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也叫支氣管哮喘,屬於中醫的“喘促”、“上氣”、“喘息”等範圍。《素問.大奇論》說:“肺之雍,喘而兩胠(qu)滿。”《靈柩.五閱五使》謂:“故肺病者,喘息鼻脹。”“哮”和“喘”有所不同。《醫學入門》指出“呼吸氣促者謂之喘,喉中有聲者謂之哮,”這種響聲中醫稱之為水雞聲。但臨床上哮喘二症常見於同一個病人,不易區分,可通稱為哮喘。
哮喘病理主要在肺。《素問.至真大要論》說:“諸氣膹(fen)鬱,皆屬於肺。”由於外邪侵襲,痰濁內阻而使肺氣不利,阻遏氣道,氣上喘逆,喘息不止。素體腎虛,或病久肺腎兩虛,則腎不納氣而發哮喘,或使原有哮喘加劇。故哮喘一症,由於外邪,痰濁,外傷,肺虛,腎虛,脾虛等相互影響,互為因果而使臨床表現複雜多變,病症治療時不可拘泥於一方一藥,要根據病情變化,抓住各個階段的主要矛盾,對症下藥才能收效。
辨證施治包括五方面。
第一,痰濁內阻。素體多痰或脾失健運,水溼停滯化痰,或偏食肥甘生痰之品均可使痰濁內阻,氣機失調,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肺氣上逆夾痰而發哮喘,(醫學正傳)稱之,“痰火內鬱”,治療以除痰化氣為主。病人痰多白粘,脅滿腹脹,納呆便溏,睏倦乏力,脈滑苔白膩。治宜理氣化痰,平喘止咳。
第二,寒喘(張氏醫通)說,“哮喘症多屬寒包熱邪,所以遇寒則發,喉中水雞聲。”哮喘遇寒發作或加重,易感外邪時,有惡寒身痛無汗,肢冷喜熱飲,痰白粘,脈浮數,舌苔薄白。治宜溫肺定喘解表。
第三,熱喘。哮喘遇熱而發或加重,易感風熱,發熱汗出,痰黃粘,喜冷飲,煩躁,脈滑數,苔黃膩。治宜宣肺定喘。
第四,腎虛。動則氣喘,腰痠腰痛,遺精陽痿或月經失調,肢冷乏力,脈沉細,苔白。治宜溫腎納氣。
第五,肺氣虛。氣短乏力,汗出多,容易受外邪侵襲引起哮喘發作,脈細數,苔白。治宜益氣固表。
以上所寫是中國著名中醫大師郭士魁先生所述!
哮喘也叫支氣管哮喘,屬於中醫的“喘促”、“上氣”、“喘息”等範圍。《素問.大奇論》說:“肺之雍,喘而兩胠(qu)滿。”《靈柩.五閱五使》謂:“故肺病者,喘息鼻脹。”“哮”和“喘”有所不同。《醫學入門》指出“呼吸氣促者謂之喘,喉中有聲者謂之哮,”這種響聲中醫稱之為水雞聲。但臨床上哮喘二症常見於同一個病人,不易區分,可通稱為哮喘。
哮喘病理主要在肺。《素問.至真大要論》說:“諸氣膹(fen)鬱,皆屬於肺。”由於外邪侵襲,痰濁內阻而使肺氣不利,阻遏氣道,氣上喘逆,喘息不止。素體腎虛,或病久肺腎兩虛,則腎不納氣而發哮喘,或使原有哮喘加劇。故哮喘一症,由於外邪,痰濁,外傷,肺虛,腎虛,脾虛等相互影響,互為因果而使臨床表現複雜多變,病症治療時不可拘泥於一方一藥,要根據病情變化,抓住各個階段的主要矛盾,對症下藥才能收效。
辨證施治包括五方面。
第一,痰濁內阻。素體多痰或脾失健運,水溼停滯化痰,或偏食肥甘生痰之品均可使痰濁內阻,氣機失調,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肺氣上逆夾痰而發哮喘,(醫學正傳)稱之,“痰火內鬱”,治療以除痰化氣為主。病人痰多白粘,脅滿腹脹,納呆便溏,睏倦乏力,脈滑苔白膩。治宜理氣化痰,平喘止咳。
第二,寒喘(張氏醫通)說,“哮喘症多屬寒包熱邪,所以遇寒則發,喉中水雞聲。”哮喘遇寒發作或加重,易感外邪時,有惡寒身痛無汗,肢冷喜熱飲,痰白粘,脈浮數,舌苔薄白。治宜溫肺定喘解表。
第三,熱喘。哮喘遇熱而發或加重,易感風熱,發熱汗出,痰黃粘,喜冷飲,煩躁,脈滑數,苔黃膩。治宜宣肺定喘。
第四,腎虛。動則氣喘,腰痠腰痛,遺精陽痿或月經失調,肢冷乏力,脈沉細,苔白。治宜溫腎納氣。
第五,肺氣虛。氣短乏力,汗出多,容易受外邪侵襲引起哮喘發作,脈細數,苔白。治宜益氣固表。
以上所寫是中國著名中醫大師郭士魁先生所述!