、龍馬影業公司、新聯影業公司、華僑影業公司等等。僅邵氏電影公司一家就曾出品十幾部黃梅調電影,香港民眾對黃梅戲的瘋狂由此可見一斑。當時因黃梅調電影風靡港澳臺的影星眾多,如【石慧、凌波、江青】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印尼加里曼丹沉香有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