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阿姨Tina

    如果有人送我一本書,我希望這本書是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

    這本書,顛覆了,我對傳統小說的看法。故事剛開始是三個人,因為搶劫了一位富婆逃亡到一個商店的門口撿發生的各種各樣的事情。

    等到故事的最後,我發現這個轉折真的是有一點出乎我的意料,這三個人逃亡到的這個小店叫做解憂雜貨店,這個店已經空了很多年,但是他們在這個店裡的信箱裡,收到了各種各樣的不同人物的來信。

    他們針對每一封信都認真地讀認真的回覆。他們幫助了很多寫信期待解決煩惱的人

    他們幫助的女人,後來成了富婆。

    故事的巧妙,就在這裡,這三個人搶劫的富婆,就是他們幫助過的女人。

    這篇文章算穿越嘛?有一點。

    算勵志故事嘛?有一點。

    算是懸疑嘛?有一點。

    劇情巧妙,故事簡單明瞭,都是我們生活中會遇到的事情,有好的解決方案也有能體現那個社會 狀態的一些細節....

    東野圭吾的作品神奇之處就在於,你明知道他的作品是遊離生活之外的,但細思恐極的小細節每一個都找不到遠離生活之外的破綻。很用心很嚴謹很東野圭吾!

  • 2 # 鍛彰趣義

    如果有人要送書給我,希望是一本可以開啟我眼界的書,讓我注意到從來沒有注意過的作者、概念、理論、領域。

    不妨來補充一個關鍵概念——資訊繭房。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奧巴馬總統的法律顧問凱斯·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資訊烏托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對資訊傳播下了一個判斷,每個人的資訊需求都是獨特的,在資訊傳播中,人們會自行過濾、選擇資訊,將注意力高度聚焦在使自己愉悅的資訊領域,久而久之,每個人所處的資訊環境都經過高度篩選,能保留下來的都是自己喜歡的、擅長的、熟知的,這樣固然開心,但也將自身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

    內容流的推薦機制、社交媒體的主動叢集等造成的網路巴爾幹化,就是資訊繭房的直觀反映。不知諸位是否有過這種經驗,誤闖入一個從未注意過的貼吧或QQ群,這些抱團取暖的人討論的內容,極大地毀壞了觀者的三觀。在看到之前,自己甚至都沒有想過會有人這樣想,會有這樣的資訊被生產出來。這正說明了資訊時代人群的割裂,這是不可逆的碎片化。

    其根源,是每個人天賦的有限性,和資訊理論上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就我個人而言,是文科生,就讀社科類專業,英語還不錯,法語、日語入門,關注專門史的若干門類、古代物質文化、人類學的若干分支、幾國的文學,社會學思潮、思想史、文學理論偶有涉獵。這已經佔滿了我的注意力,當然有極大量的有趣的事被排除在了我的注意力之外,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若有人送我一本書,超出我慣常注意的範圍,書又不錯,那實在是件幸運的事。送只讀東野圭吾的人一本泉鏡花,送只讀中國歷史的一本《屠貓記》,都是開啟一扇新視窗的善舉,幸甚至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週歲寶寶,青筋暴跳,護士八針下去,血管仍就找不到。這樣的護士辭掉還是不辭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